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王的人马》
国王的人马我并不太看政治题材的小说,不过这一本尽可以不当做政治小说来看。“我”——很有commitment issue、热爱不给自己套任何责任绳索的杰克——既近距离又疏离地看着“头儿”威利·斯塔克楼起楼塌,然后惊觉自己远非自以为的那么置身事外。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个成长小说看也没什么问题。
与写到威利的政坛手段时用的有效率的直白叙事风格不同,杰克自己的故事内容语言要感性不少,甚至有点浪漫主义,其中还插入了一段后来被证明和他自己的人生好有一比的几十年前的另一个年轻男子的故事。书的最后五分之一布满了突发事件和转折,仿佛前面的400来页都是太平洋另一头轻轻扇动的蝴蝶翅膀。摧枯拉朽的结果是,杰克大概终于能写完他当年丢下的论文了。
2.《深暗》
深暗2010年智利矿难纪实,33人被困井下69天后全体获救的过程(大概第十六七天时营救人员钻通了可以输送食水物资的通讯钻孔)。
前三分之一会觉得节奏有些拖沓:即将被困的33人的一些家庭背景——谁家有老婆和情人、谁和孩子关系亲近、谁差点没赶上当天去矿区的班车等等——和直到矿难发生前的日常工作细节略多了些,虽说灾难类纪录片还挺常用这种“事件发生的前x分钟”的手法,这时候的33人其实还比较面目模糊。
跟矿工们如何在憋闷的洞穴中度过起初的对命运感到茫然的两周多时间相比,与地面建立联系后他们心理和行为发生的变化是更有意思的部分。譬如尽管家人是支持他们活下去的支柱信念之一,重新看到家人的影像反倒可能加剧他们的焦虑。又或者在前两周中建立起的微妙领导结构,在与外界恢复联系后就迅速崩塌了。
其实第三部分关于矿工们回归正常生活之后的内容我倒希望可以更丰富些。在描述他们“人回来了心没回来”的状态时并没用到ptsd之类的说法,但看起来也差不多了。
3. The Long Way to A Small, Angry Planet
The Long Way to A Small, Angry Planet我对ST宇宙了解得并不多,不过这本的风格经常让我想到我认知里的star trek,大概是因为故事发生的这艘货运飞船上的轻松氛围和五花八门的物种吧。
这本应该是作者的处女作之类的,所以缺点其实也比较明显:人设和故事情节有明显套路、背景设定不太完善、节奏安排有时候不合理,诸如此类,不过要是想找个轻松愉快的星际小冒险文看看,这本还是不错的选择(而且同系列下一本也出了)。
虽然书名是关于一个small angry planet,整本书的其实在讲的是前往这个听起来不怎么样的小星球的旅程,大部分故事也是发生在wayfarer这艘外形很实用系的飞船上。船员包括:船长(星际移民舰队里土生土长的男性人类)、技师(人类女性,家在某殖民星球上,有俩爹)、另一个技师(人类男性、侏儒、有个拒绝现代科技的妈)、厨师兼大夫(濒临灭绝的grum物种,该物种性别随年龄变化,目前是男性,有六只手/脚和一排发声器官——说其他种族的语言需要把它们调整到同一声调)、飞行员(女性aandrisk,本宇宙中的三大主要物种之一,头上有羽毛身上有鳞片卵生会蜕皮,只有在其他物种面前才穿衣服——为了不让后者尴尬)、水藻学家(人类男性,前期性格恶劣,其实有迷之身世我就不剧透了,需要水藻学家是因为飞船动力来源是水藻)、飞船AI(有感知学习能力,跟技师之一相爱)、领航员(外形有点像灵长类的男性sianat pair,该种族在被一种病毒whisperer感染后具有看透星空的能力,因为这种共生关系,每个单一个体都被视为一对并且要用they和we来指代)、新船员(火星出生的人类女性、身份有疑点)——是不是热闹得很?
整本书的结构有点像单元剧,每个船员会有个pov讲一段自己的故事,最后迎来一个season finale,总体上来说是个你好我好宇宙多元大和谐的画风,大概不能当严肃科幻看?
