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得到文章分享
得到|每天听本书|《好好说话》

得到|每天听本书|《好好说话》

作者: 生如夏花绚烂璀璨 | 来源:发表于2019-06-20 19:29 被阅读16次
    音频链接:得到|每天听本书
    得到App
    音频文稿:

    关于作者

    著名综艺节目《奇葩说》的成员马薇薇、黄执中、周玄毅等人。

    关于本书

    《好好说话》是个收费的音频节目,每一集用8分钟左右的时间,用很具体的场景来讲一些说话技巧,而这本书就是把这个节目的文稿整理成册。因此读起来非常的口语化,特别浅显易懂。

    核心内容

    说话的能力就是一门功夫,这本书把说话分成了5大模块,分别是沟通、说服、演讲、辩论、谈判,共同构建起了一个全息话术。一个会说话的人,一定在任何场景都能把这5种能力融会贯通地使用。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给大家说的这本书叫做《好好说话》。作者就是著名综艺节目《奇葩说》的成员马薇薇、黄执中、周玄毅等人。《好好说话》是个收费的音频节目,每一集用8分钟左右的时间,用很具体的场景来讲一些说话技巧,而这本书就是把这个节目的文稿整理成册。因此读起来非常的口语化,特别浅显易懂。

    这本书的序言特别有意思,写序的有三人,有两位是我们得到上的订阅作者,分别是樊登和李笑来,还有一位是这本书的出品人马东,我们先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评价这本书的。

    樊登说:“年轻时候参加辩论赛,决赛的对手就是胡渐彪领衔的马来西亚大学,那时候为了赢,为了取悦评委和观众,不知道说了多少不过脑子的话,无数把“刀子”直插对手,现在想想真叫不会说话,所以看到昔日的辩友写了一本教大家好好说话的书,我是蛮担心的,恐怕他们不能教大家好好说话,教大家狠狠吵架还差不多,不过,当看到书稿后一块石头才算落地,原来这几位也过了不惑之年,语言也柔顺了许多,他们最厉害的武器就是专注,不做别的事,几个人在一起住在朝阳公园的一个公寓里每天研究怎么说话,比樊登读书会累得多,我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他们是知识的伐木工。

    听完樊登的序感觉这个团队真是非常的专业。

    下面看看李笑来怎么说的。他说:“我是个相信‘道’比‘术’重要一万倍的人,但在好好说话这件事上,道这个东西常常用处不大,为人要真诚是道,说话要坦率也是道,但是由于这世界是极其复杂的,而语言本身就是个含糊不清,凑合着用的工具,所以不得不掌握各式各样的术,不频繁操练,就有可能后悔莫及。”看来李笑来以前也是深受说话的困扰。

    马东的评论更有意思,他说好好说话是个收费的音频节目,大家听音频就好了干嘛要出书呢,一鱼两吃难道就是为了多挣一份钱吗?我也没敢问他们几个人,但是我理解他们作为一群自以为是的知识分子,对印在纸上的文字有一种病态的执着,而文字本身又是对这个音频产品一个很好的补充,至少他们重新校订,发现了很多自己的信口开河,自己吓出了一身冷汗,想想我就开心。

    看来还是马东老师了解他们哈。

    看过《奇葩说》的都知道,奇葩说是个辩论节目,从节目中看,你可能会觉的,他们个个都像吃了炸药一样,是一个时刻准备和别人掐架的战斗姿态,感觉一言不合就会冲过去把对方给咬死。这么一群奇葩教别人好好说话,能靠谱吗?看完这本书你就会知道,很靠谱。

    其实那个舞台只是展现了他们的一个侧面而已。辩论说到底其实只是说话的一个小模块,说话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本书中就把说话分成了5大模块,分别是沟通、说服、演讲、辩论、谈判。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相互转化的内在趋势,它们共同构建起了一个全息话术。

    简单来说:说话的能力就是一门功夫,单练其中的哪一块都不够,一个会说话的人一定是在任何的场景都能把这5种能力融会贯通的使用。用书中的话说,单学沟通,会变得像兔子一样柔弱,单学说服,会变得像狐狸一样腹黑,单学谈判,会变得像鳄鱼一样冷酷,单学演讲,会变得像孔雀一样显摆,单学辩论,会像刺猬一样难缠。所以说话是一项综合能力,只有全面的融会贯通,那才算是高手。

