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孩子们开学了,这篇文章讨论的话题刚好应景。最近我对于“如何高效学习”做了个主题阅读,下面就和您来分享我的阅读成果。
如何高效学习?我的观点是:
1) 先明确你的人生方向、你想要什么,有明确的目的性,学习才可能高效。
2) 发挥主动性:主动思考、主动阅读、主动应用,会使你的思维处于掌控的状态。
3) 善于提问、掌握方法、避开陷阱。好的问题会引领着我们往正确的方向走。
这一观点的来源,受益于:【中】成甲的《好好学习》、【美】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日本】胜间和代的《时间投资法》、【美】尼尔·布朗 斯图尔特·基利《学会提问》、【中】张萌的《加速》。我会从认知角度、学习方法论、效率管理、加强协作等4个角度来阐述我的观点。
一、认知角度
我最初的疑问是:
1. 眼看着知识体系在不断暴增,是否都得学?哪些值得学?怎么加速学?
2. 都说学习是为了解惑,究竟我应该解决哪些问题?
为解决这些疑问,我找到成甲的《好好学习》,他的观点是:
1)学习在于提升认知深度,学习的目的是:解释问题、解决问题、预测问题。
2)另外,他提出一个“临界知识”的概念,认为建立和运用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极其重要。 有道理,但似乎不够完全解答我的疑问。
于是再看《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提出“主动阅读”的理念,强调学习(或阅读)前一定要找到明确的目标。无目的、不主动的阅读,最大的问题是:对字句毫不用心,无法跟作者达成共识。
而《加速》则说得更深入而具体。作者张萌在书中提出:
1. 要提升自我认知:
认清自己当下的状态: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该干什么?我现在有什么?
2. 突破你的“人生天花板”:
1) 首先,要了解真相:
当下的生活是不是我所喜欢和留恋的?(跳出去的意愿和决心);
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考查其它事对我的吸引力);
对于我真正想要的东西,我赋予它的时间和精力是否足够?
我目前的行动配不配得上自己的梦想?(指向我与理想的差距)
2)要做出不被动的选择。
3)要学会借力,通过环境和平台来实现赛道跳跃,拥有大格局。
3. 知识焦虑:什么值得学?
1)要区分知识和信息,我们要处理知识,而不是大量囤积信息。
2)区分知识与表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避开惰性知识(缺乏生命力、没实际用途、碎片化的知识),学习核心知识。
3)读书之前,问自己4个问题:
(这本书)能否提升某项技能?
是否有助于实现目标?
是否能与我们原有的知识体系擦出火花?
是否满足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
《学会提问》的作者则指出:
1)要寻找关键问题,建立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2)培养淘金式思维:吸收信息时,评判信息的价值;善于提出质疑。
3)养成批判性思考的价值观:自主性、好奇心、谦恭有礼、以理服人等等。
《时间投资法》对此说到:把握现在面临的问题,确立理想状态,认清差距,是行动的开始。
就以上的观点,《加速》的作者张萌似乎更契合我的想法,她告诉我们从人生层面自我反思,深入思考你的人生目标,然后再去选择你要学习的知识,同时给知识焦虑症提出了解决方案。
据此,我发现,最难的问题不是学习本身(怎么学),而是你为什么而学?你要学什么?想清楚这个问题,你才可能搭上高效学习的直通车。
二、有关学习的方法论
我的疑问是:
1. 为什么我读书慢、读完就忘、读了用不上?
2. 对各种类型的书籍,怎么读最有效?
3. 如何把学习运用到实践?
《如何阅读一本书》针对阅读方面给了我们很多专业的建议。
1)明确阅读的目的
2)阅读的4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3)做一个有自我要求的读者,阅读时提4个基本问题
what? 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how? 作者都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yes/no?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4)有关做笔记
5)把书分类,不同类型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
6)分析阅读的3个阶段:理解——诠释——评价
7)主题阅读的5个步骤:确定主题——建立共通词汇——厘清问题——届定议题——分析讨论
《好好学习》给到的学习方法论是:
1)跳出问题本身,多学习临界知识。有关临界知识的应用,书中举出了很多案例,比如:复利效应、用进化论的思想面对:规则、信息、环境变化、创业。构建反脆弱的安全空间。如何充分发挥优势和共振效应等。他指出,你真正的优势不是去追那些WHAT,而是问自己WHY。
2)培养绿灯思维(看对自己是否有用)、以慢为快。
3)以教为学,刻意练习:抓住本质来练习,学习高手的心理表征,大量、持续的练习。
《加速》从思维管理、知识管理、观念管理三个角度,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各种方法论。
1. 思维管理角度:
1)单点突破法:在不能同时解决多个目标时,不如找准一个目标,集中全部精力把它做好做透。
2)逻辑思维:比如习惯发问法、金字塔归纳法、分析推理。
3)罗森塔尔效应。
4)实现立体思维的方法。
2. 知识管理:
1)构建自己的知识宫殿,更方便我们提取知识,并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
2)最大限度地运用刻意练习。
3)生活中我们常遇到的三种错误认知:认为能力通常受到基因的限制、认为投入时间更长的人就一定更擅长做某件事、认为只要努力就能提高。
4)边干边学,让练习成为日常的一部分
5)贯彻4F原则:专注、反馈、纠正、高频练习
3. 观念管理角度:
1)纠正偏差:很多人只定价了知识的短期价值,而没注意知识的长期效应。
2)反思校正:学会判断、反思、怀疑、推翻过时的或者是错误的观念
3)问自己3个问题:它支持我现在的观念吗?它能改变我原有的观念吗?我的观念是正确的吗?
