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朝夕物语启智少儿读书会少儿教育
比堕胎流产真实100倍,这部密封5年的良心片你未必敢看

比堕胎流产真实100倍,这部密封5年的良心片你未必敢看

作者: 曾经的学长 | 来源:发表于2018-12-15 10:21 被阅读570次

“爸妈也是为你好,你这孩子怎么不懂事呢?”

“今天爸有个酒局实在推不掉,下次,下次一定带你去科技馆。”

这些话熟悉吗?如果从来没听过,那你真的很幸运。

导演曹保平,给所有普通孩子拍了一部电影:《狗十三》。

走出影院的观众说,不止孩子,童年不太幸福的人,都在电影里看到自己。

这不是标准的青春片,连恋爱亲吻都只是蜻蜓点水。

曹保平说,它还是部犯罪片,要把大人对孩子犯的“罪”,扒给你看。

1

这部片子

多希望你看不懂

十三岁的少女李玩,她的青春和八成的人一样,不狗血,没看头,睁开眼就去

上学,放了学就着急往家跑。

她物理学得特别好,最爱读《时间简史》。

日思夜想的,是大人听的云里雾里的“平行宇宙”。

她觉得,在另一个宇宙里,自己没被实现的愿望,一定会成真。

李玩的家庭,不是三口之家。

父母离异,父亲再婚,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大人们爱李玩吗?爱。

亲爸和后妈生了个男孩,为了让李玩有安全感,一家人小心瞒着她;

爷爷奶奶对她打不得骂不得;

继母也不是恶毒后妈,努力了解李玩的爱好,还给她买各种礼物……

但是父亲时常暴躁顽固,李玩听话就笑脸相迎,不听话就是一巴掌,他表达爱的方式就是给孩子塞钱;

爷爷奶奶爱孙女,却连李玩喝牛奶会吐也不记得。

爱你的人,偏偏就是折磨你的那个人。

李玩想加入物理小组,却被父亲逼着进了英语小组。

作为补偿,父亲送了只狗给她。

李玩不喜欢,但狗一直跟着她,半夜还瞪着眼睛,在纸箱里可怜地叫唤。

李玩心软了,把狗抱上了床,给它起了个名字,“爱因斯坦”

后来李玩变得越来越喜欢爱因斯坦,把自己的牛奶喂给它;和它吃一样的饭;趁爷爷奶奶不注意把肉偷偷丢给它;一遍遍劝说喜欢把狗关在厕所的家人。

她小心呵护着爱因斯坦,这是她青春里除了物理外,难得的情感出口。

就在爱因斯坦融入李玩的生活时,爷爷不小心把狗弄丢了。

李玩很着急,疯了似地跑出门找狗。

一家人面对李玩,手足无措。

后妈琢磨出了一个主意:买了只和爱因斯坦长得很像的狗,骗李玩“狗找到了”。

李玩一再抗拒,拼命解释这不是爱因斯坦。

堂姐原本帮李玩说话。

但是大人一个眼色,堂姐心领神会,对李玩说:“可能是爱因斯坦在外面弄脏了吧,洗个澡就好了”。

所有人达成一致的默契,只有李玩在执着一个真相。

大人要的,是让李玩接受这只新狗吗?他们才不在乎。

他们只是想给自己和孩子找个台阶,默认了,就相安无事了。

可李玩一开始并不买账,她拒绝承认大人的谎言,“我不是非要一只狗”。

李玩要的,只是爷爷的一句道歉,家人合适的安慰。

可没人愿意问李玩想要什么,大人只考虑自己能给什么,给你,你就得接受。

父亲觉得李玩找狗是胡闹,明明给你买了新狗,为什么非认死理。

大人撒谎,偏要小孩子学会理解。

最终,李玩妥协了,不是没脾气,只是算了吧。

看到爷爷的脚伤,奶奶的无助,她不再闹了。

她开始自然地叫新狗爱因斯坦,配合大人一起完成这个谎言。

听话就能被爱吗?

是,但要一直听话。

父亲把弟弟的存在告诉李玩,她没有任何抗拒,懂事地接受了。

弟弟进了家门,因为戏弄新爱因斯坦被咬伤。

后妈大吼,必须把狗送走。

李玩没有了第一次的反抗,她学着做个一直听话的孩子。

两个爱因斯坦,就这样一个走丢,一个被剥夺。

《狗十三》的海报上有句话:“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

成长大概总是这样,自己很疼,别人眼里却没有任何痕迹。

疼痛没有让我们学会更大声地喊叫,而是学会流着泪也要咬牙忍耐。

这场“凶杀案”,每个人都是涉事者。

2

每个懂事的孩子

都是被逼出来的

每个懂事的孩子,都不是主动选择了顺从。

看完《狗十三》后,姜思达感慨,很多人说他天生敏感,但别人不知道,他察言观色的能力,全是被逼出来的。

“你必须得知道现在大人高兴了还是不高兴,是不是下一秒就吵架了,然后你是该回避,还是该劝和。

你从小就在想这件事情,所以你一定会敏感,没有人想敏感的。”

如果可以不敏感,谁想活得小心翼翼?

