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学期带的一批学生,写的作文题目是写我的爸爸或妈妈,结果…看到内容时,惊到了,很多孩子的爸爸妈妈好像都“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了。
就是孩子们眼里的家长都是无时无刻,手眼不离手机。孩子学习看手机,孩子玩时看手机,孩子想一起看书看手机,孩子叫一下父母,都是一句话“等一下”。
或许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这个样子,但是你能想到吗,在孩子的眼中这样的爸爸妈妈让他走多伤心难过。有的孩子说爸爸我真希望我是你手里的那部手机,可以时刻关注我,陪我一起玩。
所以我们在说孩子总做一件事时,是不是先看看作为父母的我们,有没有对自己进行约束?不能因为是大人就可以区分对待,孩子成长中接触任何一样事物都是从环境中吸取。
我和我家宝爸也有时长看手机的习惯,但是我记得宝宝有一次很生气的说,为什么你们总是看手机,我最讨厌你们这样,从那以后我和宝宝学习,做游戏,还是哄睡觉,就时刻注意自己,从来不把手机带入到与他在一起的时光里。
另外你也可以找一些益智的小游戏或者图书与孩子在一起做,这样他的时间安排的有规律,换句话说,玩手机的时间也是由你来掌握的,他是没有事情做,才会用游戏来填充,每天的时间都是有限的,父母只有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
也可以找一些手机对眼睛的伤害,对学生的影响,触动他自己的“利益”的一些例子给宝宝一起看,一起分析,让他知道你为什么不想要他这么做,总得给人家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吧。
时间长了,新的习惯也会慢慢养成,我们为人父母,只有在孩子可以“修剪”的年龄里,才可以事半功倍的帮助到他,以后大了出现的问题,都是现在埋下的种子。
最后,凡事不能片面又绝对,如果孩子的兴趣或者他玩的东西是有益的,那就在固定的时间里,参与进去,给他留出固定的时间,这样既可以缓解他对手机的关注,又可以培养下他的时间观念和遵守约定的责任感。
想要改变一件事或者一个人,其实并非易事,关键要看“心”在哪,坚定与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