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夕米露
这是关于晓晓和大兵的故事,我是很清晰的旁观者。
在晓晓很小的时侯,就看过一部连续剧叫《婆婆媳妇小姑》,年少的她无法领会剧情里的玄妙,看着热闹,直到晓晓跨入婚姻,才慢慢懂得,难怪人们都说史上最难处的关系便是婆媳关系,没有之一。
后来无数次后悔为何没在婚前细细品味下父母话,为何没有时间思考下书里的桥段,一切貌似你侬我侬、水到渠成的婚姻,后来却发现应该有那么多值得推敲的瞬间。
晓晓是通过客户与主办方的衔接认识了大兵,大兵因为业务需要在细雨佛面的那天给晓晓发了邮件起,就彼此陷入了不理智,非对方不可能继续情感的地步。
晓晓与大兵:经历过每天早中晚像闹钟般准时的问侯,经历过每晚电话粥到没电为止,经历过热恋期无脑的幼稚,经历过将马路压穿的场景,更经历过从11点打电话到快天亮的疯狂,经历过因觉出三观不合的分手,更经历过大兵誓死要见面的决心后、晓晓成了俘虏的那一幕幕……晓晓的脑子里憧憬着未来的美好,忽略了这些美好当然不是不识人间烟火,是需要建立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基础上的,没有基础的吹烟袅袅,哪来精神的婀娜多姿,琴棋书画诗酒花、是需要物质基础来奠定的。
晓晓不在乎大兵家徒四壁,不在乎大兵的不善言辞,不在乎大兵没有一计之长,不在乎大兵还有一个在求学中仍要支出家庭开支的姐姐,但无论如何,就算前面有刀山火海,就这样毅然决然的结合了,有了小Baby。
满以为这一切就是传说的美好的开始,幸福于有了孩子不需要上岗证就直接有了父母的身份,殊不知,这仅仅是开始,而美好与否真还要打个问号,但就这样懵懂的在这场婚姻里成了主角。
那时的晓晓从大兵身上看到了:责任,爱情,憨厚,稳重,暖男……,仿佛自己内心期待的那个人,就是大兵现世,没想到多年以后,这些变了味,也不知是自己的审美变了,还是大兵变了,亦或是晓晓从一开始就美化了大兵,掉进了一场温柔的陷阱。
婚后,才真正揭开面纱,生活进入了现实,每天的日常都离不开铜臭,当一面身怀六甲、一面捉襟见肘时,矛盾就在这个缝隙里滋生了。
婆婆这个角色自然成了三口之家里面大兵最有力的助器,无论是家长里短、日常开销,还是经济消费观,婆婆事无巨细都要过问,是啊,她把晓晓和大兵继续当成了她管理的对象了。公公婆婆和大兵这个原家庭的生活模式,就这样硬生生的过渡过小家庭里面来,原来以为会有个学习期,只是当实际上演时,没有预演、没有彩排,直接切入到现场直播,让不同的三观的人,因为鸡毛蒜皮、让彼此的内心世界直接上升到抗美援朝般的政治斗争,唉。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4.5年。
同时,婚后的晓晓也深入的认识了大兵,诸多短处也暴露无疑,但不变的是大兵依旧非常爱晓晓,也时时照顾晓晓的感受,但大兵无法直视母亲每一次给晓晓带来的意见强加、大兵选择了一次又一次的沉默,选择了愚孝。晓晓一次接一次的在矛盾面前等着大兵的意见,但一次也没有等来。
晓晓知道:打不过的敌人就是朋友,但婆婆可以不是朋友,但也不可能是敌人,所以只能是婆婆。因为站在婆婆的立场,她觉得没有错(如果她认为错了,她也不会这样做了,没有哪个母亲会将破坏儿子的小家庭作为本意或目的。);站在晓晓的立场,她也没错;那是什么错了呢。答案只有一个,是彼此的三观不统一、却要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婚姻错了,由此而带来的婆媳这个关系错了。
这时侯,最大的朋友和敌人都是自己了,因为这是自己的选的。慢慢的,千头万绪交错,晓晓自己都好担心、别到哪天把自己搞的抑郁了。
是的,晓晓懂得了,日后、唯有依靠自己,要不断的开解自己。
最值得欣慰的是,晓晓从小就非常有主见,且是非常爱阅读的女生,透过婚后的对于新家庭的了解,在分娩后的六个月就回归了职场,也在大兵这个大家族里尝试用各种方式融入,哪怕求得个表面的皆大欢喜也好。
回过头来聊聊晓晓的婆婆的境遇:在大兵那个家庭时的角色婆婆是大兵的母亲,是一家之主,因为家庭实际囧迫和各种悲惨遭遇,晓晓的婆婆在那个年代里还能称得上是一名勇于担当、吃苦耐劳和智慧的母亲的角色,但晓晓的婆婆因为各种遭遇的累积,对她的上一辈积怨颇深,对大兵父亲的不良嗜好和诸多不作为也充满了内心的不平衡,各种好的、坏的、恩的、怨的、喜的、怒的,都太多积压于内心,就需要找一个心灵的出口,而晓晓的婆婆识字不多、无法自我排解,所以就找亲戚朋友、女儿、家长里短的人,去发泄了心中主观臆断的情绪,却无视了晓晓为这个家的付出和长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所带来的心里伤害。而晓晓当时不懂去分析这些,自然就将所有的委屈、愤怒、绝望归结到是婚姻的失败。
