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军师联盟》很火,对于司马懿的讨论也很多,纵观他的生平,可以看出他绝对是一个抱负远大且会等待时机的一个人。
网上有人评价他之所以成为了三国最大的赢家就是因为他隐而不发,能够耐心的等待时机,在属于他的时代展露锋芒,才成就了他自己。
正是因为对司马懿的讨论,一个书友在学习群里抛出了下面一段经典语录,让我这么多天后,依然想分享给大家。
01
当然,下面这段文言文,大家不想看可以直接略过,看下面内容:
孔子南适楚,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椹,弟子皆有饥色。子路进问之曰:“由闻之:‘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累德、积义、怀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隐也?”
孔子曰:“由不识,吾语女。女以知者为必用邪?王子比干不见剖心乎!女以忠者为必用邪?关龙逢不见刑乎!女以谏者为必用邪?伍子胥不磔姑苏东门外乎!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由是观之,不遇世者众矣!何独丘也哉?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孔子曰:“由!居!吾语女。昔晋公子重耳霸心生于曹,越王勾践霸心生于会稽,齐桓公小白霸心生于莒。故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荀子·宥坐》)
当我看到这段话时,我第一反应说的太好了,第二反应是我之前读到过,应该是高中的时候。
高中是我看过的文言文最多的时期,也是我文言文基础打的比较牢固的时期。基本上一篇文言文出来,能读懂90%。
现在看到这段话和高中时看到感觉完全不一样,赞叹古人能把一些道理讲的这么优美。这段话中我最喜欢的是以下三句。这三句还是看看吧!
02
1、 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
译文: 再说白芷兰草长在深山老林之中,并非因为没有人赏识就不香了。君子学习,并不是为了显贵,而是为了在不得志的时候不至于困窘、在碰到忧患的时候意志不至于衰退,懂得祸福死生的道理而心里不迷惑。
君子去读书学习,并不是为了追求什么名禄,而是可以通过读书学习让自己在人生低谷时意志不退,心中不惑,生活有基本的保障。
看到这段话突然想起了曾国藩家书中他给儿子的有句话: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其实随着遇到的事情越来越多,我越懂得读书学习,让我们拥有人的尊严生活着,明事理知善恶,内心坚定而强大,这种内心的坚定和强大可能是最不容易习得的。
2、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译文:所以君子广博地学习、深入地谋划、修养心身、端正品行来等待时机。
这句话讲的是蓄势,在当今社会确实我们需要时机,而时机也需要好的大脑去发现,去勇于尝试,只有准备好了,我们才可以把握住给机遇。
而这句话说的非常好,在等待时机前不仅要广泛的学习;要观察时事,深入谋划;磨炼心智性情;还要端正自己的品行。品行重要吗?它决定了我们可以走多块,走多远。
3、故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
译文:所以处境不窘迫的人想得就不远,自己没奔逃过的人志向就不广大,你怎么知道我在这叶子枯落的桑树底下就不能得意呢?
这句话说的应该就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写到这我突然发现用文言文解释文言文好像更简单。我们总是在困境时看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也是在困境中磨练了自己的心智。
03
上面那段故事显然是孔子厄于陈蔡,当然这是“厄于陈蔡”之后的。是想象创作的,不是孔子真正说的。
《论语》提供原始故事情节仅仅是: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中讲的很简单,子路见遇绝境,恼怒地对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啊?孔子说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君子虽然穷困,但是可以固守,小人遇到穷困就胡作非为了。
“孔子厄于陈蔡”这个故事,从战国的《庄子》到被认为是三国时期伪托的《孔子家语》,至少传有九个不同的版本。上文的版本来自于《荀子·宥坐》,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看一下其他的版本。
君 悦 君 语
陪 你 在 路 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