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很热,炎热的夏季,让人心焦。黄贵英拉着架子车去张集镇上打面去了。结果人家不在家,待等会儿,黄贵英就蹲在十字路口等打面的老张回来。
“等时间长了吧?”老张骑着自行车从路口过来。
“也没多长时间。”黄贵英答道。
老张把铁门打开,打开打面的机器,先脱麦糠,然后打开另外一台机器,把脱麦糠的好麦倒进机器的大型铁皮斗笠当中,启动开关就开始打面。
机器下面是用木板做成的四四方方的木头盒子,长一米五宽一米五,第一遍出来的面是非常白的,真正的好面,要是做成好面馍,不用吃菜就能吃两个馍。
不过,黄贵英可不这样想,她虽然说在家里保持家务是一把好手,但是她也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从她公公萧富贵手里分给她家的地也就一亩地,由于地皮也是四四方方的形状,因此,她想等儿子结婚之后,自己就搬出去住,就在自家地头盖个滚蛋屋。
日子就像是东地涡河的流水一样,一直流不尽。
黄贵英觉得日子还是得省一点儿是一点儿的,她和别人不一样,别人打面最多两遍,无非就是能吃上好面馍,而她不一样,她认为那些打两遍的麦糠没有脱干净,于是,她每次打面都是让老张过机器三遍,也就是说,打出来的面是黑的,两袋子小麦,就出来小半袋子麦麸子。
黄贵英把打出来的面在木盒子掺一下,第一遍白色面和第三遍稍微黑色的面掺在一起就看不出来了,因此,她们一家人吃的馍都是稍微黑一点儿的,可以说是灰色的,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以为她家吃的杂面馍。其实不是,只有她们一家人知道而已。不对,老张也知道。
掺好面,接下来就是装进袋子里了。黄贵英提前预备好了两个大一点儿的尿素袋子,都是洗干净的袋子,里面还有一层塑料薄膜。
往常打面,还有儿子天牧或者天商一起过来,主要是在装面的时候,可以撑着袋子。如今,两个儿子也都长大了,老大萧天牧出去打工没回来,老二萧天商在信阳平桥区找到了一份教师的工作。
黄贵英年纪也大了,因为每天保持家务还有农活儿的原因,她的太阳穴两边的头发也白了,手上的皮肤也粗糙了,四十多岁的人看上去像六十岁。
她自己一个手撑着袋子,一个手拿着铲斗铲面往袋子里面灌。由于面有点儿宣,两袋子小麦打出来了两袋子半的面,还有小半袋子麦麸子。
黄贵英是麦麸子也不舍得卖给老张,因为家里还喂了三只羊,一只老母羊,还有俩小羊羔子。饮它们水的时候,可以把麦麸子倒进去,让羊吃。
灌好面了,用绳子一扎口,把它们搬到架子车上。当时的面是两分钱一斤,也挺便宜,就算不便宜,方圆十里地也就老张一家打面的,不打也得打,不打没面吃啊!就连黄贵英的娘家,黄楼寨的人也来这儿打面,因为不打不中啊,他们那边的村里没有打面的,远是远了点儿,但是为了吃上好面馍,也得来啊!
天底下的农民都是不怕辛苦的,他们为了一口吃的,整天都在围绕着家里的地转悠,一年两季麦,一季玉蜀黍,一到了收获季节,所有人都得在地里忙活啊!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呀!
毕竟老话说的好:地种三年亲如母。还有一句话说,“人哄地一年,地哄人三年”。
其实,将来不管是做官为宦的,还是讨吃要饭的,只要是吃五谷的人都离不开农民离不开土地,正所谓“人勤地不懒!”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萧天牧无论走到哪里,都一直热爱土地热爱劳动。就算是弟弟萧天商,他虽然考上学了,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是每逢节假日回到家,他也得在家里参加劳动。
农村的孩子生下来就是这样子,无法改变命运也改变不了自己,无奈啊!没法子!
有些以种地为主的家庭,都是让自己的孩子下地干农活儿,一年又一年,这样既减轻了大人们的劳动负担,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城里人的不懂这个道理啊!
黄贵英付了给了老张两块二毛钱,准备停当之后,黄贵英拍拍身上的面,拉着架子车就回家了,她的心里是快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