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别人,有两种经典误区:
第一种,将人分类,贴上星座、血型、水逆等标签,实质上是在降低他的独特性。
我们作为人类,有一个共性,就是喜欢从众。
在美国有一个州,发现他们的大学生吸烟的比例越来越高。他们有点担心,想把这个比例降下来。于是他们在这个州的两所大学,采用了完全不用的宣传策略。在其中一所大学,他们推广的是吸烟的危害。在另一所大学,他们不提吸烟的坏处,只标榜一件事情,就是在美国其他州80%的大学生是不吸烟的。猜猜看,哪个效果会比较好呢?
吸烟的坏处,并没有吓到大家。反而是,当这个州的大学生知道,美国其他州80%的大学生不吸烟,他们开始觉得,吸烟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酷的一件事。结果,这所学校吸烟的比例大幅的降了下来。
当我们处于大众之间,我们习惯寻找归属感。把自己归为某一类人会比较有安全感。
对于大众心理的研究,为了解决问题,不可避免的会追求效率和方便。但是当我们面对的是,个人的心理,个人的情绪,我们应该避免追求方便和效率。不要急于归类,粗糙地用一句“他就是那种人”,就下了结论。
第二种,急于达成共识,急着说“我懂”。
当朋友和我们倾吐情绪,我们却回答说,“你说的我都懂”,甚至秒懂、立刻懂。这些对于朋友的倾诉,可能都是重大的打击。我们安慰别人的时候,很容易说出“你的痛苦我都了解”,可实际上呢?
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忍受贫穷的痛苦,是不同的痛苦。即使同样是失去亲人的痛苦,每个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也许只是为了安慰对方,可是当我们说出“你的痛苦我都懂”的时候,不一定能安慰到对方,反而会让别人觉得,他的痛苦被忽视了。
当然,我们这么说,一方面绝对是出于善意,另一方面可能初次面对这样的情绪,我们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好。所以,想要提醒大家的是,在面对个人情绪的时候,不要追求效率,不要追求方便。一方面,这不恰当。另一方面,其实也追求不到。如果我们这样做,只会耽误自己理解自己,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别人在倾诉的时候,你只需要倾听,不需要你说“我懂”。
对于别人或者自己的情绪,保持着“不知道”跟“不懂”的心态,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我们都需要和一群家人、一个伴侣,乃至我们自己,相处很久的时间。如果一下子什么都搞懂了,那还有什么乐趣呢?所以这种“不知道”跟“不懂”,其实是维持长期、有意义的关系,一个重要的基础。
面对复杂的情绪,不要为了追求方便而归类,不要为了追求效率而秒懂,也不要追求能够一次搞定,永久解决。在面对大众心理,和面对个人情绪时,请采用不同的态度。
这就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以上观点,来自蔡康永的《情商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