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与烟道

作者: 黄潮在高原 | 来源:发表于2020-02-02 15:23 被阅读0次

    道是个大题目,"道可道非常道,"由老子归纳,涉及天地万物,不可言传。后来的人,一直在探索道的真谛。文化人喜欢从平凡的生活琐事中去悟,去了,至今未了。

    抽烟喝茶本为嗜好,小众,少部分人的生活构成。他们在烟雾缭绕、在茶香水气的漫漶下,喜欢把当下的生活状态去比较、去参悟。

    先说烟,我下乡当知青,正巧生产队分土烟,当地人称叶子烟,人手一捆。当时不会吸烟,一个人住在乡下,四围无人,虫声蛙鸣,好不寂寞。便学村民,叶子烟喷上水回潮湿润,剪成一样长短,在桌上展开,一层层裹紧,一支土烟就这样诞生了。

    为了检验是否通泰,夜深人静中自个儿点燃一支,口中念着裹烟的口诀:"叶子烟一要裹得松,二要明火点,三要吸得凶。"结果把自己呛咳,吐得一塌糊涂。及至后来学会了抽烟,全然分辨不出烟的味道好坏。

    当兵吃了公粮。部队开会,坐在前排的都是大领导。其中有位副政委,三八年的抗战老兵,烟不离手,不抽烟的时候就是咳嗽。副政委参加会议,手上拿着一盒没有过滤嘴的"金沙江"牌子的香烟,坐定后点燃一支,抽到尾,从烟盒中抽出另一支,在茶几上敲敲,然后把手上的烟屁股接上去。

    一个会议两三个小时,副政委的面前除了一堆烟灰,没有一个烟头。会议结束前,台上的首长照列要问问坐在前排的首长,请他们补充,副政委从来没有补充讲话的意思,举起夹烟的手指缓缓挥过,算是给台上台下打个招呼。副政委一直稳坐前排,不上也不下,成了不倒翁。

    我当了几年兵,副政委就抽了几年"金沙江"牌香烟,别人递过来其他品牌的香烟,从来不吸,只认"金沙江"。

    到地方工作,我的处长也有吸烟不丢烟头的习惯,他抽"春城"牌子的香烟,即使有过滤嘴的也要撕掉,一支未竟,又接上另一支。每天上班必带来两盒香烟,上午一包,下午一包,吸不完带回家接着抽。有来访或串门的递上"云烟"、"中华"一概不吸,丢在桌上,他只抽"春城"。处长有个习惯,碰上单位主要领导交换场地,他就要带上三包香烟,比平时多一盒,他要费脑筋思考,写万言书上表。

    这是体制的特点,单位每换领导,总是引来一片明里暗里的骚动。

    那几年,单位上的一把手上位下位频繁,每来新领导,处长就象匹老骏马见到伯乐,熬更赶夜写他对全省经济的大文章。不知道新领导是如何处置充满烟熏味的稿子,看还是没看?反正换了几任领导,处长没被提拔重用。直到从省委农村部调来一个部长主持工作,同时带来一伙新人入伙,玩法改变了,处长被调去一个无关紧要的部门。

    后来去了一家铜业公司,与一个潮州人合作。潮州老板见人就握手,亮出自己的底牌,声明自己是文盲,仅读过一册书。做的不好之处,敬请谅解。翻译过来就是读了小学一年级上半学期,文化程度刚刚会写自己的名字。

    潮州老板姓方,外号阿光,他在人多的地方,喜欢显摆,从来不抽市面上各种品牌的香烟。他抽的烟,据说是用云南最好的烟草配方,由澳门的卷烟厂特别制作的。

    那个时候办企业,总是在不断的求人办事,每一个衙门、每一道门槛的后面都住着一位爷。阿光进门,总是拿出特制的香烟,见人丢上一包,十分低调谦卑的说,烟酒不分家。

    这市面上没见过的香烟,包装华丽,令人好奇。阿光送烟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好奇害死猫。

    遇到领导的打火机故障,这是抽烟人常常碰到的,阿光又会从万宝龙的手包中掏出一个亮闪闪镀金的打火机,顺手丢过去,让人家随便玩玩。男人有三爱,手表、皮带、打火机,凭这一套,加上明里暗里的运作,阿光的产业越做越大。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阿光二三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读读。

