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恰与在法院工作的朋友聚餐,谈到了目前国内执法时候所暴露出的两大问题:
一是国内民众普法程度不高的问题。民众之所以犯法往往是因为不懂法,这并不仅限于教育水平不高的民众,朋友当即考了我几个触犯法律行为的量刑,即使是自以为有较好教育背景的我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法盲”;
二是执法人员社会威信不足的问题。这不是说中国的执法人员没有社会威信,而是社会威信还有上升空间。因为他们的社会威信是否足够强大,直接影响了执法的效率、结案的速度,这对更充分地调动法律系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的回答是,这两个问题即使调动起立法、执法、司法整个大法律体系也未必能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它似乎必须依靠传媒的协同。于是,我便推荐了朋友看彼时刚刚上档的东方卫视《巡逻现场实录2018》。
如何帮助普法?
目前,《巡逻现场实录2018》上档了第一、第二两期节目。事实上,从这两期节目中,你会发现,在现实语境下的“违法分子”,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并非大奸大恶之人,也并非蓄意而为之举,他们就在情急下、冲动下,贸然地便跨越了违法的边界——事实上,不少违法行为,甚至是同样身为普通民众的我们,都未必会知道有这么严重的量刑的。
比如,节目中出现的一个外卖小哥,因为在马路上违规骑行,本来只需要进行50元的罚款,但是当巡逻警察要求他停车罚款之时,他当下的反应是调转逃逸,巡逻警察为了执法严格非常勇猛地对其施行抓捕,被拖行了几米、造成了轻伤。而正是这样的妨碍公务罪最终让他被判刑了拘役四个月。事后,外卖小哥表示,因为生活不易,一日挣钱有限,即使被罚款50元对自己而言也是巨大损失,所以才本能地想要逃窜,没能想到竟然恶化成为四个月的拘役。而这一个没想到,却恰恰是普法意识尚未深入民众的一个表征。试问,我们的周围,又有多少人明确地知道这个“没想到”呢?有多少人也有可能因为这个“没想到”而违法呢?
再如,节目中还出现过不少醉酒冲突。一个是醉酒食客,因为自己请客却被朋友抢先买单这样的小事,便与多名饭店员工起了肢体冲突;一个是醉酒乘客,因为一时找不到自己的手机便认定司机偷他手机,对其进行殴打。虽然,这些醉酒肇事人员在酒醒之后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其亲友也极力辩解他们是在醉酒状态下的不清醒的作为,然而,《巡逻现场实录2018》中的“治安小课堂”板块,则会告诉你,“醉酒后触犯刑法,同样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观摩《巡逻现场实录2018》之时,笔者的确有在自我反思,认为自己也是一定程度上的“法盲”,推己及人,我认为绝大多数的中国民众对于中国法律都存在大小不等的盲区。绝大多数的公民,都想做一个遵纪守法的社会人,可是,问题的矛盾点是,所要遵的“纪”、所要守的“法”,我们竟然是不明确的。
其核心的问题,便在于法律之艰深、晦涩、庞杂,寻常人不太有可能真正去了解法律条文,而恰恰是《巡逻现场实录2018》这样以身边的、生动的案例,才会让观众有着非常直观的、记忆深刻的印象,这样才能真正让法律走向民间。社会人需要共同遵守的社会法,本就应该是一种共识性的公约,而目前这种“共识”显然没有在现实意义上完全达成。
如何帮助提高执法人员的社会威信?
一线警察,执法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巡逻警察更是如此,第一时间便要出现在矛盾最激化、问题最突出的时间、地点,他们是否有足够高的社会威信,是否能让冲突双方因为这种威慑力而迅速平复、放下争执;而有所信任,配合调查、还原案件,相信执法人员可以给到自己公平的裁决,这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的。
这个社会威信,虽然核心依靠于公正的一线执法经年累月的沉淀,但同时也需要传媒的宣传、加持、协助,以让社会影响有着最快速度地放大、社会效率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笔者认为,在这个社会角色的扮演上,《巡逻现场实录2018》的完成度还是可圈可点的。
它首先让观众知道了巡逻警察的工作职责与工作范围。他们不仅仅在公路上巡逻,同时也在水面上巡逻;他们不仅仅在抓捕犯罪分子,也要负责调停矛盾,也要负责抢救轻生公民。
这一部分,至少是扭转了笔者以往对巡逻警察的认知偏差,通过《巡逻现场实录2018》,我才了解到其实他们更像是一个城市安宁的抚慰者,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在“扑火”,让原本可能演化为恶性事件的罪案以最小程度的伤害而提前结束。这个最小程度的伤害,既指冲突双方,不仅仅最大程度降低受害人的损失,也最大程度降低肇事者面临的刑罚;亦指法律体系,因为一件冲突一旦愈演愈烈,它对法律系统的一系列社会资源势必会带来增负,比如从纠纷进入法院审判、再进入监狱拘留。而一个好的调解,无疑是对公民与社会,最好的守护。比如,节目中出现过一个因为300元的手机而大打出手的店主与顾客双方,巡逻警察分析利弊,告诉双方继续打斗下去双方可能就要因为300元的手机双双入狱,询问他们认为是否值得?此后,双方握手言和,理性收场。
其次,它也生动的塑造了巡逻警察的群像。
执法者,到底是怎样的形象?看过《巡逻现场实录2018》后我觉得此前的认知似乎再次出现了偏差。
原来,他们在管理范畴中,不仅只是关心大案要案,他们也会在大马路上抢救一只趴在车下的小猫,因为所有的生命都值得被保护;原来,他们在执法过程中,不仅只有铁面与理性,也会有激烈与感性的表达,比如,节目中出现的一个保安与某人妻子发生暧昧关系,保安开始拒不承认,受害人拿出聊天记录之后,两位理性的警察也忍不住批评这个保安的道德问题。
恰恰是这样的小事、细节,让人看到了巡逻警察有血有肉的一面,而这种有血有肉的真实感,才让他们所代表的正义、公平,有了真实的化身。当这种职业形象与公平正义建立了强纽带的联系,执法的效率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提高。
1号结语
今年以来,传媒行业自上而下地倡导提高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体量与地位,其内在需求,实质上是希望文艺作品能够担负起更多的关照现实生活的能力,起到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程的作用。
然而,不无遗憾的是,中国目前现实题材的剧集创作尚未迎来高峰,挂着现实主义之名的“伪现实主义”文艺作品,不但无法起到关照百姓民生的作用,甚至可能对现实造成更大的误读误判。当此之际,其实需要真实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纪录片作品的补位。
因此,我认为《巡逻现场实录2018》正是今年对于我国警务题材的现实主义作品的重要补位。纵览我国警务题材的文艺作品就可以发现,大部分的作品集中于重大案件,这些虽然满足戏剧规律、收视偏好,但实则距离百姓的实际生活较为遥远;而《巡逻现场实录2018》所呈现的,则是随时可能发生在每个人实际生活中一触即发的纠纷、案件,就是小到你认为不会违法的纠纷、就是平凡到你认为不会违法的人物,但他们却最大量的、普遍的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是最需要民众知晓、大众关注的现实问题。矛盾的是,这种真正的现实却在此类题材作品中极其罕见。而《巡逻现场实录2018》的意义,正是弥补了这个缺口。
由此,笔者不禁联想,也许,在更多的现实主义题材缺位的地方,同样需要纪录片作品的介入与补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