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研究生,学是上了不少,但是书读得确实不多。这两年来,随着“知识变现时代”的来临,年轻人身上的焦虑情绪日益严重,我也不例外。
于是大家纷纷开始捡起曾经放下的书,拼命的读起来,我就是这个读书队伍中的一员。
我开始看别人推荐的书单,开始“毫不吝啬”的买书、开始参加各种读书课程……
结果是,书读了不少(钱也花了不少),但焦虑感没有丝毫的减少,相反,越来越焦虑。
我这么努力读书换来的却是“更加焦虑”!
为什么?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一段时间,通过自省、学习、探索,也理出了一点头绪。
不过,昨晚猫书的分享,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系统、更清晰的认识。
这两年我做了什么?读了很多书吗?不对,只是收集了很多书而已。
除了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吹嘘“我一个月读十本书”,然后通过别人眼神流露出来的崇拜,满足自己小小的虚荣心以外,我还收获了什么呢?
猫叔说的每一个坑,哪个我没有掉进去过?关键是,我还没有从坑里爬出来啊!
好吧,我承认我是真的不会读书。
好在,现在猫叔从上面扔了一条绳下来,这一次,我要拼命抓住它,然后慢慢的爬上去。
具体要怎么做呢?
要真正会读书、读懂书,我觉得我自己首先要搞清楚三个关键问题。
Why?为什么我想读书?
What?弱水三千,我取哪一瓢?千千万万的书,我要读什么?
How?没有计划的想法都是空中楼阁,好看但落不了地。我要如何去行动?
经过一番认真思考,我得出了自己的答案。
为什么我想读书?
我想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拥抱可能性,而对我来说,读书是最便捷、性价比最高的方法。
我要读什么?
读什么书取决于我的目标是什么、我想做什么,我想做的是自己擅长的、喜欢的、对自己和别人有价值的事。
从这一点出发,我一步步去深入的探索。学习、思维和表达是我的优势,我喜欢陪伴我的家人和孩子,我希望更好的养育孩子,如果能用科学育儿的知识和经验指导别人,那对我自己、家庭、他人都是有价值的。所以,我想清楚下一步的方向是育儿专家,那要看的书就很清楚了——科学育儿相关的。
如何行动?
接下来要谈的就是20天里面如何“死磕”书的问题了。
1、找一本打算读10遍的书
一本值得读10遍的书,必须是经典之作,因为经典都是经过岁月洗礼的。
另外,选的书最好不要理论性太强,这样的书比较枯燥,我怕打击自己的兴趣。
依据这两个原则,我选择了戈登博士的《父母效能训练手册》。
2、22天读10遍的计划
我打算用前面的20天把书读10遍,最后两天做分享材料。20天的计划是这样安排的。
12.16-12.20(5天):完整的把书精读1遍,划重点、记录想法、用起来、复盘;
12.21-12.25(5天):再快速通读2遍,补充遗漏的重点;继续记录想法、用起来、复盘;
12.26-12.30(5天):挑重要的章节,精读3遍;复盘、思考分享的框架和内容;
12.31-01.04(5天):精读4遍标注的重点,继续复盘、思考分享的框架和内容;
在20天的过程中,除了《父母效能训练手册》,还会挑几本书做同主题阅读:《正面管教》、《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如何听孩子才会说,怎么说孩子才肯听》。
3、准备分享的材料
在读书过程中,刻意记录想要分享的点和思考分享框架、收集实践案例。第20天就要形成分享材料的雏形;
然后利用最后的两天,将材料整理成形,修改、润色、写逐字稿。
这就是我的想法和计划了,这一次我的目的很明确、方向也很清晰,也许过程中会根据情况做略微的调整,但是我有信心,有了方向至少不会走偏。
那接下来就好好的认真读书吧!
因为,我真的想好好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