    那要怎么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说话水平呢?下面我们就分上下两部分,从6个部分来说说本书。任何一个技能都需要先了解它背后的原理,所以第一部分我们先来重点了解一下说话的核心原理。理解了这些之后,剩下的就都是技巧和套路了。后5个部分咱们就分别看看沟通、说服、演讲、辩论和谈判这5个模块有哪些具体的,值得借鉴的操作方法。

    上半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首先了解一下说话的核心原理。

    我们通常指一个人不会说话的意思是说,这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弱,嘴皮子功夫不强,肚子里有货但是倒不出来,有一个想法却没法用语言来描述。反正就是觉得自己说话不顺畅的原因,是自己嘴巴上的功夫不够,于是开始使劲地练绕口令,把别人的话拿来反复读,这样做有没有用呢?有一点点用,这样的练习方法可以让你口齿清晰一点,但是,口齿清晰可不等于会说话,说话其实就是思考,当我们说一个人说不清的时候,一定是他压根就没有想清楚,所以说根本不可能存在肚子有货倒不出的情况。

    有人说语言是思考的牢笼,其实不对,语言就是思考的全部,一个人的语言边界就是它思考的边界。你可以试试当你想一件事的时候,是不是脑袋里会出现一个微弱的声音在说话,有时候还会同时出现好几个在对话,这就是思考的过程,因此不善于说话的原因不是嘴巴出了问题,而是思考出了问题。

    很多人平时不好好说话,说话不得体,不招人喜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把说话当个事,没有刻意地想过这个事。说话对很多人来说成了司空见惯的事,因此它也变成了一个下意识的行为,通俗点说就是说话开始不过脑子了,意识不到同样的意思,其实还有更得体的表达方式。

    很多人也没有想要成为一个高段位说话者的欲望,要是问他们想不想成为一个说话高手,每个人都说想,但是好像自己说话不得体也没什么关系,通常说一句“我这个人说话直”“我这人就是不会说话”这就算解释了。好像自己说话不得体都是天生的原因导致的,提高说话的技巧对大多数人来说始终不是刚需。

    过去因为我们是农业社会,一个人的生活范围都很狭窄,说错一句话可能被别人记一辈子,成本太高。因此大家互相鼓励要少说话,少说话就少犯错,但是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一个人的说话能力如果低下那可能会有灾难性的后果。说话能力不再是一种附属的能力,它几乎就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这不是说我们在说这本书就夸大了说话的能力,而是整个社会的变化导致了这种趋势。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现在我们的社会是由契约精神维系的陌生人社会。大量的陌生人要在短时间内产生合作,因此人们更多的是通过你的言论来判断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其次,说话能让你在自己的领域脱颖而出,就算你是技术型的人才,平时不需要很高的说话水平,但是由于现在的技术正在趋同,你会的别人也会,因此你要想脱颖而出,那只有出彩的说话能力能帮到你。

    最后,网络在放大你的音量,说话能给你带来影响力,给你带来正向的收益,也能给你带来很大的风险,一句话能让明星挨骂,能让股市大跌。总之,现在的大环境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把说话这个事重视起来,它早已不是可有可无的技能了,他是一个值得花大量时间琢磨的事。

    很多人不好好说话,说话不得体的另一个原因是伶不清境况。搞不清自己说话的目的和情景。比如在需要沟通的时候,他在单方面的演讲,在需要演讲的时候,他在说服,在需要说服的时候,他在谈判。一个最典型的场景就是很多人把工作时候的话术带到家里,和家人沟通起来也都一本正经的很严肃,这就让沟通这件事变的很困难。这种场景的错位通常就会导致一段讲话从开始就注定失败。

    那怎么可以快速地伶清状况呢?这就要理解说话是一种权利的游戏这个概念。

    话总是说给别人听的,说话的人和听到的人总会构成某种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总会存在谁主动,谁被动,谁需要争取谁的问题,这就是说我们说任何话的时候都必然身处一个权利关系中。

    简单说,你需要影响谁,谁就握有这场语言游戏里终极权利。比如说乔布斯的新品发布会,乔布斯精心设计演讲的目的是让媒体关注,所以媒体就拥有权利。再比如一个销售员在说服一个顾客时,最后决定掏不掏钱的是顾客,所以权利就在顾客的手中。在开始一段对话的时候,先快速搞清楚这种权利关系,才能使用最合适的话术。

