
你好,我是西陆华胥。
最近重读了《认知驱动》,这本书是《认知觉醒》的姊妹篇,作者是周岭老师。
前作聚焦的是想到,而这本书关注的是做到,因为做到才是更高级的成长。
书中内容围绕做到展开,前后部分分别是心法和技法,五章内容涵盖价值、身份、心理、策略、战略、成事,包括习惯养成、技能培养,对内输入、对外输出,如何成为更好的人、如何成为更有价值的人,等等。
如果想要做事成事,不妨看看这本书,摸清楚底层逻辑,在做事中加速成长。
分享一下重读的感想。
01
为什么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这是成长路上重要的导向问题。
成为有价值的人,首先意味着,自己的时间精力,是有价值的,不会白白浪费,而是倾注在某些事情、某个领域上并产出成果。
人们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想要让这一分付出有更多产出,复制是一个很好的思路,无论是把一份时间发挥最大效用,还是让产出最大化,都可以让自我价值得以累加。
个人做选择的时候,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可以试着想想,这一个决定,会不会提高效率,有没有累积起来,能不能复制推广?
成为有价值的人,意味着对于别人来说,那就是有所用,我们所拥有的能力、资源,创造的产品、成果,对于别人有价值,可以利他,这样就能「用我所有,换我想要」,最后的结果就是利他又利己。
如果只想着自己想要的,而忽略别人想要的、自己能给的,那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没有看见价值交换的朝天大路。
02
现如今的商业模式及传播氛围,对于外向者是极好的,可以享受到很多表达红利。
这并不意味着内向者就一无是处,内向者有自己更突出的禀赋及特长。
内向的人,更适合静水流深,不争先,而去争滔滔不绝。
我自己就是内向的人,跟特别熟悉的家人朋友,才会显得外向一些,也只是显得而已。
像平时的日更及群分享,之所以用文字的方式,也是因为内向使然,我知道这在短视频流行的当下,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方式,不过却依然有自己的坚持。
如果有一天,我也发音频,录视频,开直播,不会是网络上多数人那样,肯定也只会是自己能接受的方式。
没有奢望过自己能变成外向者,只是想能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风格,大家都有选择的自由。
况且,这世界那么大,其实,内向的人那么多。是吧?
03
很多时候,我们在哪里并不重要,我们要去哪里才重要。
当下的位置或处境,只是暂时的,而目的地值得最大的关注。
我们可以基于身份去看待情况、思考问题,自己应该是谁、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那就按照理想的情况去想去做。
正因为,我们的世界是所关注事物的产物,而且我们关注的事物会扩大,所以通过确定身份来调整思维及行为模式是正确的,也是可行的。
在个人成长路上,如果想解决一个问题,改变一种处境,不要只就事论事,从情况的层面上考虑,还要想想自己在这件事中的角色。
特别是理想中的身份是什么样的,然后做出相应选择,进而形成思维及行为习惯,用习惯进一步塑造形象。
认为自己是终身成长者,那么是不是可以更从容地接受新事物?
认为自己是自律的人,那么是不是可以保持早睡早起的良好作息?
认为自己是利他的人,那么是不是可以积极配合以及奉献?

04
很多事都是双向的,我们的语言和思维,可以相互影响,行动和思维也可以相互影响。
想要成为一个积极的人,不只要多积极的去想,还要多积极的去说、去行动,用积极的语言去塑造想法、改善思考模式,因为我们往往是借助语言来思考的。
想要成为一个乐观的人,就要保持开心,笑口常开。
我们在笑的时候,会通过调动笑肌向大脑发送信号,大脑会感知到好心情,于是体内就会产生内啡肽。内啡肽又叫做快乐激素,分泌越多,人就会越高兴。
神奇的是,无所谓是真笑还是假笑,是真的发自内心的欢喜,还是强颜欢笑,或者只是咧嘴假装笑笑,都会有效果。也就是说,我们精明的的大脑会被假笑动作欺骗。
想要成为一个自律的人,就去做那些自律者应该做的事,不管坚持多久,不追求多么完美,先做起来,身体在前面奔跑,倒逼大脑跟上节奏,改变想法。
不仅如此,做事的时候,也有两个方向,乐观和悲观,宏观和微观,从构想到行动,从乐观到悲观再到乐观,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不仅可以调整思路,还会影响我们的行动步调。
掌握这种转换能力,促成正向的双向影响,是一个人很重要的素质。
05
为了好好地工作、生活,我们需要学会专注,把注意力聚焦在正确的事物上。
因为我们自己的世界是由关注所构筑的,而且关注的事物会扩大,一旦过度,就过犹不及了。
大脑的功能是为了生存繁衍,它天生关注那些影响甚至威胁生存的因素、状况。
可是今非昔比,远古时候那些危险的因素或情况,并不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我们安全得很,不会动不动就如临大敌,就是战斗或逃跑,就关乎生死存亡。
所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正面事物上,就必要且可行。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博亚兹研究指出的,“为了活下去,你需要关注消极的事情,但为了活得更好,则需要关注积极的事情。”
关注正面,想法积极,也免不了面对压力,压力是好是坏,见仁见智,而其轻重大小,却是人人都有体会,都在面对。
让注意力聚焦在重要的事物上,保持压力刚刚好,没有太大把人压倒,也没有毫无压力让人轻飘飘,主动跳出舒适区、拓展舒适区,给自己加压,然后提高抗压能力,也就能和压力相处了。
以上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转发是最好的赞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