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对自然、人生与社会洞见的叙述集。我非常喜欢其对宇宙观与人生观(主要反映在“道经”)的描述,也非常欣赏其表述的语言结构。
我曾问自己,为什么《道德经》从诞生以来,其影响力从未衰落呢?这与很多划时代的经典背道而驰。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曾风靡一个时代,对社会认知与科学进步的推动堪称里程碑。但今天去认真阅读《物种起源》的读者绝对是稀有物种。
我猜想,其原因至少有四:
1、其讨论的内容具有恒久性。关于自然、人生与社会的话题,只要人类还在,就不会终结。
2、核心概念(如“道”、“名”、“有”、“无”等)没有明确定义,语言的模糊性必然导致理解的多样性。自信心爆棚的读者可以按照自己心中所感去重新诠释。于是乎,历代思想大家、学者、君皇都热衷于对其进行注解与提出自己的体悟。
3、很世俗与很抽象的表述交错在一起,让很多读者长期处于似乎能够理解却又还始终不够理解的情绪中。这样的状态,很容易让读者深信其中一定蕴含着自己尚未弄清的深刻洞见,“不明觉厉”。
4、逻辑结构不严谨,内容体系不完整。而这种缺失与留白,却是读者想象力疯长的沃土。香港填词人林夕在歌曲《Do Re Mi》有句歌词“空白越多 越多可能”,用在这里特别合适。
我认为,《道德经》的价值不仅在于所表达极具独特性的思想,其更大的价值是启发历代读者去思考自己对自然、人生与社会的看法,助力读者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这对我而言带来两方面的启发:
1、作为读者,读经典的价值往往不是辨别真伪对错,而是其阅读过程诱发的思考与联想,让你结合自己经历与阅历,衍生出新的认知火花。
2、作为写者,除非你要编写一本教科书,或发表一篇核心刊物的专业论文,否则没有必要追求文章的认知体系完整性。让他人能够清晰看懂你看待人和事的角度,以及你所感悟的洞见就行。这样既能节省读者的时间,也可以让别人有更多的思绪飞扬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