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的目标是什么?你本周的目标是什么?你年内目标是什么?你三年内目标是什么?你十年内目标是什么?你人生终极目标是什么?
前一段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人生追求的的问题,听着是老问题,其实是新问题,相信我,真的。

就此我做了一个简单调查,一起看看。
A:今天目标嘛,正常上班,带娃。本周除了日常以外就是周末全家出去玩一趟。今年目标,全家旅游一次,孩子上某小学吧。三年内,没想好吧,日常已经太多了。十年内家里想换个房。人生终极目标,全家都好,顺顺利利的吧。
B:今天下班晚上有个应酬。这周嘛,周末要加班。今年争取买个房。三年内想结婚。十年,十年内想要两个孩子,哈哈(尬笑,话说媳妇儿还没呢)。终极目标,家人幸福。
C:今天轮休,约了朋友逛街。这周,除了上班,周末收拾收拾家里。今年内争取能够适应新工作。三年内找个稳定的男朋友吧。十年内,完成结婚生子。人生终极目标,自给自足,经济相对宽松一点,家人朋友都好。
D:今天上课。周末补课。今年期末考试成绩好一点,有多一点压岁钱。三年,能上重点中学啊。十年内,能考个好大学。人生最大的目标,能挣很多钱养爸妈,哈哈。
E:今天,这周,近年,基本都一样,接送孙子,买菜做饭,和老头轮着出去锻炼身体,就希望孩子们好好的,幸幸福福的吧,哈哈。
... ...

不罗列了,我总结了一下,我一共问了50多个人,其中有老人、孩子、中年人、青年人、男性、女性,基本都包含了,看下来,发现什么问题没有?
问题是,你的各种目标。
可是,答案里,没有自己。
是的,我认真找了,基本上可以排除自己,捂脸。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人生。人生目标要不就是家庭型,为了老人、为了孩子、为了家庭。要不就是生存型,靠重点、考大学、好工作、买房、升职加薪。中国人号称是全世界最勤劳了人,各种大数据,工作时间、吃苦耐劳、工作类型各方面碾压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可最后发现,繁忙、紧张、大家普遍存在的生活方式里,唯独没有自己。

我问了这50多人,只有稀有的2个人提到了真正关于自己的话题,一个是孩子说,三年内钢琴要过十级,一个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说年内要练出至少6块腹肌。其他人,基本没提到这种纯粹的关于自己的目标计划。并且在我格外提示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都觉得,日常工作生活挺忙的,暂时没有那些关于自己的计划。
这正常吗?其实我自己都惊讶了,在我的想象里,是应该有一些类似自己的计划的,比如,要考什么证书、要看什么书、要养成一个什么习惯、要学习什么新技能或者新知识、要做一个什么改变之类的。可真相是,基本没有。
我找了找原因,大概有这么几个:
一是,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在全世界各种文明形态中,汉文明是最注重家庭的,“家国天下”“家和万事兴”这样词语人人尽知,在国人眼里,家事虽小,却是“国”和“天下”的基本构成元素,无家不成国。国人的传统伦理观念是以家庭为基础建立的,这就是中国人家庭观念较重的重要因素。所以就能理解,中国的家庭关系中,往往都是把其他成员排在自己前面,以家人为中心的一种倾向和选择。比如说,一个普通家庭,往往是父亲的角色会自然而然带入要挣钱养家的任务,母亲的角色,就会带入,家里老人孩子没人照顾的情况下,牺牲一部分自己的爱好和更好的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顾家这个角色。看,自己本身的一些需求就被这样“牺牲”掉了。
二是,很多人还不适应今天的生活。也许这个大家会质疑,什么叫不适应今天的生活?中国几千年都是农耕社会,九层五的人,都是代代农耕生活习惯,什么习惯,忙啊!春种秋收、起早贪黑,一年到头,哪有什么空闲时间?我们国家周末双休也是从1995年才开始的,而且现在加班这种情况还愈演愈烈,从这种农耕社会延续过来的生活习惯,使得我们大部分人还在享受“有空闲”这种福利,还没有余力去考虑利用这些“有空闲”去做自己、为自己。

这样说不好理解的话,我们举个例子,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出生的那代人,很多人都饿过肚子、经历过挣扎在温饱线上这样的生活,所以现在他们(她们)的肥胖比例和慢性病比例(俗称三高)都比之后的年龄人群比例要高。为什么?因为以前饿过肚子,后来物质丰富后,开始大量摄入,不能自控,导致因吃至病。这是典型的“饥饿型”心态现象,和前面提到的没有自己这种情况是一样的,以前没有空闲时间,太忙太累,现在有了一些空闲时间,就进入一种“饥饿型”闲着的状态,没事了,好啊,那就玩、闲着、无所事事、怎么舒服怎么来。我们现在常见的各种过度熬夜、过度泡吧、过度网游、过度夜生活等等,都是这种“饥饿型”精神状态的具体体现。

这种现象健康吗?显然不健康,可是也体现见证了我们这个时代,物质文化逐渐丰富的进程,从70前的物质上的“饥饿型”吃喝,到80后精神上的“饥饿型”闲着,可以预见,在度过这段饥饿期后的人们,将会越来越健康,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
手动微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