    说完了烟,我们接着说茶。

    喝茶的人大多受到身边人的影响。我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母亲是会喝茶的。她说小时候和姐妹们一起在田野里疯玩,满头大汗,口干舌燥冲回家。父亲听见四个女儿的脚步,赶紧提起茶壶,往几个茶杯注茶,热茶解渴,凉茶去暑。

    母亲说,父亲家的祖坟山上,种了一圈茶树,清明前后,奶奶就会带着母亲和姐妹们一起上山采茶,专捡茶头上的嫩叶摘下,回家烧上微火,在不见油迹的铁锅中双手揉搓,新茶制好后,还要放置一段时间,叫做去茶火。

    我对茶的认识来自于舅舅,他在家排行老九,我们叫他九舅。九舅年轻时好冲动,跟着我父亲去了青海,在大学与一些激进的教授同学过从甚密,开除回老家,继而又被人陷害,以政治犯的身份在劳改农场呆了十多年。刑满释放后无家可归,就在农场就业,每年可以回老家探望亲人。他在的农场以种茶制茶为主。每年回老家,他都买上几大包茶叶送人。

    九舅的茶,要么是茶末,要么是茶梗,以粗茶为主。在他的眼中,茶叶的品种和原产地的环境是最主要的,茶叶的保管则是重中之重。不能串味,不能受潮,茶叶娇气,容易把其他东西的味道吸引,串了味的茶叶废了。花茶则是利用了茶叶的属性,注入了人们欢喜的香味。

    故乡乐山一带的人,好绿茶。我初参加工作的局长叫赵琴。个子不高,人长得儒雅,他是屏山人,小时候读过私塾,古文基础好,《三字经》《弟子规》以及《古文观止》中的许多章节,随口便来。他认为最好的茶首选绿茶,乐山人喜欢叫素茶。

    一个素字,说明茶的品质要干净纯粹,不能掺杂。一地一茶,他首推"雷马屏",旧时马湖府的地盘,今天凉山州雷波县、宜宾市屏山县和乐山市马边县一带。

    "雷马屏"地处横断山脉东部、是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金沙江切割出来的一块神奇的土地,那个地方出名还是在明代皇帝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的时候,为了修建紫禁城,遍访天下栋梁,终于在马湖府找到"神木",世上人津津乐道的桢楠木,又名金丝楠木。组织了几千人去砍伐运输,通过金沙江到长江运往北京。

    以上图片均由杨霞拍摄

    这是"雷马屏"在明清时期的辉煌。到了民国,那些考察过世界经济发展的专家学者们,几经比对,发现"雷马屏"的地理环境,气候土壤可以生产世界一流茶品。于是组织垦植队伍,开荒种茶。在赵琴局长的嘴中,那里出产的明前炒青,入口清香,过喉回甘,是素茶中的极品。

    喝炒青的人大多是性情中人,胆子不大却爱憎分明。这是后话。

    潮州人偏爱功夫茶,许是喜欢吃海鲜,铁观音是绝配。逢年过节潮州老板好发红包,附带一句,给杯茶钱。

    卖铁观音的茶行更有意思。客人去了东看西问,一看就是尚未入门的茶客。来者皆是客,卖茶的会察颜观色,站在一旁小心伺候。瞅准时机,小声问道,先生准备入手多大价位的茶。若你取了一个价,店小二会请你入座,"不买没关系,先交个朋友。咱们先从低两个价位的茶开始品饮。"于是熟练地洗杯置茶闻杯,茶过三巡,又取来上一价位的茶,周而复始,一直品饮到更高等级的茶。此时,如果你中意其中一款茶,大可讨价还价,即使买卖不成,临走,店家还会免费送你一两泡样茶。

    茶有道,一如四川雅安的砖茶,云南的普洱茶,都是为了长途运输的方便。前者适宜人背,后者马驮,农耕时代驿路经济的产物。喝这样的茶,最好是在雪山下或者大河旁。烧一堆柴火,抓把茶叶放入土罐,水涨后吹去浮沬。

    我曾经在一个冬夜闯进苍山脚下一民宿,茶客五六人,各怀心事,一位即将启程去往缅甸北部山区,成为当地姑娘的新郎;一位佛缘深厚的居士第二天要往藏区觐拜佛祖;来自武汉的客栈老板已经收到不准继续营业的通知,何去何从?一堆即将燃尽的火塘,煮茶的土罐早已空了,一个流浪歌手,用沙哑的嗓音唱着,"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是你总是觉得,我一无所有!"

    此时无茶胜有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茶道与烟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zdq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