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则
一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①,而好犯上者,鲜矣②;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③?” (《论语·学而》)
【注释】①弟:同“悌”,弟弟尊敬、善事兄长称为“悌”。②鲜(xiǎn):少。③与:同“欤”,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二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三
曾子曰:“慎终追远①,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
【注释】①终:寿终,指父亲去世。远:远祖,祖先。
四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①,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注释】①三年:执照周礼的规定,父亲死后,儿子要守孝三年。这里也可指一段较长的时间,或多年以后。
五
孟懿子问孝①。子曰:“无违。”樊迟御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注释】①孟懿(yì)子:姓仲孙,亦即孟孙,名何忌,“懿”是谥号。鲁国大夫。与叔孙氏、季孙氏共同把执鲁国朝政。他的父亲孟僖子临终时嘱咐他要向孔子学礼。②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曾与冉求一起为季康子做事。生于公元前515年,卒年不详,比孔子小三十六岁。御:赶车,驾车。
六
孟武伯问孝①。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注释】①孟武伯:姓仲孙,名彘(zhì)。是前一则提到的孟懿子的儿子。“武”是谥号。②其:代词,指父母。此句意思是;唯忧父母疾。一说,“其”,指子女。“疾”,指品德行为上的毛病。意思是;父母唯忧其疾。做父母的就是担心子女的品行不好。所以,孝顺父母,就要自己品德好,不要使父母担忧。另说,“其”指子女,“疾”指疾病。朱熹《四书集注》云:“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
七
子游问孝①。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注释】①子游:姓言,名偃(yǎn),字子游。吴国人。生于公元前506年,卒年不详。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四十五岁。
八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②有酒食先生馔③,曾是以为孝乎④?”(《论语·为政》)
【注释】①色;脸色。指和颜悦色;心里敬爱父母,脸面上好看。②弟子:晚辈。指儿女。③先生:长辈。指父母。 馔(zhuàn):吃喝。④曾(zēng ):副词。难道。 是:代词。此,这个。
九
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②而不怨。”(《论语·里仁》)
【注释】①几(jī):委婉、轻微、隐微。②劳:操劳、辛劳。一说忧愁。
十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①。游必有方②。”(《论语·里仁》)
【注释】①游:离家出游。如“游学”“游宦”。②游必有方:指让父母知道所游的确定地方,而不要无固定地方地随处飘泊,致使父母挂念担心。“方”,方向,方位。
十一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①。”(《论语·里仁》)
【注释】①惧:父母年纪大了就必然日益衰老、接近死亡,故忧惧担心。
十二
曾子有疾①,召门弟子曰:“启予足②!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③。’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④!”(《论语·泰伯》)
【注释】①曾子:曾参,孔子的弟子。《论语》成书时,后世门生记其言行,尊称为“子”。②启:开。这里指掀开被子看一看。一说,同“晵”,看。③“战战兢兢”句:引自《诗经·小雅·小旻(mín)》。曾参借用这句话,表明自己一生处处小心谨慎,避免身体受损伤,算是尽了孝道。据《孝经》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履”,本义是单底鞋,也泛指鞋。这里作动词用,走,踩,步行。④小子:称弟子们。这里说完一番话之后再呼弟子们,表示反复叮咛。
一、本文有关文学文化常识
【关于儒家】
儒家:又称儒学、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起源于中国并同时影响及流传至其他周遭东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与宗教体系。前5世纪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儒家在先秦时,和墨家并称显学。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其中《乐经》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是指《大学》(《礼记》中的一篇)、《中庸》(《礼记》中的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
儒家的特征:
(一)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
(二)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书为经典;
(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
(四)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五)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关于有子】
有子:鲁国人,姓有,名若,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18年,卒年不详。比孔子小三十三岁。另说比孔子小十三岁。为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四贤十二哲”当中他是属于“十二哲”之一。孔门弟子中被尊称为“子”的为数不多,颜渊被尊称为颜子,曾参被尊称为曾子,有若也被尊称为有子。可见其地位不一般。
据《孟子》《史记》等记载,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思慕孔子,曾因有若似孔子,而群起推举其为师,并以师礼事之。有子后来从师位上退避下来,但因此保留了“子”的称号。
据说有子有“学而不厌”的精神,曾以火烙手,以防瞌睡,日夜攻读。
他尊奉孔子,认为孔子是出类拔萃的天下第一圣人。传说是有子和曾子编纂了《论语》一书。
有子主要的思想体系跟随孔子,他主张以“礼”为准绳,以“和”为原则处理事情。“孝悌为先和为贵”是有子的思想体系。
【关于曾子】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曾申同师孔子。孔子临终将其孙子思(孔鲤之遗孤)托付于曾参。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另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儒家重要典籍。
曾子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曾子“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