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原来所谓的“高情商”“会说话”,在于他们掌握了这些方法

原来所谓的“高情商”“会说话”,在于他们掌握了这些方法

作者: 路边大橘观 | 来源:发表于2018-05-21 10:52 被阅读0次

    这些方法提供了一种人人可操作的方式,并且让我恍然知道,原来我们认为的所谓“心机”“会调教”不过是一些人更早更熟练地实践了这些法则。


    记忆中,我们家每年临近过年,父母会因为一件事吵架,就是打扫卫生。

    不过是快过年了,但还没收拾屋子的事儿,最后的结局常常演绎成:老妈坐着抹眼泪,老爹则一头雾水地玩手机,我则在目瞪口呆中思考人生。

    老妈的感受最强烈,首先是因为辛苦。长年累月,起早贪黑,她家务做得最多。难免委屈多。

    所以这时的委屈里往往掺杂着陈年旧伤。

    作为姥姥这个大家庭的长女,她又是一个容易自加责任感,对“应该”如何特别尊奉的人。

    像临近过年,她头脑中形成的一种规范是“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井井有序,这才有过年的样子”。

    而我和老爹,因为早早被贴上“懒”“别指望”的标签,弃之不用,我们并不着急。

    做事向来不怎么随大流的老爹思路首先的“阻抗”是,没那么多应该。“别人家如何如何,不代表我们家就跟着如何如何吧”,

    其次是请求的模糊让他无所适从:“你说干什么吧,需要扫地还是擦窗?”

    我的阻抗则是:过年最重要的是其乐融融,大家开心。屋子脏点就脏点,至于大动肝火嘛。

    类似这样的家庭矛盾,在中国的家庭应该数不胜数。

    它引发的感受大概是“明明一件(我觉得)非常简单的事,怎么和你就是说不通?”“明明是两个好人,怎么偏偏过不到一起?”“我是一番好心,你怎么不领情呢?”

    比如:你劝老公戒烟或者早回家,结果全当耳旁风,说多了,直接就是冷战。

    孩子总是乱扔袜子,你说他几句,他还把门关上,烦你叨叨。

    不光是家庭内,职场或者社交场合,同样如此。

    和别家小朋友玩耍,你家的孩子被欺负了,你想告诉她要有理有节的表达愤怒,而不是打回来,制造更大的矛盾,却不知道该如何教。

    办公室里总有一个让你讨厌的人,你总担心他背后给你使小动作,却不知该如何与他和解?……

    读了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我感觉这种过去不会碰的书,其实特别能提升生活愉悦度。

    它解除了我的很多人际沟通的困惑,像我妈这种一番好心的人,为什么却没有得到我和老爹心甘情愿的助力?如何才能和你讨厌的那个人建立情感连接,消除你们之间的敌意?

    非暴力沟通提供了一种人人可操作的方式,并且让我恍然知道,原来我们认为的所谓“心机”“会调教”不过是一些人更早更熟练地实践了这些法则。

    1.我们每天都在使用“语言的暴力”?

    马歇尔•卢森堡是犹太人,从童年起,他就发现人类一方面会单纯因为名字,宗教,肤色的不同伤害别人,而另一方面,他发现有的人类,像自己的舅舅,在照顾瘫痪的外祖母时,脸上始终是愉快的笑容。

    换成我们的语言就是“有的人总巴着别人好,而有的人却希望别人受苦。”

    在师从卡尔·罗杰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获得了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后,他持续研究这个问题。

    结论却是希望别人受苦并不是人的天性,而是一种教育的结果,相反,乐于给予才是。

    既然是天性,为什么生活中很多人却并不如此?

    他觉得首当其冲,是因为我们的语言中充满了暴力。这种暴力抑制了人们看到彼此内在鲜活的生命。

    比如,我们的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道德评判。“像正确、错误、好、坏、自私、无私、恐怖分子”等等。

    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目的是适用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结构,所以我们会被教导多去考虑别人,尤其是权威人物对我们的看法。

    如果他们判断我们是坏的、错误的、无能的、懒惰的、自私的,我们就要受到惩罚。如果给我们贴上好孩子、好学生、好员工的标签,我们可能得到奖赏。

    这使得我们考虑问题容易从好坏对错,批评,评论甚至带有心理诊断意味的语言来思考和交流,而根本看不到自己和对方内在鲜活的东西。

    对自己严苛的结果,是我们经常会通过内疚、沮丧和羞愧都暴力方式教育自己。

    有的母亲在把孩子吼一顿后,通常对自己也很严苛:我是个多么可怕的妈。我不应该对我的孩子那样说话。

    大脑玩暴力的游戏导致很多人把大量生命花在沮丧上,而这并没有链接到自己内在真实的需求,反而使得自己丧失对自己的尊重。

    对别人使用语言暴力的直接结果是激发防御和对抗。

    比如我妈给我和老爹打上“懒惰”“别人家如何,我们如何”的标签,激发的根本不会是我们想参与,想协助她的想法,而是“自我保护”和“自我防御”。

    其实,她仅仅需要说出她的观察“比如某个具体的行为我们没有做到”就可以了,而不是用评判的方式激起我们的戒心,从而阻碍了别人进一步连接帮助她的意愿。

     

    2. 为什么自我暴露是困难的?

