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关于“固执”这事儿,为什么总是旁观者清?
我们可能都有在生活中遇到固执的人的情况,但几乎不会有人会觉得自己是个固执的人。就好像固执这个词只能用在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似的。我们可能会说:“你/他这个人太固执!”但我们也经常会说:“你说的有道理,但我坚持我的看法”。
固执其实是一种偏心,对自己固有观点的偏心。人对他人的偏心很敏感,但对自己的偏心却很不敏感。比如当家里的长辈对一个子女偏心时,别的子女感觉很明显,但长辈却“没有感觉”。
几乎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个固执的人,因为人们意识不到自己的偏心,主观地认为自己客观,非理智地认为自己理智。
这种偏离理性的判断,有一个统称叫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固执就来自于一种"Mine is better"的认知偏差。
2 固执来自认知偏差:我的就是更好的
在《beyond feelings: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中提到了一个思维陷阱:我的就是更好的(Mine is better)。人一旦掉进这种陷阱里,就会先入为主的认定自己拥有的东西比别人的更好。比如我的小狗是更好的,我的孩子是更好的,我的品位是更好的。。。同时人还会把自己的观察、感受和观点也划在我的领域里。所以才会觉得:我的观察是更全面的,我的感受是更重要的,我的观点是更好的。
这样当人与人的观点不一致发生碰撞时,就很容易固执了。固执的人,当他的观点被否定时会很难受,因为他会感到自己也随着观点一起被否定了,好像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观察都被否定了。
但真相是人的观点与人是两回事儿。当我们在人的观点和人之间建立了太强的联系时,就很容易“固执”。解脱的方法是把自己的观点当作穿在身上的衣服,当发现衣服不合适时,就脱下来换一件就是。 在自我与自我的观点之间创造一种空间感。
3 如何在生活中避免掉入固执的陷阱?
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来避免自己的偏心带来不好的后果呢?
第一,多反思。古人说一日三省吾身。如果只顾着赶路,可能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所以需要在行走过程中观察自己,及时调整方向。比较好的反思方法是写下来。脑海中的思路往往是网状的、发散的内容,而写下来时思绪就变成了一种线状的、有逻辑的内容,这能显著地提高反思的效果。
第二,综合别人的意见,尤其是反对的意见。听别人的意见是利用群体智慧帮助自己做决策。当然这不意味着要每一个人的意见的权重是一样的。听大多数人的话,参考少数人的意见,最终自己做决定。
第三,永远把自己当成一个小白。心理学上有个达克效应: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产生对自己过高的评价,而能力越高的人,越容易低估自己的能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而把自己当成一个小白,就是学习对未知抱有敬畏。 乔布斯的解释是:Stay foolish,stay hungry。
4 结语:保持开放
我们常说聪明人反被聪明误,因为聪明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他们在某个领域非常聪明,但是又止步于那个领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直保持着“我的就是更好的”观点,排斥了很多来自其他人的意见,错过了很多机会。保持开放,做最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