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被称为西方哲学的终极三问,无数人追寻过这个问题的答案,却没谁能够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今天看心理学,有了一点想法,记录下来,作为日更文。
“我是谁”的问题,让我想到了心理学上的“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强,”可见真正想认知自我并不容易。自我认知体系的构建,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完成的,每个人的学识加见识,就构成了自我认知的基础,它随着我们行走于人世间,不断变化。
自我认知有局限性,很多人是带了一副有色眼镜看自己的。这幅眼镜的名字有时叫“自恋或自卑”、有时叫“我不配”和“做不到”,如果我们追溯这“眼镜”来自哪里,也许可以来到第二个问题。
就是“我从哪里来”的问题。我想到了“身份认同”。身份认同虽然是自我认知的组成部分,但它深深影响着自我认知。
被称为“词中之龙”的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其实按出生地来说,是属于金国人。他出生时,北方就已经沦陷于金人之手。在他生命的前22年从未踏上过南宋国土,他的祖父辛赞也在金国任职。
可是,辛弃疾始终以汉人自居,一生都在以恢复中原、报国雪耻为志向。“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就是身份认同的力量。
身份认同是对自身的一种认知和描述。包括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性别认同。它的形成分成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模仿阶段和社会角色扮演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是无意识地模仿他人,这个阶段对模仿的行为和意义都缺乏理解;
模仿阶段,儿童会扮演他曾模仿过的某个“重要他人”,并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自己;
社会角色扮演阶段,人们会把自己扮演为某个角色,能从几个“重要他人”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并把他们概括为一个“泛化他人”。
“到哪里去”的问题,则让我想到了每个人内心的“渴望”和“期待”。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说,“一般人都不是他们想要做的那种人,而是他们不得不做的那种人”。
我们的渴望和期待就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真正能指引方向的力量。很多时候,人们被现实的生活、限制性思维,被我们以为的“应该”和“必须”蒙住了眼睛,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渴望和期待。
每个人几乎都有未被满足的渴望和期待,渴望不被满足,期待就会更多。渴望不仅仅是对未来的期望,也是个体行为的内生激励因素,并受个体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
因此,看清自己的渴望和期待,也许可以回答我要去哪里的问题。
为了日更,凑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