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青笺社诗词
青笺社诗稿第十五话

青笺社诗稿第十五话

作者: 告别旧名字 | 来源:发表于2018-05-04 13:31 被阅读76次

    本诗稿为青笺诗稿第十五话。

    照例,对本社不熟悉的诗友若有兴趣可以复习青笺社诗稿第十三话


    本期参评习作:

              雾山花事

                涩萝蔓

    三月明亮如刀刃,花事末的
    雾山乡,在风中颤抖不已
    盘山路蜿蜒,自山顶迂回而下

    数十里。我们始终没能抵达
    那个使人酥痒、使人刺痛的制高点
    我们没能俯瞰整片田园

    春风姹紫嫣红,春风欲绿江南
    春风行止中落英如雨
    点凉青石阶

    下午四点离开的人
    在光的折射中晃动,如轻病的
    复瓣晚樱,手心紧握微汗之隐

    车窗边无限昏聩于假寐的狭窄目光中
    山体载着花树朝向深渊的倾斜之势
    一种谢绝语言的轰然

    日渐臃肿的时间里,孩童一句简洁的
    “为什么”,仿佛月光下闪烁的泉眼
    使人乍然回到史前

    2018.3.26


    社友点评:

    ***

    空山寂寂

    空山寂寂
    漫山的樱花千军万马
    于雾中轰然进退

    山腰,观花的人黯然不语
    看光斑拉着花瓣,眩晕轻晃
    晚樱的呼吸,开始
    陆续盘坐于微汗的石头

    一些细微的凌乱的暖

    月光安静落座
    带着三月半溢的温热
    以及四月必要的凉

    山下,泉水缓缓迂回
    小矮畜跟着牧童
    穿过迷雾,消失在更深的迷雾

    *如果不是以诗评诗,“微汗的石头”会改为“微蓝的石头”。一种是细微的情绪感,一种则是细腻的色彩感。

    ——青笺社·倾蓝

    蔓:蓝打开了那面将我围堵的院墙,看到这首诗时我这样想。而一个开口对于一首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

    能看出作者在字里行间的细腻的转弯,对语句和字词的敏感带着读者一步一步蜿蜒进发,却又不必非得如何,正如旅行在自然风光中的人的心绪。我个人也想象着写出一种片段式的,在过程中实现完成的作品,它们的内在精神是立足当下,引领读者到欲辨已忘言的心境。记得一些绝句、俳句、以及庞德译的李白,都有这样的精气神。

    这一首的开头很流畅,到了第二节,似乎给了读者某种期待,“没能抵达”反而比抵达的承诺更诱人,但可惜下面马上又转了注意力,丢下的隐性的承诺没有实现,就像一部电影里断掉的线索,一部小说里没有填好的坑。也就是,没有成功带读者飞起。

    再者就是,一些字词似乎可以再斟酌。“如”、“之”、“孩童”这些字眼放在一起,似乎过于书面,是否可以稍微调整性地换成“就好像”、“的”、“一个孩子”,之类的放松一点的语调,暗示读者放松下来,同时再次进入某种感受力所触及的深境?

    从原型的理念出发,关于一次旅行或出游的诗,该如何写,该如何停,这一首似乎可以在这上面更注意一些。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有点散,不够集中。当然,如果过于集中和刻意地要反映什么,则会显得不自然。

    ——青笺社·青云子

    蔓:首先得承认,青云所点出的许多问题是我一直存在的,还不仅是在这首诗中。关于制高点,起初并不赞同将它作为一个隐性承诺一定要去实现。然而细思一回,也许没有铺垫足够的情绪将“隐性的承诺”提升到高处,比没有实现这种承诺来得还要遗憾。于是整首诗也就这样盲目游荡着没能抵达它的制高点。无论哪种缺憾,都造成了同样的泄气之感。

