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318—人性论
(2021年9月10日星期五)
读《周道通书》一文的最后一段,读来读去,也没真正缕出个头续来,总感到论说的就是人性论。
人性论是个大概念,要想真正理解透彻需下一番苦功夫。虽然自己读了本文多遍,我还是没有真正理解。这也是困恼我的一个问题。对于二程和朱子的话,读了千遍也不理解,是自己的古文水平有限,也是自己学识浅薄所致。即使读了阳明先生的回答以后,也是一头雾水,难以理出个真理来。
读此段,才感觉自己的浅薄。要想认识人性论,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去理解,深奥的东西还是让专家们去探讨吧。我只是想表达一下我自己的见解。阳明先生的观点就是,性即气、气即性,没有什么性气之分,二者是互相的。
孟子讲,人之初,性本善。用阳明先生的话说,孟老夫子是从本源而说的。要这样理解的话,就与阳明先生所说的四句教之一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点相悖。心之本体是无善无恶的,又为什么是人的初心是善的呢?这也是我一直困恼的问题。是阳明先生错了,还是孟老夫子不对呢?都是古圣先贤,他们的话语也许站的角度不同,才各有各的结论。
先贤们的观点,各有各的道理。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是有其局限性的。我不是唯先贤是从的人,要是让我理解二者谁对谁错的评判,我认为没有对与错,各有各的理,只是坚持的本源不一样罢了。
让我说的话,我更站在无善无恶心之体一边。我的站队是基于对阳明心学的学习,也不是偏袒于此学问。通过学习阳明心学,对于无善无恶心之体一句的理解,认为心之本体原初就是一张白纸,也就是无善无恶的,根本不是只有善。也许自己理解得浅薄,但截止目前的理解是这样。
回归文意,讨论对二者的理解,也是探讨人的本性。心之本体既然无善无恶,那人性也就是随人生而生的吧。人的善恶就是性,我们常说,这个人性格不错。这里的性就是通过气表现出来的。单纯说人的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做人做事和外在表现才能显现出来。阳明先生说“然性善之端,须在气上始见得,若无气亦无可见矣。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即是气。”当然,人的面相也带着人的性格,那也要等人出生才能现出本象。
人的性格,一方面是天生的,人生来就是这种性格,是遗传因素导致的。千人千面,千面就有千种性格。另一方面,就是通过修炼的改变自己。我们也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也不无道理,这个难移的本性,就是遗传来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但是,如果一个想改变,还是可以改变的。
在这里,我想论说一下,我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是坚信“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就是因为这句话,我也想放弃对自己错点的改造。就是因为清朝明臣曾国藩的例子,让我认识到人性是可以改变的。曾国藩就是通过后天的磨炼,才成就了自己。他曾说过,的人骨相是可以通过读书改变的。就是因为这句话,让我又坚定了对自己顽劣性格的改造。通过几年的学习,我也感到是如此。
你看看,有的老人慈眉善目,鹤发童颜,这是一心行善修来的;有的人到老还是那种狠毒面相,这种人是不注重修炼,况且还会遗传下一代。就拿现代老人来说,有的霸座、碰瓷等不良行为表现,有一个算一个,这种老人,年轻时就不是好的,就一直这种坏作风。有一句话叫做,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人性至深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