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的处世哲学

作者: 追逐繁星的猫 | 来源:发表于2020-01-05 15:10 被阅读0次

这两天在看纪录片《玄奘之路》,讲他去印度求取经法的过程。

可谓是崎岖不已,这里面的崎岖不仅有自然环境的,也有社会环境。自然上要穿越沙漠雪山,社会上受着当时政治的影响。

并不像小说西游记写的那样,玄奘是大唐的高僧,代表大唐去西天求取佛法,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尊容。在现实中,玄奘是偷渡离国,并没有得到皇帝的许可,并且当时的皇帝并不信佛,玄奘前往西方,并不是为了大唐,而是为了佛法的传承,为了自己的信仰。

为了这个信仰,他拼命了一生。

不管前往印度的旅途环境多么的恶劣,他都没有放弃。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沙漠的那一段,只身一人,在漫无边际的荒漠里行走了数十日(甚至更久),水源短缺,精疲力尽,沙尘滚滚,犹如猛兽般想把这个仅剩半口气的人活吞了,其实玄奘已经由于严重缺水出现了幻觉,就在生命危在旦夕间,陪伴他的马帮他找到了水源并走出了沙漠。

其实在这个水源短缺的过程中,他想过返回,等休整好再前往西方,但是返回走了没多久,心中的意志告诉他不可以,如不求取真经,绝不东走一步,就这样,他又一头扎进沙漠里继续前行着……

这不仅是在与环境做斗争,也是与生命做斗争,为了心中的信仰,生命已轻如鸿毛。

在他国他有享受过上尊的荣耀,但是他不被诱惑所吸引,始终知道自己是为何而来,到何而去。

即使在回程,他明知道回国可能会面临政府的打压,依旧毫无畏惧,因为那就是他的归途。

回到唐朝,皇帝虽然接纳了他,但也是有目的的,他希望通过玄奘行走西方多国的经历,描述出西方的风土人情,以便达到他大一统的目的,玄奘并不想,但为了他的佛法事业,他妥协了,这才有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唐西域记》。

在纪录片的后半部分,对玄奘的评价,解说词中经常会出现说他很懂人情世故。初听这句话,会觉得玄奘不应该是远离尘嚣,心中很纯净的人吗,懂人情世故顿时让我觉得他夹杂在世俗中。

但经过他回到唐朝后与皇帝的斗智斗勇,我才恍然大悟,这个人情世故好巧妙。

玄奘心中有净土,有自己坚定不移的信仰,但是为了实现这个信仰,他知道,他需要朝廷的帮助,所以他会有妥协,也会有底线。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就是他的佛法与处世哲学,在事上修行。

他看的很明白,内心也被煎熬过,但是为了信仰,他有为而有不为,目标坚定。

很多人,在自己理想的路上走着走着就偏了,也有很多人,在自己理想的路上走着走着就被困难打倒了。

玄奘西天取经的路不比我们日常的困难少多少,甚至更多,他经历的诱惑甚至比我们更大更耀眼,但他知道荣辱与共,兴衰更替,没有人会一直处在顶峰,也没有人一直处在低谷,只有奔着自己的目标走,才有归途。

其实外物都是暂时与虚假的,只有内心追求的那个东西才是至真至善至美,他就是他活着的意义。

相关文章

  • 玄奘的处世哲学

    这两天在看纪录片《玄奘之路》,讲他去印度求取经法的过程。 可谓是崎岖不已,这里面的崎岖不仅有自然环境的,也有社会环...

  • 玄奘24小时历史

    玄奘是公元664年去世的,如果按照作者采纳的玄奘生于600年这个说法,玄奘享年64岁。如果把玄奘这64年的人生压缩...

  • 玄奘

    对我来说,世上约是只有两种妖怪,想吃我的和想睡我的。 前者入魔障,后者怀贪欲。 我所见的佳人甚多,她们都说欢喜于我...

  • 玄奘

    为赴君王殿前许 踏破僧人八百履 桃花杏花落如雨 此行西去十万里 恩怨已了 牵挂已断 唯有佛心长存 妖魔鬼怪还是走兽...

  • 玄奘

    国王端起烛台,含情脉脉盯着玄奘,语道:“烛光也知人情,欲照今日之喜。” 玄奘不去看她,问道:“不知陛下喜从何来?”...

  • 玄奘

    启愿观自在, 西行不徘徊。 踏行五万里, 途径百国而来, 求经19载, 回首岁月不在。 一念般若生绝, 刹那芳华绝...

  • 玄奘👏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 玄奘

    关注玄奘,是因为杭州的灵隐寺里,有一尊玄奘的雕像很是吸引人驻足。而且最近有一部黄晓明主演的电影《大唐玄奘》...

  • 玄奘

    看人来人往 笑八戒太胖 内心的忧伤 谁能够体谅 望天地凄凉 说悟空要强 内心的慌张 有谁和我一样 当年河畔的小和尚...

  • 玄奘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年仅十岁,无依无靠的陈祎推开了寺院的门,一脚踏进了大殿。站在微尘浮动的阳光里,在众多佛菩萨的塑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玄奘的处世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yzq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