4)参考模仿:学习别人的思考方式和观念体系。
《学会提问》中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注意:最高效的方法总是反直觉。似乎这也是我们学习和训练中经常遇到的坑。具体方法有:
1)培养和训练我们的系统思考能力:面对问题,我们思考的层次应为:Why--How—What,关注“关系”而非“人和事物”。
2)几个常用的逻辑方法:包括原因分析、寻找多个结论、警惕推理谬误等。
3)如何看待数据或信息?信息质量,决定主观概率的准确性。为大概率坚持(勿东一榔头西一棒),为小概率备份(避免致命打击)。谨剔不知来历的、带有偏见的数据,谨剔平均值的欺骗。同时,注意识别出某些被省略的重要信息,考虑是否有负面效果,面对信息缺失的现实:谨慎同意、附加条件。
三、效率管理
我的疑问是:如何高效、轻松地学习?
《时间投资法》这本书在时间效率管理方面,给了我很多极为重要而操作性强的启示:
1)无论如何,一开始就在记事本中确保“投资的时间”,这一点很重要。
2)时间管理的方法和原则:
把握现在面临的问题——删除——委托——执行
关注时薪、设定社交限度
优先做喜欢、擅长和赚钱的工作
不惜任何方面投资以创造时间:工具、增强体力、知识、专业服务上投资
计划要安排得随性、宽松:工作8H、学习运动5H、生活3H、睡眠8H
周回顾——发现差距,思考原因,制定对策
3)制订了的计划至少要实现80%-90%,把无法实现的项目控制在20%以内
4)熟练使用记事本,将时间效率提高10倍
《好好学习》指出,提高效率就是要:把工作流程分解,找到高产值环节,并集中精力保证它的质量,而把低产值的环节外包出去。
《如何阅读一本书》说到如何才能比别人读得快一点?作者的回答是:先检视阅读,确定哪些书该精读,哪些书略读。
《加速》则给出了精力和健康管理的一些操作技巧。
1)精力管理:目标建立、目标分解、目标实现、激励手段、学会目标复盘、效率觉醒、效率环境、效率提升。
2)健康管理:冥想与放松大脑,不为物役的自我解放:保持怀疑,理性思考、学会拒绝、保持求知欲,保持赤子心。
四、加强协作
高效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我的疑问是:如何实现学习后的最有效运用?以免成为书呆子、或者纸上谈兵。
对于应用的层面,除了自我发挥,更多的是协作能力。我们应该意识到:20%的核心工作,决定80%的业绩成果;同样,20%的人脉给你带来80%的价值。所以,从学习到运用,实际包含了2个方面:自我协作、与人协作。
《如何阅读一本书》对自我协作有如下的忠告和建议:
1)“用你自己的话来说”,是测验你懂不懂一个句子的主旨的最佳方法。
2)不要企图读第一次就了解每一个字句。
3)彻底了解一本书之后,才可以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类意见。
4)如果你真的都同意也接受了作者实用性的建议,你没有理由不采取行动。
《学会提问》中有一句话,也与此相关:试着自己推一遍结论,与作者结论不一致则比较差异。
《加速》一书就与人协作方面的应用,它提到:你的社交圈就是你的净值、训练自己的吸引力,通过做内容、扩展朋友圈、增加传播等方式,建立高端人脉。同时,在组织协作方面,进行开放式沟通、加强组织内的紧密合作、定期工作评估和设计、工作规范的弹性和调整,以利于在组织内的充分发挥。
后记:阅读体会
作为主题阅读,我要针对自己的问题点,界定出要讨论的议题,寻找各个作者对这个议题的看法。
而且,有时在阅读过程中,走着走着就忘了自己的问题,最后就会读完了也没有收获,因为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
所以,经常又回去看自己的问题是什么,再审视读到的这些内容是否能解决我的问题。
如果不能解答,那么真正的答案在哪里?我得继续找。
如果碰到与议题无关的文字,就不是我本次阅读的内容。等下一次设定其它阅读目的时,再按对应的议题去寻找对应的答案。这样是更有效的读书方法,希望能给你一点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