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保罗·弗雷勒的《十封信:写给胆敢教书的人》,从一开篇就感觉有点读不懂,但是慢慢啃,慢慢嚼,似乎有一点点能明白作者的意思了,又或者,作者表达的意思不一定就是我所理解的意思,但是我读出了自己的理解。
阅读,大概常会产生这样的两种情况:一是读来感觉文字浅显易懂,当然这个浅显易懂也跟阅读者的理解能力、阅读背景和见识有关系,凡是在这个射程之内的读来都会很轻松;二是读起来感觉有些吃力的,因为超出了自己的认知范围和理解的层次,读起来免不了会有“文字眼前过,脑中不留痕”的感觉。生活中大部分人的阅读都属于第一种,因为这样的阅读往往不需要太多的思考,电子时代的阅读更是如此,很多人的阅读碎片化、快餐化,阅读的难度就更小了。但是也有很多人在静心地阅读,慢慢地阅读,追求更高层次、不断进阶地阅读。
惭愧的是,我的大部分阅读都是第一种层次的阅读,并且有愈演愈烈的感觉。为了避免自己越来越愚笨,我有时候也会尝试读一些难读的、需要慢慢理解与消化的书,弗雷勒的这本书就是这样。这本书是在张文质老师的著作《我的写作是献给自己的祈祷书》中读到的,张老师引用的很多句子都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于是产生了要细读的想法,可是谁知道一开篇就发现有些读不懂。
但是,我记得张文质老师在《哈扎拉尔的微笑》一书中曾经谈到了如果读书的时候遇到读不懂的情况,一个方法是让它搁置一段时间再读,另一个方法是反复多读几遍,读着读着没准儿就懂了。
这两种方法我都试过,确实是有效的。但是今天,这本书我不想把它搁置了,想要读下去,所以我就采取了反复阅读的方法,读不懂就再读一遍,还不懂又继续回过来读,反反复复地读,有一些句子用这样的方式还真的有那么一点懂了。但是还有一些句子,我用的是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代入法,用自己身边的、自己熟知的人、事物或现象代入到句子里提到的人、事或现象中去,感觉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似乎就理解了句子的意思了,也许我的理解不一定准确,也不一定透彻,但是我用自己的方式,结合自己的认知,能够从中懂得或领悟到一些观点,我想这样的阅读虽然是慢的,不一定愉悦的,但是它是有质量的,是如同喝酒一样有后劲的。
这样慢慢地读了一两篇后,我发现我似乎能够读得稍微快一点了,需要反反复复读的句子少了一些了。读书就要这样,一直读,反复读,读着读着或许就懂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