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笺社诗稿第二十话(上)

作者: 倾蓝半步 | 来源:发表于2018-10-02 16:19 被阅读209次

        对本社不熟悉的诗友若有兴趣可以参看青笺社诗稿第十三话。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4c4ac16836ef

    专题链接https://www.jianshu.com/c/c844294a885f

        本期被评作品两首,由评论者任意挑选评论。

                      《沉入》

                    作者:倾蓝半步

                                         

              沉入字里行间

              沉入立方的国度

              守着王国里的蓬荜生辉

              守着现实里的碰壁生灰

              守着地球上最后的一颗乳牙

              守着文字和自己

              在字里行间行游

              如一尾甘愿盛放在海底的鱼

              真实的疲惫,并真实的安详

              最深的海里游过最初的鱼

              它的眼里,流过星河的呼啸

              像不曾流过那样地,流

                      《选择》

                  作者:倾蓝半步

    https://www.jianshu.com/p/921d69294a11

            选择活在部分的时间里

            选择,活在同一本菊花的书里

            选择在同一个豆荚里

            像婴儿一样地沉眠

            隔着同样布满苔藓的孤独

            若是必须踩着玻璃才能写诗

            选择那些在太阳的子宫里

            就学会了祈祷的玻璃

            毕竟,它们更懂得如何布置天气和窗户

              九十九朵菊花在天边等白了脸

              才能等来一株千年的胡杨

              飞起一双蝴蝶的眼睛

              那些一念成白的窗户里

              那些深夜徘徊的文字里

              所有的若有所思与若有所得

              所有的感慨与感激

              像同样的蝴蝶,轻颤着同样的辽阔

              那么至少此刻

              选择让那些另外的时间

              永远的,不要回来

    写在前面:

     

                      ———  “诗是处于暗哑之地的潜在知音交流”。

        (这次挑了两首,都不是自己喜欢和满意的,尤其是《选择》。目的是尝试着看看能否改变近期诗社的评论方式尤其导向。诗歌评论和诗歌创作一样并不容易,甚至可能更难。在诗社除了青云(或许今后还有小川)其余都是业余的,但我们可以试着更努力一些,要知道评论交流和诗歌创作一样有着很珍贵的意义。至少在诗社,评论应该做得更实,而不能渐渐偏向悬空,以便对每位的创作有所帮助)

        《沉入》是一首诗社以外的朋友们看好,但自己不太喜欢的一首,和简书发出来的版本略有不同,它可以正读也可以倒读,有两个读者甚至提出过倒读反而更精彩。并非刻意玩技巧,何况也不擅长,所以发出来看看社友们的反应。这首作品的灵感来源有两个。其一,来自王小妮的作品《那样想,然后这样想》。她在文字国度里那种孤独的王者气息让我想写一篇关于写作的诗歌;其二,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包括群里说的“碰壁生灰“典故和一次童年溺水经历。对我来说溺水并不恐怖,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水让我安宁甚至沉浸。从创作本意上来说《沉入》的受众是每一个读它的写作之人,是开放式的。

      《选择》的创作灵感来自周梦蝶的诗集《十三朵白菊花》的封面,引用了《十三朵白菊花》里面的“若有所思若有所得”以及“一念成白”,但和诗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既然诗歌创作词语可以是粘连的,那么封面图片甚至作者的名字也是一个道理,蝴蝶也由此而来。把思路发散打开,这是读臧棣诗歌最大的收获。我不知道读者在读第二段时想到的是什么,一直很想写第一次看到教堂琉璃窗的那种震撼感,没有单独写成,那就放在这一节里好了。这首前面是半开放式的,后面则开始切割缩小世界。

    社友点评:

          * 其实我在考虑一个宏大的命题,你说的沉入,可以谈为归化,也可以说是融合,再提远一些,妄言进化;文字是现实的,维度也是现实的,守着什么是不现实的?因为没有载体,就像非遗一样,没有得到传递的渠道,就会慢慢枯萎在生活的地方,这很正式的消失,本来就是时间赋予我们的的一种失去的财富,而发现到这些的动人星河,大概也一直在流动,但是也只是在流动而已。有一段时间,我很怀疑杜甫,毕竟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他不太火。