    具体一点来说,

    沟通的时候权利在流动。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沟通偏重的是理解,目的是要学会怎样体会别人的角色,照顾别人的诉求,沟通的要义是平等,把双方都放在一个水平面上才能打开心结,这就要求权利流动起来,互相给予对方话语权,营造一个畅所欲言的说话环境。

    说服的时候权利在对方的手中。因为说服偏重的是改变,让对方接受我们的思想,让对方按照我们的预设思考和行动,最后接不接受全在于对方,所以权利在对方手中,作为没有权利的说服者,这时候就需要用各种迂回的手段来达成目的,以劝导的方式让对方自行得出我们想要的结论。

    谈判时候的权利在双方。因为谈判偏重的是协调,在保有各自权利的情况下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所以谈判的时候既要知道对方的筹码,又要明白自己的筹码,最后通过博弈来实现双方的合作。

    演讲是权利的形成。演讲偏重表现,是说话能力最外在的展现,一个人站在舞台上,就是形成话语权的过程。辩论的时候权利在他方,就像特朗普和希拉里在辩论的时候,观众才有权利决定胜负。

    理解了这种权利关系之后,开口说话之前心里就有谱了。

    我们简单总结一下说话的核心原理,好好说话就是好好思考,很多人不会说话一方面是因为说话不过脑子,说话已经变成了一个下意识的行为。另一方面是搞不清说话的场景,而要想快速搞清楚说话的场景就得理解说话是一种权利关系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场景下争取不同的权利,就可以伶清楚说话的场合了。

    我个人认为这也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因为说话这件事我们每天都在做,要说具体的技巧那是无穷无尽的,也没有什么所谓最好的方式,更没有标准答案,只要你用心观察和留意,你永远在好好说话的道路上精进,招式虽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掌握了说话的各种核心原理,大的方向就有了。

    下面我们就分别具体地看看各种场景下有哪些说话技巧。

    先来看沟通。很多人在沟通的时候容易得罪人,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话说出来就会让别人不舒服,到最后把别人伤了之后他们还觉得自己很委屈,自己明明什么都没有说呀,怎么就把人得罪了,其他人也太玻璃心了。其实得罪人也分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种,明显的正面冲突大多数人都能主动的预防,但是很多时候其实都是那些隐性的言外之意很伤害人。

    比如说想表达一下关心,但是在别人听起来却像是在指手画脚。我们经常听到有人会经常说:“你这人怎么这样啊”“你房间怎么这么乱啊”“你走路怎么不看路呀”,这样的话术像什么?是不是像父母的唠叨和指责,父母这么说你可能时间长了都觉得烦,要是普通的朋友这么说就更不合适了,这就叫评头论足指手画脚,这样的话它的言外之意就是我处的位置比你高,我有资格去指导你的行为,这就违反了沟通中平等的原则,话语权流动不起来,这就导致一方面对话进行不下去,另一方面别人听了也会觉得很不舒服。

    再比如想表达安慰,别人听起来却像漠不关心。不关心就是不尊重,不尊重当然就会得罪人了。像别人遇到了困难,有的人就会说:“没事,我是过来人,这都是小事”“生活就是这样,谁还没犯过错”。类似这种降低事情重要性的话,说的人当然是想安慰人,但是听的人往往觉的这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再比如有的人想说话前先表达礼貌,别人听起来却像是暗藏心机。

    像有人在微信上留言前喜欢先问一句“在吗”“你现在有空吗”,说的人当然是想表示礼貌,先明确一下对方有没有空再开始说话,但其实对方一旦明确表示有空,就意味着很难拒绝你的要求了,这多多少少就有点绑架的成分,会让别人听起来很反感。

    那怎么说话不得罪人呢?有一个核心的诀窍就是把焦点放在“人”身上,沟通是一个人和人之间互相通融的过程,所以沟通的时候所谓的结论、道理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两人之间的距离,互相的感受。

    比如当你想表示关心的时候,如果把“你这人怎么这样啊”换成“你这样,让我很难做”,这样听起来就会好很多,为什么呢,因为前者是在居高临下的评判,而后者却只是在表达感受,平等关系中,我们没有权利评判别人,但有权利表达自己。

