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马上就到头了,这种时间总是能激发回忆。随着年龄的增长,新的东西在不断被写入记忆,可同时也会忘掉许多事情。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可更多时候,流逝总是令人格外惋惜。
所以我打算谈谈我从小到大,找不回来的那些记忆。
刚上小学那阵子我就体验了丢东西的滋味。那时每次去超市都要买一块橡皮,因为橡皮总会在几天内消失不见。四十多位同学挤在一间教室里,橡皮掉在桌缝里,或是别人敞开的书包里,真的说没就没。幸好这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丢橡皮的习惯也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消失不见。可是,那些不可控因素造成的遗失,可怎么让它们扬长而去,不再光临我这一方天地。
我第一次因为失去而伤心是在小学五年级。小学的时候我喜欢画小画,就是大高楼大飞机的设计图啦,自己编的四格漫画之类的,在校门口的文具店买几个空本子,不到一个月就能把每页画满那种。当时的我比现在还要珍视那些作品,十几个本子都被我收藏在鞋盒里。有一次成绩下滑,老师还反映我在学校经常画小画,父母便一怒之下将其中三本撕掉以示惩戒。
当时我就眼睁睁看着父亲蹲在垃圾桶前,把32开的纸硬生生撕成了256开。我好像哭了,因为我一方面为里面记录下来的创作灵感的丢失感到惋惜,另一方面害怕将来再也找不到小时候画的画当作记忆珍藏。但我什么也没说,父母生了气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父亲在那里撕了十几分钟,纸屑堆满了半个垃圾桶。
没有学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一味地难受了一周,但之后好像啥事都没有了。该学习就继续学习,爱画小画就继续画小画,小学生活平平安安地过完了。时间真的可以冲淡情绪,虽然丢了还是丢了,但就把它当做是命运吧。也许一本不丢才不正常呢。
然后我就在即将升入初中之际,又丢了一堆照片。小学时几次春游的照片,还有毕业典礼的照片都存放在家里的旧电脑里,当时不知道备份,所以电脑一坏,我小学时的照片就都跟着找不回来了。至此,我小学时的记忆仅剩几个作业本,一个鞋盒的小画,和一张毕业照。要说童年像一团轻飘飘的云也真是贴切,因为在云里被水雾笼罩住,就什么都看不清了,只剩下一个笼统的“美好童年”一样的大体感受,而缺乏诸如对事件的记忆这种具体信息。
我想过,当我到了不惑之年,可能小学的记忆早就消失不见,看着之前留下的照片也仿若在看别人的故事。但是要让我接受,小学的一些记忆竟在如此短的时间便离我而去,还是有些费力的。
所以我对丢东西特别敏感。有一次我家长收拾屋子,以为小时候玩的玩具不用了,就扔进了小区的垃圾车。知道后,我破门而出,把垃圾车翻了个底朝天。我把里面所有的垃圾都倒了出来,在臭气熏天的十几平米垃圾中找到了我的汽车模型。当时收垃圾的人来了,用最难听的话骂我,但我开心极了。
失而复得,对,失而复得的快乐。对于一个永远不会允许丢失的人,失而复得的快乐。
之后玩摄影和写作也是同样。你可以说这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但是我会把我的所有资料三重备份。假如机和电脑都丢了,我随便找一台新设备都能无缝衔接。初中和高中拍的所有照片,写过的所有东西都不可能再丢了:电脑坏了硬盘里还有一份,硬盘坏了网盘里还有一份,甚至连网盘坏了,我的作品也能在简书上找到。
我终于达到了我想要的结果,故事本应到此结束。
可是,当自己不再主观地想要保留,记忆就像一辆脱轨火车,直接翻下跨海大桥。
那天我好像喝了酒,就把你给我写的明信片扔了。
第二天醒来,你在上面写的话语,也记不起来了。
这就是——你已经完全从我的记忆中消失了,虽然我并不想这样。
整件事好像一部中二的青春悲剧一样,看完就忘。
记忆是身外之物吗?这可能是世界上最难回答的问题。但不论如何,丢失只能由自己消化。
都说“要给所有失去一个美好的结局”,那这个美好的结局就是淡然。就像丰子恺说的“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去”,和王勃写的“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用丰满的话语给骨感的生活一个更好的态度。
因为你总不会失去所有。
所以丢失反倒是在不断验证着,我的心是否在持续地忠于生活,活在当下。
致我们终将流逝的记忆。
致在不断忘记的过程中,仍然前行的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