4.《香港重庆大厦》
香港重庆大厦大概路过重庆大厦一万次了,不过从来没进去过——论什么是都市传说的可怕力量。
看作者从学术角度研究重庆大厦的生态还挺有意思——不过距离数据收集已经过去十年,不知道准确程度还剩下几成。说起来,我对重庆大厦“名气”的影响程度的认知,竟是来自尤奈斯博那本《猎豹》:哈利在“雪人案”丢了两根手指头之后跑到重庆大厦避世。说实话,现在看来,这种元素有点过时了。
作者把重庆大厦描述为“低端全球化的载体”,来自非洲和南亚的生意人、打工者,和避难者是大厦生态环境不可或缺的部分。不过作者有些立场读来有些微妙,而且本书的翻译略灾难(类似教材那种不会讲人话的风格)。
5.《美丽的标价》
美丽的标价本书是作者的学位论文,所以从阅读感受角度来说,hmmmm,大家都读过文献吧……至于译文呢,hmmmm,大家都读过翻译的论文吧……作者的findings其实并没有和我们对“模特产业”的常规认识相去不太远——high fashion vs catalog,body shaming,对女性身体的物化、光鲜背后的实际收益、经纪公司的一本帐、男模的尴尬地位,诸如此类。本书的难得之处自然是作者以从业模特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作为“局内人”来开展田野调查,并且把学术理论难得地跟模特行业联系了起来。但还是要说,这个翻译可真是太赶客了……
6. The Fifth Season
The Fifth Season设定比较有意思的奇幻三部曲之首部,从三个视角讲了个动不动就发生地质灾害毁天灭地的星球上的恩恩怨怨。基本上,普通人惧怕能操纵能量的orogenes(有点类似普通人类和mutants的关系),暴露身份的后者大部分早夭或者被送去“培训学校”,在受监管的条件下学会使用自己的能力,成为安抚这颗爱玩火山喷发的星球的武器。自然,有人对这种命运安排是有意见的。这系列大概算是末世和反乌托邦的混合体——书一开头就说“世界再一次终结了,这也是最后一次”,而且很快就提到这个世界的居民是有几种限定的“职业规划”的,并且职业名称是每个人全名的一部分。第一部里发生的故事并不多,三个叙述视角的汇合点挺有意思,文笔比普通YA还是好些的。
7.《如何欣赏一部电影》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作者《如何》系列的又一本,大体风格相去不远,不过这本略让人觉得作者还是专注于他擅长的文学领域更好些。这本关于欣赏电影的指南类作品从风趣程度和可参考性上都不如《小说》,有点让人觉得作者的阅片广度有待提高。
8. The Obelisk Gate
The Obelisk Gate同系列的第二部,pov从三个降到两个,不过主线有点失去了第一部铺陈世界时的新鲜感。跟第一部三个视角间频繁的时空转移成对比的是,女主在这一部里基本呆在同一个地方,处理着一些相对“日常”的问题,直到最后几章的大爆发。相较之下,另一条故事线因为有成长、背叛、情感的灰色地带这些元素的存在,显得更突出。女主的“guardian”Schaffa的形象塑造得不错。
9.《扫地出门》
扫地出门密尔沃基是《犯罪心理》这十几季里出现频率很高的城市,所以我默认这城市可能治安堪忧……哦,跑题了。
“根据法庭判令,您已被驱逐,密尔沃基治安官办公室将依法执行驱逐手续。未经房东允许续留系违法行为。届时,执法人员可以径行逮捕。”——来自印在书封底的驱逐令。
作为非虚构作品,这本书里关注的人群在无序之中散发出的绝望感,是与小说里构想出的情节完全不同的拳拳到肉感——不是说要让两者一较高下,只是真实和想象带来的感触毕竟不同。作者在密尔沃基的拖车营地和底层人士租住区展开田野调查,然后从第三人称视角描绘了一群为“家”担忧、因为无家而无助的人在井底挣扎的图景。
学术类书籍的有趣之处还在于其中对习以为常的场景的观察和提出的观点,譬如房东筛选房客的看似无足轻重的一些标准,对后续城市中区分地理位置优劣造成的影响。再譬如被驱逐和失业之间的相关性和恶性循环,或是遭遇被专业搬家公司上门执行驱逐令时不同人表现出的心理状态等等。
另外,这本书的可读性非常强,就连最后作者描述他研究始末的一章都很有趣。
10.《特工训练手册》
特工训练手册内容如书名,字面意义上的。作者真的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实用的特工技能,虽然对普通人来说看热闹的可能性远大于付诸实践(没有基础训练分分钟变炮灰)。也因为这种严肃认真的画风,让这本书莫名充满了中二的喜感——比方说图示说明如何利用棉条导管将救命工具藏于直肠内(因为敌人可能觉得进行体内检查怪恶心的)。大部分提到的获取情报、和利用日常器物逃生或防身的防身都挺谍影重重既视感——用钢笔做武器啦,摆脱跟踪者啦,在不杀死警卫犬的前提下(杀了还要处理尸体,更麻烦)解除威胁啦,诸如此类。非常欢乐的一本书。
11.《追忆似水年华I:在斯万家那边》
追忆似水年华I《似水年华》应该是典型的有quest意义的大部头了,那种让人觉得“总归要看一回”的书。比起当小说看,它更像个非常非常非常长篇的散文,时间的流逝是散漫的记叙的统一主题。“时间这个概念今天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强迫我接受它。我要在作品里描写人们在时间中占有的地位比他们在空间中占有的微不足道的位置重要得多,即便这样做会使他们显得类似怪物……”意外的是,这本书中的人物性格比我预期的要有趣得多,甚至还有林林总总的争风吃醋。
好的,吃个小面包去。
12.《为什么长大?》
为什么长大?书名实在容易让人误会这是本育儿鸡汤,其实是用哲学理论和思考方式来解释为何“成长”是个困难且容易被人抵触的过程——基本上,因为对个人和政府来说,保持“不成熟”的状态会让大家的日子都比较好过。从某种角度来说,“成长”就是认识到实然和应然之间的差距,并live with it。hmmmmm,不用作者的哲学术语描述的话,果然就会听起来像廉价鸡汤。对门外汉来说挺易读的一本小书,brain foo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