    在恋爱交往中也是这样,当一个女孩想要通过指责的方式让男朋友改变,那是很难的,“你怎么老是这样”如果经常挂嘴边,两人的关系一定不怎么样,相反,如果女孩直接表达感受,“你这样做让我很难过”“你这样做我很伤心”,这样就是平等的交流,男方也会因此更容易改变。

    再比如想要安慰别人的时候,与其说:“没事,这都是小事。”就不如说“这件事对你来说也够难的,我能想象得到”,你看,也是聚焦在人身上,没有说具体的事,这样对方听起来就比较舒服。再比如想要找别人帮忙,与其反复确认对方在不在,有没有空,就不如直接把你的需求说清楚,把是否帮忙的权利交给对方,让对方直接能判断这个人情要不要给你,这就比用技巧绑架别人让人舒服。

    你看,把焦点放在人身上。在沟通前替别人着想,预知到自己话语中可能出现的棱角,提前把它们包装好,弄明白自己说的话言外之意是什么,别人有没有可能误解,不管别人是不是玻璃心,都去尊重和保护,用这样的姿态沟通就不容易得罪人了。

    下面我们说一说在沟通中如何才能做到有趣。大多数人都想做一个有趣的人,有趣就意味着人缘好,受大家欢迎,很多人觉得自己无趣的原因和自己的性格有关,似乎内向的人就比较无趣,因为他们总是沉默寡言,其实有趣和性格没有什么关系,你看很多喜剧演员都是内向性格,像周星驰呀、金凯利呀,他们在镜头前总是能让人觉的妙趣横生,但是其实私底下他们都是很害羞,很不擅长与人交际的,所以有趣和性格没什么关系。

    还有人认为有趣就是讲笑话,最好像郭德纲一样,满口段子,各种包袱,别人一和你聊天就笑得停不下来,那才叫有趣,其实也不是,这种境界是相声演员追求的境界,只有每句话都经过精心的设计才有可能达成,像我们在平时和别人沟通都是很随意的,话题千变万化,哪有时间去设计呀。笑话和段子是一个人变的有趣的加分项,有了最好,没有也没关系,它并不影响你变成一个有趣的人。

    那到底怎么做一个有趣的人呢?其实有趣是一个人所展现的与外界相处的特质。这种特质包括三种,首先是保持好奇。一个有趣的人,他有一个很显著的特质就是对什么事情都抱有好奇心。比如你平时可能见过这样的人,他们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聊游戏,他表现出一副不感兴趣的样子,聊潜水,他表现出一副不感兴趣的样子,聊旅游,他还是一副我不感兴趣的样子,等聊到他自己的工作,他自己的爱好,他的兴趣一下来了,开始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你看,这样的人只有聊他自己世界里的东西时才会提起兴趣,他自己世界外的东西好像都无关紧要,这样肯定就会给人一种很冷漠,很无趣的感觉,他对别人来说就是话题终结者,说上几句别人就和他聊不下去了。

    而一个有趣的人就不一样,他们对什么事情都抱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想知道,感兴趣,愿意去了解的欲望,遇到陌生的领域他们总是觉得很有意思,想要多了解一点,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愿意探索和挖掘,这样一来他给别人的感觉自然就是非常的有趣。所以保持好奇是成为一个有趣的人的必要特征。

    还有一个特征叫做身段柔软,什么意思呢,就是开得起玩笑,不会特别在意所谓的面子和自尊,对开玩笑这件事完全的脱敏,通俗点讲就是玩得起。你看自然界的动物,像狮子老虎,它们互相打闹玩耍的时候,都是你假装咬我一口,我假装把你扑倒,一来二去就玩得很开心,我们人类也是一样呀,用语言你假装攻击我一句,我回敬你一句,你拿我的弱点开一下玩笑,我拿你的丑事说给别人听,大家就是在这么一个安全的环境下互相开玩笑来找乐子。

    假装互相攻击也是喜剧的主要表现手段,你看说相声的时候一定有一个捧哏,有一个逗哏,喜剧片一定有一个倒霉蛋,所以假装互相攻击就是乐趣的主要来源。那有些人就受不了这样的攻击,别人一拿他开玩笑他就板起脸来做出一副你伤害了我你要给我道歉的表情,只准他拿别人开玩笑,不准别人拿他开玩笑,这样的人大家自然会觉得他很无趣了。所以放软自己的身段,大方地接受别人的玩笑,和别人保持善意的互动,是保持有趣的另一个特质。

