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现在提倡学习传统文化,所以我们觉得必须看,必须读。
但是每每读《道德经》,读来读去,越读越乱,很难读下去,读明白,索性丢开。
《道德经》确实很难读,很晦涩。
看过这个,你就会明白点《道德经》~1今天在樊登读书会听西安交通大学的韩鹏杰教授讲解《道德经》,突然茅塞对开。
韩老师讲的特别棒,他不用讲稿,不用书,所有的章节和原文都刻在了他的脑子里,张口就来。
韩老师告诉我们不管读《论语》也罢,《孟子》也罢,《道德经》也罢,我们首要的问题是了解一下这个作者。
也就是这个人的职业背景——老子这个人是干什么工作的。不同职业的人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有很大的不一样。
其次是了解这本书的写作背景,这是韩老师非常强调的,也就是说老子的这些话到底都是对哪些人讲的。
老子既是一个史官,又是一个教官。老子做的什么官呢?守藏史。他掌管图书,知识渊博,他还掌管档案,见识广,智慧高。另外就是在朝廷里面做这样的官职,朝廷里边那些大员们、周王室的子孙们,有问题都喜欢向他去请教。
于是我们就搞清楚了,其实这本书就是坐在老子对面的那些人问的问题,然后老子给予的回答。
然后把这些回答再整理、概括、总结、提炼、升华,形成这样的一本著作。
老子比孔子大20岁左右。在他们那个时代,书几乎都是对话体。就是《道德经》本质上,也是一本对话体。
但是它删掉了提问的部分,连对面坐的是什么人、叫什么名字也都省略掉了。
但是我们可以从字面上猜出这句话是说给谁听的。“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所以坐在老子对面问问题的第一类人就是士,天子、诸侯、大夫、士,也就是基层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这就是坐他对面的第一类人。
坐在他对面问的第二类人就是王。你可以把他叫诸侯王,也可以把他叫作帝王。
我们看三十二章,“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候王直接出现了。
这就是要解决当时的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
老子就是要把这些士和王培养成圣,比如《道德经》最后一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就是说圣就是好领导,一个好家长也可以叫作圣。
这样看它逻辑非常清楚,把小家长、大家长培养成好家长;把小领导、大领导培养成好领导。
这就是老子的职业背景和这本书的写作背景。
看过这个,你就会明白点《道德经》~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