                                                  ——青笺社·卡班纪

    作者回复:

        既然有典故和经历,自然这首诗有它现实的部分,载体就是文字。老卡谈到流动,其实诗歌后面部分已由不得我做主,是文字自己找地方去流动,去生根了。

     

        * 抒情方式还是有点滞后吧,放不开。两首都是同样的问题。《选择》把第一段去掉或许感觉会好一些(蓝:第一段不想去,这首就是因为第一第二段没有废了它,《选择》不完美,但正是因为它的不完美才会发出来探讨,希望得到点评),可以多实验一下第二段的写法,或许有助于打开思路。我记得马拉美曾经和一个画家聊天,那个画家说他脑子里充满了思想,但就是写不出诗,马拉美跟他说(大概意思),诗和说什么没有直接关系。诗在于言说的方式。或许可以读读口语诗,王小妮的风格值得借鉴,贴近生活,而又有一种错落感。你的作品时常有些紧绷,好像宣言一样,对诗而言更重要的是生活的姿态,如何把相信而必须告诉自己的东西活成日常的样子。从语言上入手,或许首先可以尝试不要用排比和祈使句,以免太硬。当然对于内在音乐的探索,你的直觉的强度是足够。诗到了意味,往往就是音乐先出来了。每个人的语言外衣跟各自的生活,以及日常所纠结的事情有物与影的关系,往往改变语言习惯,就是从改变生活的小细节开始的,以及改变思维方式。培养新的爱好,读读以往不怎么读的类型的书,或许都有帮助。(蓝:王小妮的读过,读到什么层度是另一回事)主要是关注点,而非层次。多关注语言结构,用词,修辞。对了,也可以尝试不要用祈使语气。有时候在选择语句时就像走在布满大小石头的溪流上,自我会紧张而左右犹疑,反被语言所制,一些字词会显得没有消化好。(蓝:这个沉入基本一气呵成,选择犹豫折腾了几天)可以试试写慢一些,长一些,甚至啰嗦一些,都不怕,不试就不知道会写出什么。40到50行,甚至70行,都可以试试。(蓝:40行基本快半条命了)所以说你需要放松,给你的诗歌语言松绑。另,如果执着于安全的写法是难以改变的。

                                            ——青笺社·青云子

    作者回复:

          我要的评论就是能够对今后创作有所指导的,感谢青云指出诗歌创作上的一些问题。这次专业板砖比较多,我需要慢慢消化和进一步的改变尝试。王小妮的诗集读过一些,《沉入》的灵感来源就是她的一首诗。最近看的比较多的是多多(感谢青云的推荐),这是一个让我慢慢喜欢上并心甘情愿去反复研读的诗人,他作品中的音乐性确实让我获益良多。口语诗我并不感冒,个人的短作许多就是口语诗。但是如何写好口语诗,如何让口语诗贴近生活又避免平乏无味则不易。我作品的紧绷或多或少确实存在,和性格多少也有关系。至于爱好我可能太多了点(捂脸),书倒是近几年看的类型比较窄,OK啦。广泛阅读不同类型的经典,至少试着超越之前的自己。

          提到长诗,个人一直偏爱短诗阅读和写作,下次试试。虽然暂时有点懵,也不知道会写成什么样,但没有尝试就没有突破。反正在创作上我并不喜欢安全。

     

          要写得像鸟一样轻,但不要像鸟的羽毛一样轻。我想要这样写。

    另,这期邀请了老叙点评,部分点评如下。

        *读了几遍老倾的这两首,于我拙见而言,难评的为《沉入》,原因有二:一、两首相比较的话,共通点就是老倾落笔缓慢且自然,不急不缓恰到好处地抵达诗的核心,而且从叙事感中脱离,字里行间都写着自己的意识活动,而其引人入境的亦是老倾意象间所衔接的情感,相较于文字读音本身的韵律,我倒是格外喜欢意象衔接是摩擦出的音韵。  但是也因为如此,评价就不能单单从诗歌技巧方面着手了,两首诗都难以入手点评,说好很好,如若说坏处,或许因为不同人不同的生活感受而驳杂了。  《选择》相较于《沉入》,它有着更多易于入手点评的地方,或者该说能给更多评价者说出自己想法的机会,不至于造成难评却硬评,不至于让点评者蛮不讲理地去理解,《选择》从意识来说,它贴近了人的感受,让人有话可说。

