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转眼,又是一年端午时,记忆中已分不清这是多少个让人感怀、头脑中印象深刻的端午节了。
早晨出了门,看见邻家的门头挂着两束艾草,不禁心生感慨。这城中商品房的门墙上并无缝隙,有点佩服邻居的机心独运了。恍惚中又有了一种时光倒转的错觉。小时候,农历五月五前后,故乡里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挂着艾草和菖蒲。有的一小束,有的一大团,都恰到好处地在门墙上豁开的土坯砖缝里插着,覆墙掩壁,摇曳多姿。讲究的人家,大门顶上正中央还悬挂上一面小圆镜子,镜架上系一绺红缨。关于这些做法的原因,大人们偶尔会谈起,小孩子隐约知道,这是为着驱神避邪,消灾袪祸了。
犹记得小时候的一首儿歌中唱道:桃儿红,杏儿黄,五月五是端午;苇叶香,飘满堂,粽叶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也是这一节日的一个鲜明的特征。
那时节,母亲取回一大摞粽叶,放在开水锅里焯上三五分钟,然后取出,浸在冷水里。经过这样处理的粽叶,又青又绿,可以避免叶儿发黄,保证包出来的粽子品相好。
母亲在冷水中捞出两片叶子一上一下地排好,沾上水,双手抓住叶子,向后对折成漏斗形。她左手托住卷好的粽叶,右手拿勺挑进三分之一的糯米。那糯米是头天已经浸泡好了的。接着,再放入甜丝丝的葡萄干儿或大蜜枣,最后覆盖上一层糯米。
母亲一手抓起粽叶的上半部,一手拍打粽叶的底部,尽量让粽子的“漏斗”装得满满的。最后用多余的叶子盖上顶部,拿撕成细长条儿的竹笋叶儿或细棉绳捆绑结实,在粽子上系一个蝴蝶结或活扣。这样一个粽子便算包好了。母亲将包好的粽子放入蒸笼或是加入适量水的高压锅里,大火蒸煮一二十分钟,满屋便溢满了粽子的清香。
中午我到单位门房转了一圈,无意中发现,电视屏幕上央视五套正在直播福建某地的一场龙舟比赛。清幽幽的湖面上一字儿排开,摆着七八条龙舟。小伙子们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一个个精神抖擞,蓄势待发。四周锣鼓喧天,观众如云,场面蔚为壮观。吃粽子,划龙舟,我这才想起端午节里应该有的这另一项重要活动了。这又让我想起了2000多年来那个妇孺皆知的传说。
楚怀王不听屈原的“联齐抗秦”主张,终于导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见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含恨抱石,投汨罗江而死。江两岸的村民得知这一消息,蜂拥般来到江边。男人们划船奋力打捞,妇女儿童和老人们则将粽叶包成的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饥饿的鱼虾有损屈原的身体。这便是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习俗的来历。
看着电视画面上小伙子们争先恐后激烈竞争的场面,我一时浮想联翩。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这个民族不甘落后,奋勇争先!
今年端午节,母亲依然做好了粽子给我们送来。根据过往的经验,小孩子和大人的口味,各个不同。老人很细心,她特意包了甜馅儿和咸馅儿两种粽子,并将咸馅儿的粽子用粽绳几个拴在一块,以示区别。一家人过节在一块吃个饭,那是少不了的。母亲特地在菜场上买了猪肚和一只鸡,嘱咐大家准时过来吃饭,不得缺席。记忆中,母亲烹制的香喷喷的饭菜的味道,总是让人垂涎欲滴,流连忘返。它陪伴了我一生大部分的时光,我是应该感到幸运的。我又想起那句话:父母在 ,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然而可惜,这些年来我们兄弟几个总在奔波,留在两位老人身边的时间实在有限。就像今年,今天的端午节,我又要缺席了。
朋友,端午节,你回家了吗?常回家看看吧,陪父母吃顿饭,唠唠嗑,不要给自己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END-
2019年6月7日
端午随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