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几日做了一项浩大的工程,将简书总榜排行位居前列的几位大佬们的文章都系统学习梳理了一遍,过程虽然很辛苦但获益颇丰。既然打算长期入驻简书,当然要向这个平台中最优秀的一部分群体取经学习,为自己树立发展的榜样,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了解他们每一位当初从简书小白到简书达人的心路历程。
这里面有平台的创建者简叔,有优秀创作者兼优秀推广大使的林柳青儿、芳华的日记、北城锦瑟、无穷、院长、大熊之影等,有优秀创作家蒋坤元、李砍柴等,有云赞家园的开发与运营者阮新宇、丹思心舞,还有一些官方号等。
此篇主要以简叔为例。我们都在用简书平台写作,但是少有人知道它的发展历程。读了简叔的文,实际上就是在读平台发展的历程。
从简叔2012年最早期的文章看起,到2013年《创业三年记》一文了解到了简书平台的由来,之后每年年底或次年年初的《我和简书的20XX》系列干货最多,不仅回顾了这一年的重大突破,还展望了下一年的发展方向,由此我们可以从团队、产品、口号、理念等不同维度一窥简书的成长历程。
简书团队立足上海,从最初的全职8人兼职3人的小组到14年的“18罗汉”,再到16年开始在北京也设了3-5人团队,17年以后整体团队规模呈现倍增发展。
简书产品基于Markdown笔记起身,13年底互动机制开放;14年3月专题版块开放,同年搞定了简书的域名jianshu.com并开发出了简书app迎接移动互联网的浪潮;15年简书钻、打赏、付费内容、出书等问题成为简友们最常问的问题;16年专题版块的影响力凸显了出来,专题主编计划以及简书签约作者计划给了很多人以激励;17年从简友圈掉头到推进智能分发,还上了连载功能;18年开始决定尝试区块链,思考“有没有比简书钻更好的名字”“有没有比简书贝更好的名字”(看来最后是没有~)以及“简书钻与简书贝的关系”;19年又推出了会员制、徽章等等,于是便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简书。
简书口号也从最早13年的“找回文字的力量”,到14年的“交流故事,沟通想法”,再到17年的“源于创作,不止遇见”,最后到现在的“创作你的创作”。
《我和简书的2014》中简叔问到“细想一下,除了简书,你还能找到另外一个专注于文字的【写作和阅读平台】吗?”
《我和简书的2015》中他把简书比作一个城市。他认为一个城市的最大魅力正在于它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他愿意与简友们一起,将简书打造成一个更有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城市。同时,希望每一个在简书的个体,也同样具有包容性。
《我和简书的2016》中他提到简书在短篇小说、诗、程序员、手绘等专题方向,都可能汇聚了当时全中国该领域最多的人群。在多样性包容发展的基础上也实现了部分领域的专业化发展。
《我和简书的2017》中他提到了简书的使命或者初心是什么。概括说来,就是全民创作,全民阅读,丰富全民的精神生活。基于这种“普惠”式的理念,才真正明确了简书作为全民创作平台而非小众领域专业平台的核心定位。此外,这一年产品思维也是最最重要的收获之一,从此简书开始踏上了产品至上、不断迭代的漫漫征程。
只可惜及至此篇,《我和简书的20XX》系列便断更了,期待简叔哪天有空能把《我和简书的2018》和《我和简书的2019》补上,相信读者们都很期待。
由此可见,很多我们现在在简书都习以为常的app功能从创意到名字再到实现都是花了简书团队们很长时间的心血。简叔文中曾提到一个小细节很打动我,16年的时候他有一次在公司群里看到CTO Larry发了张照片并附言“人生目标取得,在地铁上看到有人看简书1/1”,他还清晰记得app刚上线时Larry曾随口说起,要是真有一天在地铁上看到有人用简书就碉堡了。真到亲眼目睹这一刻,大家还是感觉到很幸福的。现在简书已经成为几百万人栖息的写作平台,也变成了几百万人日常的生活方式之一,相信对简书团队而言,这也是一种更大的幸福吧。
成为简书会员不只是一种身份象征,于我而言,其实更是一种文化认同。期望简书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专博并济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