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3年,苏北仍是一块僵硬的土地,工业不发达,没有什么就业机会,城里可数的几个国营工厂勉强可以养活那些城里的待业青年,农村人还得老老实实呆在家里种地。也就是说,那时候农村户口的人到城里很难找到什么工作。
张云的家在洪泽湖边的老子山镇,她家没有地,全家人整天在洪泽湖里捞生活。因此,张云的户口并非单纯的农业户口,而是享受各种定量供应的渔业户口,这也为她从山脚湖边走向城市带来了一线希望。
1991年,刚初中毕业的张云和本镇上的另外两个姐妹蒋丽和薛玉红一起来到洪泽县服装厂上班,刚上班的几个月,她每月的工资只有15元。
15元,即使在那个物价非常低的年代也是不够用的,虽然住宿不要钱,有七八个人挤在一间屋里的宿舍,但中饭在食堂吃最少也要几毛钱,再加上早晚买点烧饼啃一啃,一月的工资早早就没了。
更何况,张云年轻时是一位爱美的姑娘,她大眼睛,皮肤白,梳着一个黑亮的大辫子都拖到了屁股下面,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辫子经常是彩色的,因为她把五颜六色的头绳都辫进去了。
因此,张云经常会买一些新衣服,比如说5元钱的踩脚裤,那时,这种黑色的弹力的裤脚被套在脚底的紧身裤可是年轻姑娘们的最爱啊。对于一个爱美的姑娘来说,宁愿不吃饭,也要买衣服。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身上是美了,肚子却空了。一个月还没过半,身上就没有钱吃饭了,又不好意思开口向家里要。张云兄妹6个,上面有4个哥哥,家庭负担重,父母正在为四个儿子盖房娶媳妇而劳累呢,她的父母捕鱼,织网,闲时还到人家去帮工。懂事的张云当然不会伸手向父母要钱。
实在没办法,张云早晚就用自己的煤油炉煮点粥或是下白水面吃。中午,她就到食堂打一点米饭回到宿舍吃。为了增加自己的食欲,她就在米饭里倒点酱油,然后用筷子使劲拌了拌,勉强可以吃下去。
这样的酱油饭张云一共吃了三个多月,后来,实在受下了啦,张云为了多拿点钱,就自己主动报名去自学机工。每天中午,别人睡觉她不睡,总是把头埋在机器上吭哧吭哧地练。功夫不负有心,两个多星期后,她被转成了机工,工资收入一下子提高了好几倍。酱油饭也就成为了历史。
其实,张云的经历就是那个年代出门打工的打工妹的真实写照。那个时候初出农门的姐妹们外出打工条件都比较艰苦。
我的二姐以前在泰州打工,天天都吃酱油戮豆腐,省下点钱寄给家里盖大瓦房,现在一看见豆腐嘴里就生水。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