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圣贤书友会读书
《论语•子罕篇》|| 迷之自信,天命所归

《论语•子罕篇》|| 迷之自信,天命所归

作者: 唐古拉的呼唤 | 来源:发表于2023-03-16 21:52 被阅读0次

9.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译意:
孔子在匡地被人们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是保存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想灭除这种文明礼乐,匡地的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在远古时代,也有认错人而险些酿成大祸的事,孔子就遇到了这样的事。鲁国攻打郑国时阳虎就是其中的参与者,途经匡地时,他对匡地民众烧杀抢掠,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当孔子师徒路过匡地时,被误认为是阳虎,因而受到了围攻并被囚禁了五天。

孔子在此种境遇下,还是怡然弹琴唱歌,依旧执着地宣传周礼,他非常地镇定自若,认为自己天命所归,身负着重要的传承礼乐文化的使命,上天既然认定自己是这种文化的掌握者和传承者,怎么会让我出事呢?再说了,清者自清,我又没做阳虎所做的事,有什么可以畏惧胆怯呢?事情总有清楚的一天。

结果也正如孔子预料的那样,匡地人意识到认错了人,那个暴虐成性的阳虎也不会唱歌吟诗也不懂音律,与这群师生的形象差异太大了。知道这是孔子后,马上放行并且赔礼道歉。

这与他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何等相似!当时孔子从卫国去往宋国,与弟子们在树下演习周礼,宋桓魋因担心失势就前往欲加害于孔子。孔子当时也是非常大义凛然,认为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那些别有心思的人是没有办法奈何他的。

钱穆言道,“孔子临危,每发信天知命之言。盖孔子自信极深,认为己之道,即天所欲行于世之道。自谦又甚笃,认为己之得明于此道,非由己之知力,乃天意使之明。此乃孔子内心诚感其如此,所谓‘信道笃而自知明’,非于危难之际所能伪为。

孔子对自己有着坚定的信念,也相信这是上天寄予的一份责任,这迷一般的自信往往出自于自己内心的强大,他们一生拥有着澄明心境,不受外物所惑,不为外物所影响,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因而在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时总是能漠然视之。

当然这也来自于他对自己所要传承的文化及礼乐的强大信心,他自己尊重推崇的理念,也相信这种文化传播的力量非人力所能阻止。换如今的话说,也是一场双方的奔赴:传承仁德与礼乐的理念给了他信心,他又给了这种仁德与礼乐以践行的资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子罕篇》|| 迷之自信,天命所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xmd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