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家教周记(10)——独生子女现象

家教周记(10)——独生子女现象

作者: 蜗牛0718 | 来源:发表于2018-01-14 23:45 被阅读0次
    “真正的智力,是同时持有两种对立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
    ——菲茨杰拉德

    元旦,老娘住院,上了手术台。虽然有惊无险,也折返老家过了十几天乱了套的时光。生活内容和节奏猛然全部切换,到生老病死的窗口看着另样的生活,感慨不已。

    遇上了一直从教的发小。作为实力派教学老司机,他正值年富力强,收入可喜。听他长谈了20多年的观察,从这个资深教师的角度发现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独生子女现象,以及这个现象后面的系统的社会生态。没有理论分析和数据支持,窥一斑也足以见全豹。

    刚工作时,家长挂在嘴边的大都是:老师,千万别客气,孩子就拜托你了,当自家孩子看,不听话不服管使劲儿揍……话虽朴直,那种信任也很欣慰。

    这个情形很熟悉。我上小学时,老师大多有教鞭。敲的力道根据学生犯错的程度,灵活拿捏。犯了大错,打下来是真疼。作为孩子,我们因为记打而记改。放学了,班主任还得用短粗的笨手给我们缝上因打架撕破的衣服。罚作业后天色晚了就在老师家吃完饭再回,有时想蹭饭就故意被罚。

    几年后,听到的这类家常话渐渐稀了。一言不慎可能闹得学生哭家长闹学校批,书教得有些提心吊胆。这时,家长的谈话成了叮嘱,给老师多次提醒自家孩子的喜好和易怒点。

    与此同时,备课无法深入了,老有心血白费的懊恼,因为统考经常拖后腿。以前不用花时间维持课堂秩序,备课就潜心涉猎深挖拓广。但后来,学生课上做自己最有兴趣的事居然没时间听讲——又不敢批评得太重,上面各种任务和评比压下来,两头受气。水平不足的教师惯用填鸭式,简单粗暴却很有效。划好重点,课上课下挨个检查背诵,反而考得不错。

    兴趣班开始流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会的学生等等说辞渐渐大行其道——按这个逻辑推下去,只有愚蠢、专断的领导,没有愚蠢的民众,这种结论也是成立,但谁敢说?——但教师是弱势群体,说这些既励志、上档次,又让舐犊心切的家长听着舒服。教师窝火、无奈,因为你只要辩解,领导和家长都认为你水平、责任心不到位,呵呵。眼睛都是向外的,都是用来发现别人的缺点的,这是人性。不会或者不愿自省,把责任推给别人轻松又自然。

    他以手机的普及为分界点,把辅导行业的兴盛分为两个阶段。

    在这个巨大的、干扰孩子注意力的科技发明还没有广泛使用时,没有太操心过学生入门前的枯燥期,因为基本的耐心尚未消退,绝大多数孩子的学习辅导能顺利进行。在枯燥的前期度过后,多数能掌握,资质好的孩子开始入迷,这时辅导班没成气候。

    但是,智能手机改变了这一切,它太强大太有趣,成了吞噬孩子们精力和兴趣的无底洞,稍微枯燥些就感觉无聊甚至厌倦,专注力时间大大缩短,长度相同的枯燥期现在成了迈不过去的鸿沟。课堂要有趣、作业要好玩(新东方的试讲,每三分钟要抖一个包袱就是佐证),觉得无趣时注意力就要转移一下,考试前落下不少功课,怎么办?花钱请家教啊。那些很多是没完成的教材内容,很容易突击,考试效果自然立竿见影,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一点即透,机构赚得盆满钵满,皆大欢喜。

    于是,课外辅导行业开始爆发。一家一个小核心/小太阳,钱花在孩子身上谁在乎?决心抢在起跑线的、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的家长把课时费抬了起来,与各种坑班捆绑的考试和辅导资料、学区房、全国性连锁机构出现了……

    年轻教师脑瓜灵活,先嗅到了钱的味道,就脱离机构的盘剥自起炉灶,上课讲一部分、在家里私下办辅导班讲另一部分——讲了也接受不了。我同学干脆辞了公职办起私立学校,靠手艺赚钱去了。

    原来,那些没有师德的留一手教学是双方的合谋;原来,那些神一样的名师提分其实是孩子偷懒;原来,学而思新东方在美国上市是这样被家长众星拱月托起来的。

    这次在医院,看到儿科里纠正视力的孩子熙熙攘攘,以幼儿园的居多。问医生,他们都习惯了这类眼疾。家长离不开手机,干脆再给孩子买一个手机玩,这样大家都省心,也有的是为学习,几个月下来,视网膜严重受损。医嘱严禁接触电子设备,但孩子抓狂了,因为瘾已深,突然断掉实在忍不了无聊……

    这些观察,我不是没有预见。但是,反思自己,做得依然狼狈。面对着时代大势,能做的那么有限,像只弱鸡。

    就一个孩子,我们根本输不起。我们最大的事业就是孩子,亲子之爱泛滥得都有些洋溢,饥渴冷暖这些生理需求就不说了,课业准备、孩子在外面任何细微的感受……事无巨细亲历亲为,做这些的时候全身心投入,不知不觉把爱变成了孩子成长的无形枷锁。

    每年高考,政府动员、交管部门通告、家长如临大敌、媒体火力全开,看着妈妈们拍“旗开得胜”的走秀图,我都想起了当年(真心不是嫉妒,只是觉得小题大做):最后一科考完,出了考场后心急火燎往回赶,半路就迎上了父亲,已经把草筐带来等我了,家里的猪因为我考试,饿了三天,这可是全家的银行啊……

    现在是与以前不一样,但以前粗放散养的孩子不仅没有变成妖怪,而且抗压抗震系数挺高啊。我们只盯着经济宽裕、时间富裕、精心抚养这一面,渐渐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就拿我自己的这一个来说,今天急着吞吃烫了嘴,哇哇大哭。他妈负罪似的哄劝和情绪转移,哭和哄都折腾好久,他归罪别人,以买东西做抵偿。喊家长帮忙时,稍微晚些到或者不如意,就发出怪叫——玻璃心开始有苗头了。

    如果孩子多,家长如此精心,根本做不到,只能抓大放小,孩子的自理和互助能力不知不觉就养成了。

    从成长的角度说,我们的精心抚养可能孩子并不需要,只是满足于自己的爆棚爱心尽情释放。这样养大的孩子,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生活的风霜——这恰恰是他们以后自立自强的必要条件。粗粝的挫折教育——grit,在国外是专门的教育学科,我们有意无意忽略了,完全用“绝对不可以对孩子说的四句话”、“用这一招,你的孩子就是天才”给替代了。

    在这个万物互联的好时代,改变不了趋势,但是可以改变一点活法啊。这几天我就在想,为什么不能一放两宽地饶过自己和孩子?这样下去,孩子也很累啊。为什么不能在孩子跌破、惊慌、气急败坏时,先静观一下?为什么不通过阅读和旅行,让他们试探一下生命和生活的浩瀚和多变?

    古语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之说,有一定道理。孩子们已经跨过童年走向少年了,物欲初起尘垢渐染,在人造的无菌实验室呆着,以后碰上刘鑫和她男友那样的人渣,结果敢想象吗?要从自然人向社会人逐步转变了,何况,现在的孩子发育期大大提前。

    看了梁任公的一段话,胸胆皆开。让我们抛开谨小慎微,改变孩子的成长格局。

    少年人如春起之苗,
    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
    惟气盛也,故豪壮;
    惟豪壮也,故冒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教周记(10)——独生子女现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xwl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