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精华】2017年1月16日
今天的《超级个体》里讲到了“向拖延同志学习”这个话题。拖延是一种状态,并不是一种真正的疾病。所有的拖延都是一种推迟,但并不是所有的推迟都是拖延。
回顾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常常推迟的那些事情,根据今天所学的四种情况,进行一下区分,哪些是必要推迟?哪些是积极推迟?哪些那是需要直接先“断舍离”的?哪些是“真性拖延”?
![](https://img.haomeiwen.com/i1509968/3b9b1e6fb5b4f920.jpg)
图片来源:得到《超级个体》专栏
【今日精进】
我最常见的三个拖延情景:
1 因所谓“完美主义”的“等到思维模式”造成的拖延。有“想要实现”的意念,也具备“完成”的必要素质与能力,但认识方面存在偏差,总觉得还需要等到准备得更好的时刻,其实那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拖延,只有通过学习矫正了认知偏差,才能战胜这种拖延。去年,我在践行中,克服过一次这种“拖延”,主要是得益于“721学习法则”中“70%练习比重”的启发,认识到了“有意识地即刻行动和刻意练习的重要性”,所以抓住了一次出差报道的机会,完成了2016年7月10日在央视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节目新闻头条的出镜报道。此前之所以拖延,是因为思维习惯里自己设定的“等到瘦到理想体重,再主动创造类似机会”的所谓“完美主义等到模式”造成的。而古典老师《成为职场MVP》网课中的“721学习法则”等理念帮助我进行了探索性思考,意识到了“主动试错”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抓住机遇”的前提是要先做到“小步快跑、不断试错、提交最小可交付成果”;“完成胜过完美”,这些思考有意识地指引、推动了我的践行。
2 时间管理、目标设定等方面需要提高的“真性拖延”,比如“走路健身”,属于本可以避免又有害的推迟。我平时运动较少,主要是因为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主动利用时间去运动。此外,有时设定目标过高,比如说“一周3到5次,每次快走1小时”,一段时间甚至设定过“每天快走一个小时”的计划,这种心血来潮的想法可能短时间内能做到,但很难持续下去。现在比较理性一点的计划是,一周快走2到3次,每次45分钟至1小时,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也力争做到一周一次。
3 目前状态下需要断舍离的一些事情。比如说“学习做PPT”或者“为自己的音频加入音乐编辑”等,我喜欢配音,可是如何利用软件加入音乐来进行编辑等既不擅长、也不太喜爱。考虑到目前工作比较忙,而且业余时间已经安排了得到专栏学习、写作、英语朗读刻意练习以及走路健身这些相对更重要的事情。所以不妨在重要的输出场合把相应的工作外包出去,把宝贵的“注意力”与“刻意练习时间”首先放在自己的热爱、特长与优势上。通过权衡利弊,践行“断舍离”,判断当前情况下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更重要的?量力而行,从而有效地解决类似的拖延问题。
【今日思考】
拖延是自我管理的老师,是一个好对手,是做管理的试金石,因为拖延的本质是自我管理和约束的失效。
首先,我要挑战一下“认知吝啬鬼”的大脑,大脑通常喜欢偷懒,但勤奋地认知、积极地思考,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值得做的事情。有句话说“如果你不花时间去创造你想要的生活,那么你将被迫花更多的时间去应付你不想要的生活”。所以,为了更轻松、愉快、有品质的工作与生活,通过积极学习、深刻思考矫正自己的认知偏差非常重要,也很有意义。
其次,我要放松心情,正视拖延,什么都拖延和零拖延的人不存在。自己只需要认知拖延真相,找到切入小目标的“抓手”,比如我喜欢朗读,可以鼓励自己边听喜欢的英语内容跟读边完成快走健身;还可以通过朗读“超级个体”里的内容来带动“只字不差”地阅读。
最后,我要认知、分析、思考自己的拖延状态,制定“If...then”计划,积极避免“真性拖延”。并且将进行阶段性地反思和复盘,让“想到”和“做到”成为一对密不可分的情侣。养成这样的习惯,其实就走在了“做自己”的路上,也意味着战胜了最大的拖延。是的,高地清风老师说“最大的拖延,是拖着不去做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