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庆会,持续原创分享第931天,2020年10月13日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孩子身上存在很多的偏差性行为,比如说磨蹭、说脏话等等。当我们发现问题,总希望孩子能够快些改正。于是乎,我们会直接地告诉孩子,你的这些行为怎么怎么不好,对你会有什么影响,你需要改正等等。
可是我们越是这样说,孩子越是不认同,甚至会很反感。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孩子他并不认为这些是问题,只是我们家长单方面地认为这是问题而已。
由此想到昨天一个家长的咨询。
一位妈妈跟我反映,说儿子上了体育课,回家了说膝盖窝疼,需要妈妈帮他写请假条。为这个事儿,母子双方当时的交流很不畅快,让妈妈觉得孩子不讲道理、脾气大,很让妈妈堵心。
其实对于这样的情况,我大致能分析出卡点到底是在什么地方。可是即便如此,我也没有直接告诉妈妈问题在哪里,而是一步一步地引导妈妈去看到自己当时和儿子对话的详细过程,帮妈妈把当时的情况还原。这位妈妈立即意识到:当儿子跟自己说膝盖窝疼的时候,自己并没有关心儿子的身体,而是直接说过两天就好了,还说自己原来锻炼身体之后也是这样子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提示妈妈:当孩子跟您说身体不舒服,并听到您的第一句回应是这个样子的时候,孩子会是什么样的感受?然后再启发妈妈换位体验,如果是您跟您的爱人说这件事情,您爱人用同样的说法回应您,您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当说到这个点的时候,这位妈妈非常快的觉察到自己当时并没有从言语上对儿子进行关心,而是直奔问题去了。这样会让儿子觉得妈妈对自己的身体丝毫不关心,并且觉得这事没什么大不了。一旦当家长认为这是一件小事的时候,孩子他就会把这件事情无限地放大,他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证明这是一件被你忽略的“大事”,因为孩子内心被关心、被疼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因此,他会通过其他的方式来索取,显现出来的行为就是和家长扯皮、对抗。
当这位妈妈意识到这个点的时候,实际上冲突就已经找到了卡点。这对今后处理类似事件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或许一次两次还是不能做得很好,但是只要有了这样的反思和觉察,终有一天会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试想,如果我一开始就跟妈妈说问题在哪里,想必这位妈妈也许不会认同。即便是认同,也许心里会不好受,觉得我在否定她的做法。而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她去看到,最终让她自己说出来问题在哪里,这样,她才能真正地意识到在这个点确实是我存在的问题,需要调整和纠正,这样印象就会更深刻一些。这就是通过让她自己说出来带给自己的反思。
延伸到处理孩子的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即便家长发现了孩子的问题,我们也最好不要直接指出来,这样会让孩子反感,觉得我们在否定,没有接纳。而是需要慢慢地陪着孩子来探讨,让他自己一步一步地看到,最好是鼓励他自己说出来。因为只有他自己说出来的,他才会承认,也才会去有意识的调整和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