        二、《沉入》过于贴近意识,写诗不外乎两者:传情达意,大多数写一首诗做到传情就好,至于达意则看不同的读者,年龄层与见识都会影响一个人对于诗作的感受,很多年前我读的一首诗,我也是上个月才因发生了一些事情感动得落泪。诗人写诗在于将言志,将灵魂作为身体真实存在的表达器官来使用,故此一个诗人的诗作是否有表现力,不单看写作技巧与感情,还在于读诗的人是否经历过类似的情感波纹。  所以我认为《沉入》最深的理解者只有老倾自己,它是完完全全只属于你的诗,不是不可以评价,是很难评价得好,点评这首诗需要时间的积累,要有那么地一段足以支撑“回过头”这一动作的岁月,才能回过头来再看这首诗,说一句“原来这首诗怎么样怎么样。”再者,这两首作品相互比较而言,如果论意识的深入与技巧的运用,那自然是《沉入》,可是我不怎么看好这一首,诗的技巧在于诗人一时的神思与长时间生活上的观察积累,所以诗的技巧不在于多少变数,而在于运用得妥当。学习与练习技巧固然是好事,可我所愚见,如何感受技巧的用意才是美丽的。诗歌需要交流,需要与他人不断得言说,但是在诗社里有一点谬误,就是太将诗歌悬空了,诗是古老的文体,亦是一类极入俗世的艺术,如今读诗的人越来越少,其实也是由于诗的本质变得小众了,这个时代人们的感受力在不断弱化,可是诗的本质却在不断悬空,要么草根到底俗不可耐,要么高深莫测全是哲学,这都不好。所以我才不看好《沉入》,虽说是老倾引人入境的神思,却有着浮空的一面。  或许我本身感受力也一般,但确实有很多大诗人的部分诗作没什么意思,不是说写的不好,而是那部分的诗作其实只属于那位诗人自己,那样子的诗是无法评价的,是诗人灵魂的核心,人难自渡,更何况渡人呢?有些评论家随意地妄自理解他人用自我意识写照出的诗作,不是荒唐至极嘛。  我这么说的意识,是想说我不是厌恶《沉入》而不看好,而是我没能全部理解,虽说在诗里有幸被邀请入境,可我无从全部浸透老倾的灵魂,相较于此,《选择》更加打动了我。不论谁写的诗,都不曾被真正地懂过。所以诗人死后,他的诗才能被不同的时代加以定义。

    作者回复:

        对于诗歌创作及评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及定义,感谢老叙认真及时的评论。之所以邀请老叙评论是因为他曾经的身份,熟悉诗社,但又离开了一阵,可以站在外围以一个熟悉的旁观者来冷静点评。近期写作确实更关注意象的运用方面,但并非囿于意象。之所以选这两篇作为此期被评作品是个人认为这两首在自己作品里算是读者比较容易下手点评的,不是自己喜欢或认为怎么好。最近看《多多四十年诗选》,翻来覆去看的结果就是觉得这些年所有的作品除了两三首外都可以废了。而那两三首受众很小。个人认为诗歌按阅读受众分其实无外乎三种:1,大众的;2,小众的,3,写给自己的。写给自己的也无所谓外界评论。从这点上来说挑这两首有顾及受众问题,《沉入》并非是写给自己的,它是开放的,是一首写给诗歌创作者的诗歌,也许存在空的问题,但我并不确定。《选择》则是半开放的,后半首开始切割世界,缩小受众。其实不光是年龄和见识,同一个读者在不同年龄甚至不同心境下读同一首诗感觉也是不一样的,重读石川啄木即觉如此。群聊里青云对短诗创作的评论我就非常受益。至于技巧运用,没想那么多,最多是在节奏上考虑得多一些,我凭直觉写诗的时间更多。“打动“对我是一个愉快的评价,哪怕我很清楚诗歌不应该以是否打动读者作为其评判的标准。

    青笺社诗稿第二十话(下)链接:

    https://www.jianshu.com/p/2a7fb7ba0910

    青笺社诗稿第二十话(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青笺社诗稿第二十话(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uha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