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是第4次绘画治疗课程,sandy老师首先评讲了上次的作业。她再次强调,在投射性提问时不要出现自己的评价,比如“我看到你这幅画中……”听到老师的话,我不由自主的笑了, 因为我在对其他老师的画提问的时候,正是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以后不会再出现这样的问题了。
Sandy老师讲授的新内容比较多:
1、在投射性投射性的提问时,要按结构提问,不要随便提问。同时要有空杯心态,认真倾听,抓住画者画中的主要内容。
2、象征性的丰富映像。
象征性的丰富映像,是指可以根据特定符号和隐喻在艺术作品中的重复性模式识别。整体应用可以支持咨询师捕捉到来访心灵中小心翼翼隐藏的感受。
3、画的象征意义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画的象征性可以很宽泛,其意义因人而异,一幅画可能传达某种新的信息,也可能在论证我们已知的某件事情。
但是如果不考虑与画相关背景,就无法真正理解一幅画的含义。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了解一幅画的含义?考虑画的相关背景呢?我们只有对画者进行投射性提问,来了解画着在画这幅画时的相关背景。
Sandy老师列举了她曾经对小朋友进行的一次绘画练习。她给小朋友出的题目是《一叶一世界》,要求画一幅画,在画中出现树叶。
其中有一个小朋友用尺子画了一幅画。画中的建筑物非常规范。老师说这代表刻板,不是中规中矩。表明他的父母和老师对他要求严格。不允许犯一点儿错误。这样的孩子缺乏探索的过程,其实现实生活中他却经常犯错。长大以后,小时候的生活经历一定在他的心里会产生阴影。
此时,我的脑海里想起了曾经教过的一位女学生。那位名叫文静的小女孩,当时是三年级,她的妈妈很特殊,可能是她妈妈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这段经历对她影响很大,所以她妈妈对她的孩子(文静)要求非常严格,文静在家里没有自由,没有一点儿玩的时间,晚上要写作业到十一二点(妈妈布置的作业,读课文,背单词),如果完不成任务,就打孩子,孩子的爷爷不忍心孩子被毒打,曾经到学校反映过这样的情况,是掀开女孩文静的脊背,清晰的看到背上有一道一道被打留下的红色的痕迹。最后妈妈为了能够更好的教育孩子,就与她爸爸办了离婚手续,就是为了防止她爷爷奶奶阻止她打孩子。文静在我们班里只待了一年,就转学到私立学校去了。也许这是好事儿,因为妈妈就不能天天辅导她学习再打她了。从此以后我没有见过这位孩子,她现在已经上了大学,不知道童年的这段经历,能否在她心里留下阴影?
也有的孩子画的是一幅动漫画,也有的孩子在整幅画上只画了一片叶子,老师说这表明这个孩子防御性很强。
4、怎样通过树木图获得成长?
通过树表达自己
看见自己感受自己
适当的工作
思考和行动。
5、绘画治疗的优势。
绕过防御机制:小学低的学生可能还会给老师说实话,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高段或者初中生,他们就会有很强的防御性,不会吐露一点内心的真实想法。如果直接追问,可能就不能了解内心的真实想法,如果通过画树木图,他们可能在不经意间就流露出的自己的心理。
突破表达障碍:内心的这种想法,孩子们不会用语言来表达,但是可以通过画树木图,能够通过绘画来流露出内心的感受。
可以无限创意:如果让孩子们画自画像,他们可能会拒绝,但是树木图每个孩子都能够画出来。所以他们可以无限创意。
协助整理思路:老师在观看孩子们画的树木图时,通过投射性追问,提问一些开放性,模糊性的问题,让孩子进行无意识的表达。
如实把内在部分外化:
普适性,疗愈性,反复实用性:
6、绘画治疗课程操作原则。
避免主观投射。
作画者本人解释优先,每个作画的都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我们要学会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
尊重保护作画者的隐私。
老师看到孩子的画作不能嘲笑讽刺,他们应该尊重保护他们的隐私。
相信作画者自己的能力,老师不要过度解读,作画者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没有绝对性的答案,每幅作品都有多种或多层含义。
保持中立,多重求证。
我们在读画时,要了解作画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的背景,以及作画者小时候的生活经历和现在的生活经历。
最后,老师强调不主张读盲画。每当你对作画者一无所知的时候,你的解读就会无从下手。
我是第2次学习sandy老师的绘画治疗心理课程。第1次只聆听了6次课程有点懵懵懂懂。这次作为复习生再次学习,感觉心里明朗了许多,争取能够学到更多的绘画治疗课程的理论知识,以后应用到教学实际工作中,深入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想法,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让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多一份快乐,少一份烦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