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动乱”是一个很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所谓“动乱”,便是一动就会乱。
这种“一动就会乱”的恐惧感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心中。
为了能“不乱”,那就只能“不动”。
所以孩子很小的时候起,父母就无数次不厌其烦地对自己的孩子说:“不要动”。因为父母觉得,孩子一旦一动,就会出乱子。
上学后,老师明显偏向于喜欢那些好静的学生,因为他们容易被管理,不会闯出乱子。而那些经常窜班级,活蹦乱跳,调皮捣蛋的学生,老师把他们视为眼中钉。我的小学老师就经常对这样的学生说:“一粒老鼠屎,打坏一锅汤”。老师的意思是,全班大部分学生都是安安静静、服从安排的。那么这些不服从安排的便是老鼠屎了。
音体美也是不重要的副课。一旦考试来临,这些副课就只能拜拜了,取而代之的安安静静的自习课,或五六十人安安静静坐在教室里的主科。
体育课是要动的,这和我们的“不动”文化不符合,所以不受管理者(老师)的欢迎。
音乐课是要发出声音的,这破坏了宁静。如果音乐还要伴随舞蹈的话,那也需要你动起来,这和“不动”文化也是相悖的,所以不受管理者(老师)的欢迎。
美术课有时也要站起来去洗一下颜料,要出去采风,因此也是偶尔需要动一下的。当然也不会受欢迎。
只有语数外等那些所谓的主课是可以安安静静地坐到教室里完成的。你可以坐在那里坐一天,十个小时,做题。除了上厕所,吃饭,其余时间都可以不离开自己的座位,不走出教室。
2
经过长年累月“不动”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过了十八岁后,很多人便成了木偶和僵尸。
无数的宅男宅女就是这样被修炼成的。宅到连对象都懒得找或找不到。因此《非诚勿扰》成为一档极为火热的节目。
美国也曾办过《非诚勿扰》,但只办了八期,就办不下去了。因为对于极爱动的美国人来说,找对象从来就不是一个问题。
对于成年后的大部分中国人,健身和运动是一项任务。而对于成年后的美国人,健身和运动则是一项普遍的爱好。
我们在剧烈运动篮球,足球,田径等方便总是落后于黑人或白人,这不得不说是“不动”文化的功劳。
既然“生命在于运动”,那么这种身体上的“不动”必然也会造成一个人精神的“不动”。
精神的“不动”的具体表现就是:缺乏好奇心,缺乏创造力,缺乏活跃的思想。
我看过一个笑话,觉得编得很有意思。在一个国际夏令营里,老师让孩子们讨论一个问题,题目是“世界粮食匮乏问题”,孩子们都不明白这个题目,但原因不同。美国孩子问:什么是世界?他太狂了,美国就是一切,不知道美国之外有世界。非洲孩子问:什么是粮食?他太穷了,没有见过粮食。欧洲孩子问:什么是匮乏?他太富了,不知道有匮乏这种事。中国孩子问什么呢?他问:什么是问题?这是讽刺中国孩子没有好奇心,我觉得基本上符合事实。
3
由于很少被教育怎样在“动”的时候依然保持秩序,所以我们中国人一旦动起来,也真的是乱了套了。
我们疯狂地挤公交,挤地铁,插队,乱丢垃圾等等。
我在一个国际学校呆过,发现欧美的老师给学生很多的自由。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坐姿,可以激烈的讨论,有时可以在课堂上走动,蹦蹦跳跳。音体美的课程不会被弱化,而是和英语数学占据同样多的时间。
但在给学生自由、让学生“动”的同时,老师又努力教学生保持秩序,尊重他人。
我想,这可能是为什么欧美人很有活力,很爱动,但在公共场合又比较自律而不乱的原因吧。
我们的观念里只有“不动”和“乱”两个选项。要么选择“不动”,要么选择“乱”。我们没有第三个选项:“动,但又有秩序和规则”。
4
你如果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其实是管理动物的一种方法。比如一只鸡,你想它不乱叫,不随便拉屎,你就只能把它关起来,让它不动。你无法既给它自由,让它在外面跑,同时又告诉它,不要乱叫,乱拉屎。鸡是畜生,是极难或无法通过教育而被教会不随便拉屎的。
但我们是人啊,人通过教育,是可以学会在“动”的时候,不乱叫乱吠,不随便拉屎的。可为什么要用这种管理畜生的方法来管理人呢?
鲁迅说:“中国历史只有两个朝代,一是做稳了奴隶的朝代,二是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
如果中国人不是被当成动物来管理,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被当成奴隶来教育和驯化的。
去他妈的“不动”文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