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春节期间,最热门的话题恐怕就是电影《流浪地球》了。朋友们微信聊天除了互道“新年好”,还会问“哎,《流浪地球》你看了吗?”
同时,由于春晚主持人阵营中董卿的再次缺席,话题“好想董卿”被顶上微博热搜。

这两件看似不相关的事,却有着一样的核心价值观,那就是我们中国人对于“家”的执念。
/ 01 /
带着地球“流浪”到新的星系,这本身就是脑洞大开的想法,可能也只有中国作家才会有这样的创新。

当太阳系不再适合地球生存的时候,作者刘慈欣创作的剧情设定是用100代人的努力,带着地球流浪到新的宜居星系,而不是抛弃地球家园独自离开。
和欧美电影相比,其所表现的对“家”的理解是迥然不同的。
比如《雷神3》里面,雷神的故土阿斯加德被攻陷,面对沮丧的雷神托尔,父亲奥丁这么说道:“阿斯加德从来都不是一个地方,她是人民之所在。”人民在,则阿斯加德永远在——故土被毁,那就换个地方另起炉灶吧。
在影片《流浪地球》中,地球被木星引力拉近,面临被摧毁的危险,吴京扮演的刘培强和联合国代表起了争执,他要求全力拯救地球,而联合国已决定放弃。
从这点不但能看出中外文化对“家”文化理解的差异,更能看出中国文化中对“家”的深深的执念。
/ 02 /

2019年春晚,是董卿缺席春晚的第二年。从2005年至2017年,她在春晚这个舞台连续主持了13年,在大年三十这天连续13年为全国观众奉献着自己的能量。但是,她也是有血有肉有家的人啊!
今年微博话题“好想董卿”,再次被顶上热搜后,我们才意识到:在每年春晚主持结束后,在13亿人团聚时,她自己一个人吃着速冻饺子跨年,这种感觉该是多么的孤寂啊。

而现在,她选择团圆夜和家人一起,这无可厚非。甚至,作为从小看着她主持长大的人,我希望她以后每年的除夕夜都是和家人一起度过的。
/ 03 /
不管是2019年董卿缺席春晚舞台,还是《流浪地球》中外票房高涨,其中都有对“家”和“家园”深深的眷恋,“家”在华人心里的分量可见一斑。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细数历史长河,关于“爱国”“爱家”的典故更是数不胜数。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是昭君出塞对故土家园频频回首的不舍。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是杜甫初闻官军收复家园的欣喜若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至死无法亲眼见到收付故土的遗憾。
在近代众多文学作品中也有不少“家国”情怀浓厚的经典作品。

在金庸先生笔下,“家”是郭靖黄蓉死守襄阳城,人在城在,城破人亡的悲壮。
在余光中先生笔下,“家”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是“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无可奈何。
在席慕蓉女士笔下,“家”是一只清远的笛,是“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的无限惆怅。
而在我们身边,最能体现“家”的重要性的社会性现象就是春运了。
“家”的分量有多重,问问那些硬座几十个小时回家的农民工就知道了。对“家”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过年抢不到票导致无法回家的人,这时候家的分量尤其沉重。

人们常常嘲笑蜗牛不仅爬得慢,还背着一个大壳子。而对于蜗牛而言,壳就是它的家,家在身边,慢点又何妨?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说: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也蕴藏着甜蜜的爱。正因为家对我们如此包容,家在我们心中的分量才与日俱增,直到无可替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