李玩被父亲逼进英语小组时,也想过发脾气;

爱因斯坦走丢后,她也试图寻找;

家人拿新狗来骗她,她也想揭穿谎言。

但换来的,只有更深的不理解,和大人卖惨式的道德绑架。

爷爷弄丢了孙女的狗,没有一句道歉。

只狠狠撂下一句“爷爷奶奶还不如一条狗”,来证明自己的委屈。

这时候如果继续坚持自己的想法,就要被扣上不懂事的帽子。

骂你是恨铁不成钢,打你是为你好,逼你做不喜欢的事是因为爱你。

最残忍的行为,却被附加上最冠冕堂皇的理由。

找了一万个借口,都不愿讲一句真诚的抱歉。

可这就是很多大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先找借口,再不行还可以物质补偿。

大人好像总是有各种招数来对待孩子,除了好好说活。

只有看得懂大人脸色的孩子,才能在成人世界受到奖赏。

就像李玩的堂姐,处事聪明,会察言观色,在长辈世界里活得如鱼得水。

大人一个眼色,她就可以不再为李玩说话。

李玩,也在被慢慢逼成这样的孩子。

爷爷的伤和奶奶的走丢让她觉得是自己犯了错,父亲的暴力让她恐惧诉说,暴力后掏心窝子的一番规劝又让她觉得自己该懂事了。

成长是一瞬间的事,一个巴掌就足够让人清醒。

成长又是件模糊的事,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

总是一次次摔了跟头后才能明白,疼痛是要自己忍耐的。

李玩摔疼了,也“长大了”。

她开始强忍恶心咽下从不喝的牛奶;

李玩的升学宴上,父亲的朋友不知情,特地为她点了一道菜,狗。

桌上的大人一个个脸色难看,默不作声。

李玩只是犹豫了一下,就说了声“谢谢叔叔”,举起了筷子。

那是李玩和过去自己的一场告别。

李玩,终于变成一个不跟家人较真、不再给他们“添堵”的“大人”了。

3

讨厌的家长

也有自己的苦衷

孩子似乎总不被理解,可大人看起来也总是事出有因。

李玩的爸爸在酒桌上点头哈腰,恭维溜须,强迫女儿敬酒。

可他觉得,这是为了更好的工作,给家人更好的生活,这有错吗?

继母在爱因斯坦走丢后,买了只新狗,哄骗李玩找到了狗。

她也觉得我是为了讨好你,哄你开心,我的欺骗有错吗?

没有人觉得自己无辜。

成人的世界,同样有苦楚,有糊涂,有自己的无奈。

李玩因为物理竞赛获奖被保送高中,亲妈打来电话。

电话挂断后,李玩问了一句“你和我妈是怎么开始的”,父亲开始嚎啕大哭。

他努力捂住李玩的眼睛,不想让她看到自己狼狈的样子。

痛哭的李玩爸爸,或许也有曾讨厌的大人。

可能也埋怨过父母不懂自己,但家长说你要听话,要理解大人;

酒桌上曲意逢迎,可能也有自己的看不惯,可挫败教他学会掩饰;

生活,让他变成了被讨厌的角色。

李玩又何尝不是?

她收起脾气和喜好,不再反抗,不再挣扎,尽力做一个家长满意的大孩子。

学会掩盖情绪,学会不动声色,学会讨好别人。

每个人在自己的角色上,努力扮演。

但有苦衷就理应被原谅吗?不。

李玩的父亲明明可以好好说话,但他选择了暴力;

后妈明明可以试着倾听丢狗的李玩,但她选择了欺骗;

堂姐明明可以保持沉默,但她决定帮大人完成一个谎言。

孩子苛求的从来不是一个完美家长,他们要的只是家长不要一边自私,一边又说自己无可奈何。

其实孩子什么都懂,容易付出真心也容易被打动,只是大人总认为“你还小”。

教孩子长大,又不把孩子当成大人认真对待。

成长是个中性词,但故事最后,人们把它变成了贬义词。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听话,是一场代代相传的骗局。

被父母逼着听话的孩子,终究又学着父母的样子,告诉比自己更年轻的:要懂事。

成长磨平了我们的棱角,但我们自己可以记住曾经的挣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比堕胎流产真实100倍,这部密封5年的良心片你未必敢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vwo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