    如果不评判,不使用语言暴力是第一步,那么想完成准确的沟通,你需要让别人知道你内在真实的生命状态。就是讲出的感受以及背后的需要。

    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个难题。

    其实,关于如何动员别人一起参与家庭劳动这个话题,我和我妈也有过交流和提示。

    但她会把原因归到“我不会说啊”“得那么(绕弯子)说,累不累啊”“还不如我自己干了快呢”。

    对于集体主义文化成长起来的父母那一代人来说,让他们表达感受和需要的确是一个难题。

    因为这会激起他们的羞耻心。他们习惯于通过评论别人来表达自己,大概是因为这种“围绕自我”而不是别人的自我暴露对他们来说,难为情。

    比如让他们说出的“你们真是懒死了”其实是扭曲的表达“我需要家中整洁点,有秩序一点,这对我很重要”。

    她们接受的教育就是懂事的人没有需要。她们可以为了别人隐藏自己的需要。

    我们的文化不鼓励女性“直白”和过于袒露情绪,看重含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对男性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的文化中会认为勇敢的男性是没有需求的。

    过于暴露自己的感受都意味着婆婆妈妈,意味着“弱者”心态,这导致一起生活多年的夫妻,可以轻易地评价彼此,却不知道对方的具体感受。

    对于内向的人来说,他们有同样的难题。

    比如一个内向的人,当室友半夜开着收音机影响他睡眠,让他表达自己的感受,他说出来的会是“我感觉他这样做不对。”——但这其实并不是他的感受。

    “我认为一个人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说明有人格障碍。”——这是在分析。

    再追问,他们可能说“我无所谓,我没有任何感受。”——但只有死人才可能如此。

    对于一个灵活表达自己感受的人,这其实很简单,“就是生气,恼火而已”,但更多人可以娴熟使用“我觉得自己被误解了”这样的分析性词汇,却不知道该与哪些鲜活的感受对接。

    3.只说出感受很可能意味着引来对抗

    事实上,如果我们只说出感受,意味着对方的行为是造成我们不愉快感受的原因。那就是用破坏的方式在沟通。对方会以为这是指责,从而陷入防御,争辩的套路,于是鸡飞狗跳,沟通不欢而散。

    生活中也有一部分人,往往是老师,父母,上司等权威人士,他们善于用制造内疚的方式,强迫别人为他们的感受负责。

    这个时候,你需要分辨的是,这些感受背后究竟是一种什么需要。这些感受的发生,往往并不是因为别人的不是,而是因为当事人内心深处有相应的需求。

    可以说,别人的行为只是感受的触发因素,而不是感受的原因。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真正伤害你的,不是其他人的所作所为,而是你自己怎么看待这些事。”的原因。

    马歇

    4 .讲出你的请求,而不是要求

     

    考虑到日常生活中,存在大批“让他洗碗,他就只洗碗,不知道洗锅,擦灶台”的直男,非暴力沟通的完成还需要一个环节,就是你需要发出一个具体的、清晰的请求。

    比如一个具体的让家人打扫卫生的请求应该是:“通扫地面,拖地,洗刷厨房的方方面面以及换洗窗帘。

    当然,这个请求除了可操作外,还要正向。正向是指希望别人做某事,而非不希望他们做某事或者希望他们停止做某事。

    这个请求一旦被理解成要求或者暗示对方犯了错误,那么激起的往往是对方的防御,沟通往往无效,即便对方做了,也可能是一种暂时交差,并不长久。

    这种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真正连接他们的真实内在状态。

    比如你劝老公戒烟,你就需要知道抽烟满足了他哪些真实的需求,一旦真正了解那些,你们就可以寻找其他更有效,代价更低的方式来满足这些需要。

    比如一直让你厌烦的变态上司或者欺负你家孩子的熊孩子,首先你可能需要用倾听的方式与他们的痛苦相互连接,去看他不近情理行为背后究竟是什么需要未被满足。

    这个时候,你如果用头脑分析,你就是并没有和他们在一起,当然,你也不需要和他们有同样的感受,甚至不需要同意他的看法,但你需要赠与一个珍贵的礼物,就是与他的真实感受同在。

    同时,你可以让他们知道,他们做的这些事情让你哪里不舒服或者恐惧,从而可以探索其他更有效而代价低的方式同时满足双方的需要。

    大橘观:

    非暴力沟通也可以让我们更友善地对待自己。比如当我们做了某件让自己追悔莫及的事,我们可以去了解事究竟没有满足我们的哪些需要才让我们伤心,我们可以哀悼这种伤心,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更了解自己的需求,从而知道以后怎么可以更好地满足自己。

    这种思维方式,既可以让我们学到教训,洞察到自己的需求,又不丧失自尊。

    而随着我们辨析自己需求能力的增强,我们也会更了解别人。

    在了解完非暴力沟通原则后,我开始回想生活中遇到过的那些高情商的人,发现过去的自己往往用一种“心机婊”这种标签表达自己的嫉妒,并且断绝了自己从TA们身上学习的可能。

    而事实上,TA们的一些人不过是浑然天成地践行了非暴力沟通的原则,TA们更会主动连接别人的感受,也更懂得怎么激发别人怎么主动帮TA。

    而据我的观察,这些人的人生际遇,无论事业还是家庭,往往比大多数人拥有更好的运气。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号 路边大橘观 lubiandajuguan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来所谓的“高情商”“会说话”,在于他们掌握了这些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xhf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