也不知曾几何时,晓晓真的抑郁了,但晓晓自己却没有意识到,却被晓晓的婆婆形容成矫情、暴脾气、自我……。直到有一次,晓晓听到婆婆在向女儿们在不真实的叙述家庭琐事,晓晓在听完后站在门后发呆了10多分种,然后装作没事人似的、继续曾经的生活。但亲情这根弦,就在这一刻,断了,也不想再连结了。
往后的数年里,晓晓让主观能动性上了位,将理性大于感情,将个人的价值感、孩子的教育放在了首要位置,让灵魂有内容来填充,无论内容是苦还是乐、是喜还是悲,都可以,只是灵魂不是空洞的,就好。晓晓一直在不断的进取各类知识、积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在事业上精耕细作,各方面均获得了一定的成长,而大兵不爱阅读、不爱分析、不爱言语、有时不勤快夹杂着控制欲,冷战又夹着内心不平衡,久而久之,俩人的鸿沟越来越深。晓晓每每夜幕降临时,鸟瞰远方,都在一次次的觉醒:在这个小家庭里、大家族里都已经准备好得体的退出了。
直到疫情后、像疫情的无情肆虐般、这段婚姻如同洪水猛兽般歇斯底里、全面爆发。晓晓想了一夜,退出了家族群。像是宣告自己的勇气、也是不准备给自己退路;与大兵结合时有多么的誓死如归,现分开时就会有多么的义无反顾。这种离开的决心,比曾经要在一起时那般的飞蛾扑火的信念要多几何倍。
已经预约了好民政局的号,已经拟好了离婚协议,已经准备好了孩子们日后的生活与教育需要,已经预演了未来生活的艰难,所有的一切都已经了;但这次的义无反顾,却没有将孩子的感受考虑进去。直到孩子们要从父母俩中需决择出一人时的那种痛苦、可怜、无助、更是无辜时,晓晓陷入了沉思。大兵终于出声了:晓晓,我已经习惯了有你的生活,孩子们更不能没有妈妈,过往我做的很多地方不够好,我会尽全力来弥补……
晓晓除了是妻子,还是一个母亲,有些东西无法置身事外。在安顿下孩子们后,这一夜她失眠了,她开始回忆、分析,回忆到过往的种种幸福的瞬间,她相信爱情曾经来过……。
她给了自己三个月的倒计时,在这三个月里,晓晓疯狂的看书,试图从书中找来更多的东西来说服自己,来接纳新的生活。
书中有一句扎心的话:感情再好的白头夫妻,能过到终老,都曾经历过至少一百次离婚的念头,五十次想掐死对方的冲动……。
在这三个月里,晓晓和大兵都做了巨大的改变,晓晓的婆婆退出了、回了老家,临回前她与晓晓讲:晓晓,我身体不太好,住院也花了你们不少钱,我准备回去休息一阵子,我不能帮你们带孩子了,你要多体谅我。诸此云云,晓晓一边道:妈,您这些年辛苦了,一边默念:感恩您还了我们一个宁静的家。
晓晓与大兵的原生态家庭和育儿观截然不同,所以婚后才用了这么多年的伤害来买了单,这是后来在一本书里看到的,门当户对的婚姻的重要性,这个门当互对核心是彼此家庭三观的门当互对。所以晓晓也记下了,以后如果女儿择偶时,也要给女儿打好这剂心灵疫苗。
但是,在现实面前的取舍,有时真的束手无策,只能选择接受。若晓晓和大兵能共同努力,相信会让对方成为彼此生命中最亲的亲人。亦或是大兵还是那个大兵、晓晓还是那个晓晓,只是彼此在看待问题的眼光和给对方的包容纬度有改观,结局也会是喜剧。
晓晓要做出的第一个努力就是,让自己的抑郁好起来,这需要大兵来支持;大兵这一次站出来了。晓晓第二个努力是,让家庭继续恢复往日的温度,让孩子们能在有爱的氛围下生长;这一次,大兵在父亲这个角色里也扮演的很好。后来,慢慢地意识到:其实大兵一直都在努力,都在为这个家在经营,只是晓晓和婆婆之间的一地鸡毛挡住了晓晓所有的视线,更是晓晓不愿再与婆婆续上那根已断了的弦。
最后改变了晓晓的没有任何外力,而是分析和内省,打破再重建,晓晓慢慢的领悟出了一部分,包括婚姻的初心,其实大兵身上的很多东西,是值得晓晓去学习的,大兵从容、憨厚、善良、无不良嗜好;大兵爱的纯粹、没有附加值,大兵赚的所有人民币都给了这个家,对家的付出(无论情感还是金钱)可谓是豪无保留,大兵俭以养德,大兵还是个好父亲,大兵对孩子的陪伴可谓是让人动容,大兵也记得了与晓晓的每个纪念日、生日……
是啊,改变不了现状,就改变态度。
其实这个世界不缺少美,只是由于没有勤于修炼的思想下、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心态一变,风光无限。释怀是个名词,更是个动词,需要大兵和晓晓一起上路,一起携手,一起修炼,一起缔造,一起拥有……
是啊,当不断修炼时,其实内心就真的可以感恩、可以放下。未来的岁月里,仍需不断释怀,不断修炼,不断解决新的问题,不断的在肯定与否定之间穿插,不断的强大的自己的内心。
最后想说,婚姻与生活,一直需要带着倔强在顽强的生长,需要带着目标和责任上路,就像金惟纯的《一生只有一件事》里讲的一样,人一生都需要不间断的修炼;也祝福:晓晓和大兵能相守婚姻到耄耋之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