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5日(当地时间15日晚18时50分许),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一场大火在巴黎烧起。
它来得这样突然、猝不及防,不仅烧痛了一个民族的心,也令全世界揪心,因为它烧毁的是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作为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在标志性的哥特式尖顶坍塌的那一刻,全球都为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损坏而感到痛惜。
在很多人心中,巴黎圣母院就是巴黎的象征。法国历史和圣母院不可分割。许多大事都在这里发生:
1239年,路易九世国王将荆棘花冠放在圣母院,并在这里举行加冕典礼。(幸好这件宝物被抢救出来)。
1455年,教会在巴黎圣母院为民族女英雄贞德平反昭雪,在院内竖立贞德的雕像,从此后人尊称为“圣女贞德”。
1804年12月2日,教皇披耶七世在此为拿破仑加冕。
1944年8月26日,法国人在圣母院里举行巴黎解放纪念典礼。
1970年11月12日,在此举行戴高乐将军的国葬。
……
不过,当我听到巴黎圣母院火灾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却是为这位老人伤心:维克多·雨果。因为我最早就是通过他的书认识巴黎圣母院、认识巴黎的。
1831年,29岁的雨果写下了浪漫主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这本书塑造了活泼可爱的吉普赛少女拉·爱斯梅拉达、丑陋善良的桥中人加西莫多、虚伪的牧师克洛德、轻浮少年弗比斯,他们围绕着巴黎圣母院,上演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悲剧。自然,雨果也少不了用他的如椽巨笔描写巴黎圣母院。
他这样描述巴黎圣母院的壮伟:
“圣母院的正面,那是建筑史上少有的璀璨篇章。那三道尖顶拱门,雕刻着二十八座列王雕像神龛的锯齿状束带层,巨大的花瓣格子窗户在正中,两侧有两扇如同助祭和副助祭站在祭师两旁的侧窗,以及用秀气的小圆柱支撑着厚重平台的又高又削的梅花拱廊,还有两座巍然屹立的钟楼,石板的前檐,上下共六大层,都是那雄伟壮丽整体中的和谐部分。
“所有这一切,连同依附于这庄严肃穆整体的那无数浮雕、雕塑、镂錾细部,都相继而又同时地,成群地展现在眼前而又有条不紊。
“可以说,它是一曲用石头谱写成的雄壮的交响乐;是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巨大杰作,它既繁杂又统一,如同它的姐妹《伊利亚特》和《罗芒斯罗》;是一个时代的所有力量通力合作的非凡产物,每块石头上都可以看到在天才艺术家熏陶下,那些娴熟的工匠迸发出来的奇思妙想。总而言之,它是人类的创造,雄浑,富饶;仿佛是神的创造,窃取了神造的双重特征:永恒性和多样性。”
他感叹巴黎圣母院的损坏:
“毋庸置疑,巴黎圣母院至今仍然是一幢雄伟壮丽的建筑。然而,尽管它不减当年的风采,但当您看见岁月和人力共同对这令人肃然起敬的丰碑给予无情的损坏,完全不顾奠定给它第一块基石的查理大帝和安放最后一个石块的菲利浦—奥古斯都,您不慨然长叹很难的,感慨万千。”
正是由于他的这本书,使法国人心疼起当时已经凋敝破败的巴黎圣母院。1844年,历史学家兼建筑师奥莱·勒·迪克主持巴黎圣母院的修复,整个工程持续了20多年。圣母院荣光重现,相必雨果漫步在重新修缮的圣母院时,心里也是无比自豪吧?
当时,圣母院仅是被破坏一些雕塑,仅是破旧了,他就如此心痛。而今大火烧掉了巴黎圣母院,他若地下有知,该有多么难过!
维克多·雨果是建筑艺术爱好者,特别是宏伟建筑。在《巴黎圣母院》中,他不仅描写了巴黎圣母院,还描写了别的很多建筑。在《悲惨世界》中,他更是不厌其烦地为读者讲述巴黎宏伟的地下世界。
今天,他若地下有知,真不知该怎样愤怒这些不肖子孙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