    ***

    这篇类似游记体的作品相比萝蔓以往的朋友圈帖子而言,要明朗而且容易品读一些(啊呀呀呀,原来真的费脑,笑~)。前面青云说了首两节的印象,“三月明亮”“没能抵达”“那个使人酥痒、使人刺痛的制高点”,看样子是比较明媚的旅途,而不是“数十里”的那种赶路的风尘仆仆的厚重。第三节的景色由暖变冷,春风过山岗,过山川,停息在花间石台,很舒服很惬意。这样的写法很随性,但如青云所言,的确失掉了一些与前两节的传递。旅途的归程大抵都是疲倦的,仿佛游客都是乘兴而去,兴尽而归,其实不然,窗外的景色与来时大有不同,仿佛看那车窗外的世界仍有一种无言的质感,大概是“始终没能抵达”的一种惋惜,除却反复厚重以至于臃肿的日常,除却下一次前来的遥遥无期,听着孩子心性天然的一句“为什么”,疑问着什么呢?这一次没能“抵达”的惋惜,还是对于繁重的成人世界的困惑?细细想来,游者浅尝而止,其实何尝不是一种预留的期待呢?(个人私见)而最后一句“回到史前”,是回到哪里?或者说雾山乡前世的游客又是怎么的心境呢?分分散散地写了这样一些文字,内容上虚虚实实没有很绕口的字句,萝蔓的语感这次偏“类白话”,有些青云提到的小问题应该注意或者整体梳理。之前有说节奏,其实相对旅途(以上期我那篇为例),游记的布局更为随意且散漫,因为作者的心态多半借物抒情或寓情于景,毕竟山不转水转,所以更考验作者对于景色的把控和联系。

    ——青笺社·卡班纪

    蔓:我们渴望那个制高点,可能一生都没有,即使有,也不过是一次临时的耗损。真到那时,一首诗又能为它延迟多少时日呢? 这也许是我想说的吧,确实很多时候也会想“预留”一点什么而不忍去动。然而我并没能把这种情愫很好的嵌入这首诗中。关于费脑(额……),我也在等它们不再费我的脑,一种更好的表达方式,语言从语言里逃出来。(在此之前我管不了它们,你快来打我……我跑~~)

    ***

    可哪里是我动人的海呢

    没有风暴的早晨。没有
    事物显得多余,也没有榫卯正中靶心

    她的每一次黎明,都藏隐着颤抖
    的疼,在三月。颜色所虚构的深渊
    绝非临窗对饮的那湾湖面

    哪里有窗呢。每年我眺望的雾山
    没有别开生面一说。她守着自己
    的同一种语感,修剪不同植被的不同语言

    春天在钻木取火。有人
    已沿着那一万条路离开,有人
    正从悲欣交集中赶来。她的世界

    被遮挡,是瓷钵捧着碗莲在睡梦中
    对尚有寒意缠绕的北方
    潮湿的想象。于是她抽取一些雨

    框裱于山路蜿蜒。而被风抽空的
    冬天的玻璃杯就要被火焰填满了
    只有悬停的李树林在记忆里沉默

    清亮的枝头往事如雪,早已
    结局。醒着的透明崖壁上心事昏昏欲坠
    她萌生了新的念头。唇轻启,丹青笔

    落雨的夜,蔓延成对岸的空虚
    乘车不停远行的远山;乘着月光
    消长的泉眼。它们因为懵懂

    所以快乐。总得有一个天体来
    托举这些迷途之重吧:江河涌动
    万物失形。在这种炽烈的宁静里

    在那个被深渊环抱着的女诗人
    到来之前,我偏离了未来的中心
    时间是我的船

    ——青笺社·鹿

    蔓:再没有榫卯正中靶心,从此我飘摇在时间的船。

    ***

    我总难以集中注意力,所以只好一边抄写一边默读。初时也并没有觉得与小蔓以往的作品有特别的地方,几遍下来却感受到了某种“浩瀚”。这种“浩瀚”更像是一种智慧。抛开“我”和雾山乡不讲,世事大抵上初遇之窃喜莫名,亲近之丝痛隐生,相离恍如白日醒梦。偶又勾起,这个春季的落雨,像是去年,飞在冬天的白雪。有些人于尘埃中沦为尘埃,有些人于尘埃之中见繁花似锦,出落成星辰。小蔓便是这种智慧。生而热烈,藏于俗常。是我对你所有的印象。

