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最高贵的消极

作者: 兔小玉 | 来源:发表于2018-05-06 14:16 被阅读74次

    01 上帝把你关在屋子里,你哭着打破一扇窗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在绍兴城。那时他不叫鲁迅,叫周树人。

    生于官宦之家,祖父是内阁中书,父亲是秀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充满书香气息而又幸福的童年。小鲁迅以为他的一生都会这样衣食无忧。

    然而命运馈赠的礼物,却悄悄发生了变数。

    1893年,祖父因科举舞弊被判处“斩监侯”,相当于今天的“死缓”,同时父亲周伯宜被革除秀才,郁郁寡欢,重病不起。

    为了给狱中的祖父打点关系,又为了给父亲治病,周家把二三十亩良田都卖光,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送到了当铺。富贵人家一夜之间变贫农,处处受人鄙视,鲁迅小小年纪就感受到了这乱世间的冷暖人情。

    他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庆幸的是,过早的认识到世人“真面目”的他没有放弃人生,父亲去世后,他踏上了求学之路。由于家境贫困,他只能找不需要学费的地方读书,于是来到南京学习“洋务”。“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

    离家时,母亲为不能给儿子走“读书应试”的道路,痛苦流涕。但是鲁迅顾不上这些了,上帝已经关上了他参加科举考试的门,他必须自己打破一扇窗,飞出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一学,还真让他学对了。他第一次知道这个世界有格致,地理,地学,金石学,绘图,天演论……世界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在他面前。寒冬腊月,鲁迅穿着破旧的棉袄和单薄的裤子,坐在教室里孜孜不倦的学习,最终以优秀的成绩得到了赴日本学医的机会。

    高贵的消极,就是在悲伤失落之时,仍然坚持寻找出路,并坚持到底。

    02 社会动荡黑暗,我自独守其身

    青年时代的鲁迅先是经历包办婚姻,娶了一个自己不爱的女人,接着在日本“创业”失败,回国教书也混的不是特别理想,他很失落。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有强烈的使命感,但是他的这份使命感,找不到地方安放。只能憋在心里,郁郁不得志。    

    1912年到1917年,鲁迅更是经历了民国史上最黑暗动荡的时代。1912年,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漫长的战争岁月。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等发动护国战争。1916年,护国战争胜利,各省纷纷独立。可惜好景不长。1917年,张勋拥立溥仪复辟,虽以失败告终。但段祺瑞趁机夺取政权,并企图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随即发动护法战争。1918年,护法战争失败。段祺瑞政府执政……

    鲁迅看着这个国家,局势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众人拾起的火焰一会亮,一会灭,终究是亮不长久。历史的车轮深深的陷在泥地里,无法前进。他对整个中国失望透顶。

    但这时的他,还不是鲁迅,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公务员,周树人。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与他共事的同事吃喝嫖赌,浑噩度日。

    而鲁迅,虽然郁郁不得志,但并没有走上堕落的道路。他每日念佛经,抄写碑帖,研究古碑拓片,收集古董,过着“佛系人生”,出淤泥而不染。

    高贵的消极,就是“穷则独善其身”。在污浊的环境中,仍然坚持良好的个人节操,不受乱世的影响。

    03 以悲观作不悲观,以无可作可为

    鲁迅“出道”以后,骂“吃人”的封建礼教,骂惨无人道的政府,骂麻木不仁的百姓,甚至骂各种文人学者。鲁迅“骂”功了得,一生骂人无数。张学良在日记中写到:“我从不惧怕什么,可是在鲁迅的文字之前,我有点发抖,一方面是惭愧,一方面是热血沸升。“可见其文字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行动上我们都能看到鲁迅是非常积极的。写文章,做演讲,批判各种人,事,物。但是实则,他的内心仍然是悲观的。这与他早年间的经历有很大关系,最重要的是,他当时还没有看到一条可以行的通的道路。当时盛行的资本主义思想,他也深刻的认识到其弊端,他不认为资产阶级能够拯救当时的中国。

    他在《呐喊》的自序中说:

    “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需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前平添了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后来,在给许广平的信中,也经常提到自己的悲观、消极。

    “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着偏激的声音。”

    “我连自己也没有指南针,到现在还是乱闯。”

    还在《朝花夕拾》中写过:

    “想到生的乐趣,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

    但是即使被通缉躲在医院里,在不被人理解受人排挤的处境下,在秉着:“我向来不惮以最阴暗的心理揣摩国人的心”的想法时,他仍然没有停下战斗的笔。

    处于悲观中的鲁迅,没有被悲观的情绪牵着鼻子走,而是以悲观作不悲观,以积极的行动反抗意识中悲观。

    “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高贵的消极,就是在绝望之时,仍不停下脚步,向前走去。此处是绝望,前方是坟地,要走到坟地的前方,看看是什么。

    04 看清社会的真相,仍然活的豁达

    鲁迅不仅是一位革命的战士,也是一位文笔幽默的作家,生活家。堪称民国时期的“段子手”。比如他写过:“后来稍游各地,才始惊异于国骂之博大而精微:上诉祖宗,旁连姊妹,下递子孙,普及同性,真是“犹河汉而无极也”。”

    又比如:“我家门口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等等

    在北平教育部任职,同时兼任好几个学校的课,他对郁达夫打趣的说:“忙倒也不忙,但是同唱戏的一样,每天总得到处去扮一扮。上讲台的时候,就是扮教授, 到教育部去,也非得办官不可。”

    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对鲁迅的生活有详细的描述。鲁迅先生是个爱笑的人,常常笑的咳嗽起来。鲁迅先生是个吃货,日记里一大半都是各类美食和饭馆的名字,鲁迅先生喜欢看电影,据统计在上海的9年里一共看了124部电影。鲁迅先生拿自己的原稿当纸巾分给大家包鸡吃,鲁迅先生喜欢养花,桌上放着万年青。

    即便一边痛斥社会的种种弊端,国民的种种劣根性,内心备受煎熬。但生活中,仍然是以幽默自处,以豁达待人。

    鲁迅一生活在不明不暗的动荡年代,他不是完全坚定的,甚至一生都在怀疑他所期待的那个盛世能否真的到来。他把青春耗尽在寂寞的斗争中,不是为了一定会来的成功。而是为了也许会有的希望。

    高贵的消极,是在经历种种不如人意之后,内心深感苦痛之时,仍然豁达。若不能纯粹的快乐,便苦中作乐。

    “现在没有星,没有月光以至没有笑的渺茫和爱的翔舞;青年们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鲁迅:最高贵的消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yku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