    ——青笺社·张聪

    蔓:浩瀚,我喜欢浩瀚。我希望浩瀚,我希望浩瀚之后还有什么在,我希望这些字符浩瀚腾飞过,安静下来就停歇在行间,像一首乐曲的始与终,像不舍虚度的那些事。谢谢聪哥。

    ***

    蔓的诗一向有一种晨雾一般流泻在山谷中的气质,这首也不例外。总体来说,收放自如,看得出弹性和张力,即使在第四节达到“谢绝语言的轰然”,在末尾也可以通过孩童来回笔一勾,不至于让气氛就这样沉下去。开篇亮眼,勾出一派清和细腻的图景。第一节与第二节衔接的流畅与自然尤其美妙,由大的视角蜿蜒到一点,到一种“没能俯瞰”和“没能抵达”,这种“不足”反而比完整与圆满更摄人心魄。迂回而下,我们的视线和视角顺着诗行迂回而下,就落在第二节的“数十里”。自然而舒适。然而第三节显得有些脱离,在这种刚刚埋下的不足的状态下,注意力的转移或者视角的腾挪有些突兀,于是只留下一派美好清凉的春景,而少一分延续。于此,我们仿佛只是乘火车路过了许多破碎而片段的景色,而没有真正领略这些图景背后的含义——可能因为此节的蓄力不足,诗最终达到的力道稍差一些。在第四节,蔓仿佛重拾了什么,这种触角细腻的感受复返,而又把这种细小的紧张感带回诗中。“光的折射”“轻病”“复瓣晚樱”,以及最后“紧握”的“微汗”,情绪在细枝末节中刻画游走。但由于“轻病”“复瓣重樱”一类词中,形容词太过密集,难免有些过于拘谨和高蹈。而在第五节中,第一句的展开过快,节奏一下子加速而缺少缓冲,觉得可以考虑增加一个提速的过程。反而是五六节的衔接和语句都流畅自在,画面一下子明净又简单,少了许多细节与修饰,而只剩一个在时间中询问“为什么”的孩子。但私以为“使人乍然回到史前”有些用力过猛,味道有了,但是力道有些偏颇,稍稍失去了最后一节本有的轻盈感。

    ——青笺社·川石

    蔓:(我看到小川把一只鸡爪子骨头缝里的筋肉都剥出来了摆在盘子里,我看到小川抓住了妖怪藏起来的尾巴!)小川提到的第三节是我犹豫过的地方,但还是没有去改动。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认为它够了多少有些自我安慰,因为没找到更好的。我想写一些句子,时过境迁后它还在为往事闪闪发光,显然到目前都还没能够。


    写在后面:

    转眼又是五月。去年的这个时间,差不多是我加入诗社的时间。一年,许多事改变了,许多事仍然无从改变。看诗写诗到现在,对于诗仍然不知从何说起,我想我还没有找到那个坐标,哪怕只是个自以为是的坐标。有时回头看写过的那些东西,也不过是轻轻的想一次,它们为什么会生成那样?更多的是为虚无与流逝的纪念吧,就像布罗茨基所言,“记忆通常是最后才离去的……”诗只是为了陪它。

    很感谢诗社朋友们的坦诚和友好,在这个浮华的世界抵制着一方喧嚣,在诗的幽径中点着一盏灯。虽然,许多话真到笔端大家还是忍不住手下留情。文字,尤其编织精美的文字犹如湿地,吸纳碎片,并以其独有方式完成自循环,生长出美丽植被,供养万千生灵。我还没能找到这种方式,可能最终都不能找到,但我至少还可以阅读。这首《雾山花事》和我写过的大部分诗一样,并非出自某种表达自觉,它仅是一次偶然的反刍或者假借。关于雾山乡,这片迷蒙的花期末的李树林,我并没能与它取得一种更深层次的信任,我害怕,不知道能否取得这种信任,也许最终我都只能是个过客。

    但我并不拒绝这种无序反刍,一种举动至少通往着一些可能性。如在幽径,一个张望,一个举足而探,枝头花儿便含苞待放了。又如暮色山门中,沉默的人等着沉默的人,或茶或酒,光是等着就等出了这一生最美的风景。

    即便如此,这首诗仍旧努力的承接了许多我无法落地的思绪,它只疏漏于我的技艺不精而非情感的折扣,于是也就这样交出来赚取大家的笔墨了。看大家的评论看得布灵布灵的(犹豫了一下,还是想这样写,笑~),像算命,啊……被你们发现了……咦?到别人眼里变成这样了……这是种很愉快的体验。大家的文字非常美了,还得了两首好诗,尤其鹿,久违了。

    有诗陪伴的日子,这个五月,下午结束一天的工作走出去,站在路口,太阳以它与早晨绝然不同的位置证明有什么在移动,那种你总在错过什么似的悄然而巨大的移动。风包围过来,我感到肩膀上细线针织衫的存在,确切而又不十分确切,水蓝色动荡的存在。羽毛的存在。那些想拥抱而只剩一个姿势的,遥远的存在。那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轻盈……盘桓……寻觅……分叉……交融……而我们所处的世界,石头碰撞石头,石头改变石头,石头造成石头。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是死水锈蚀了身体里所有的门,我感到可能性像夜半山中急流不回的河,我感到我随着时间不停剥落的骨骼。我感到,此刻我能做的,只有沉默和走路。这世间被命名的,未命名的,都在语言细小的缝隙里呼吸,汇成千军万马,等待一种新的排序。


    本期诗稿到此完结,谢谢各位诗友赐评,谢谢大家的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青笺社诗稿第十五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xqd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