    还有一个特质叫做善于借力。就是多多转述别人有意思的事情。很多人都觉得我要变成一个有趣的人,我自己就得经历很多,有过各种体验才能和别人分享有趣的事。其实不需要,只要你能说出一些其他人有趣的事情,别人也会觉得你这个人很有趣。你身边可能也有这样的人,他们聊天的时候通常会用“我一个朋友最近怎样怎样”“最近我听到一件事情怎样怎样”“最近有个新闻怎样怎样”“最近我看了一本书怎样怎样”,你看 ,他们通常很会挖掘身边有趣的事,和这样的人聊天会有说不完的话题,聊不完的谈资,自然给人有趣的感觉。

    所以如何做一个有趣的人呢,关键就是对这个世界趣味点的挖掘,对生活保有好奇,开得起玩笑,多多转述有趣的事,你自然会在别人眼中成为一个虽然不会讲段子,但却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你可能会说了,你说的这三点吧,我都有,我对外界也保持好奇,我也开得起玩笑,我也经常转述别人的趣事,现在我要追求的是幽默感,就是要说出有意思的话,让别人听完之后哈哈大笑,我要的是具体的技巧。

    其实制造笑料的技巧非常多,有转移、岔断、反语、拟人等等,但是归根结底都是在制造一个效果,就是利用反差和错位来刻意制造不协调,通过刻意打破预期来制造意想不到的效果。简答点说,就是把话反着说,高的说成矮的,丑的说成美的,弱小的说成强大的,倒数第一说成正数第一,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在喜剧电影中、生活中发现大量的这种反着说的话,只要养成了这样的意识,多多留意和收集,你就能利用各种场景来制造笑料了。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说话的语气上要避免先笑。很多人讲一个笑话,笑话还没讲完,自己就先笑得前仰后合了,这时候别人的反应就会往往是“有那么好笑吗?”就算别人被他逗乐了,也不是笑话本身好笑,而是他讲的这个状态很好笑。所以讲笑话的人在包袱抖出来之前千万不能笑,要等抖完了,再和大家一起笑。

    最后要注意的是,说话的时候要避免误伤。有时候你也把话反着说了,玩笑也开了,但是气氛却突然变得很尴尬,那是什么原因呢,很可能就是你的话不小心伤到了别人。

    例如一个收入不错的中层自嘲说:“哎这个月还完房贷就要吃土了。”这时候那些连房子都没有的人听起来就难免会不舒服,所以自嘲的时候注重场合,有比你年老的人在场,就不要拿年龄开玩笑,有比你笨的人在场,就别拿智商开玩笑。

    其实说到底,幽默这个东西就是锦上添花的事,有时候玩笑一定要好笑这种想法本身就会变成一种负担,所以放松心态是拥有幽默感的必要条件。

    我们总结一下,在这一集中我们讲了说话是一种权利关系这个概念,来帮我们分清楚说话的具体场景,我们还重点说了在沟通中如何说话不得罪人,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如何说话才能有幽默感。

    这本书讲了很多很具有实操性的技巧,但是我认为它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具体的技巧,而在于让我们重新审视说话这件事。以前说话都是下意识的行为,我们说的大多数话都是一种应激反应,时间长了我们就以为这就是最好的方式了,其实每一句话都有很多种表达方式,当你真正把说话当作一项重要的事情来对待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自己不会说话了,因为你在开口之前开始思考了,当然这种不会说话的状态只是暂时的,过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说话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因为你有了更多的选择。

    下半部分

    咱们继续说由《奇葩说》团队出品的新书《好好说话》。在上部分中咱们说了好好说话的原理和沟通中的一些技巧。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说话过程中另一个模块,如何说服别人。

    前面我们讲过,说服别人的时候权利是百分之百在别人的手中,我们要做的是争取到权利,因此说服的过程就比较讲究迂回,不能直来直去的,如果太直接,那会让说服立马变味。比如想要劝别人改掉坏习惯,如果说得太直接就会变成说教,谁都不爱被说教。比如想要说服顾客买你的东西,如果太强势了,那就会变成强买强卖,顾客会报警的。所以意识到这种权利关系,是说服的第一步。

    很多人都以为所谓的说服,就是找到一种说法,好让对方照着自己的话做。其实不是,事实上所有的说服都是找一个切入点,好让对方从中找出一个去做的理由。比如想要别人戒烟,就请给出戒烟的理由,想要别人买你东西,就给出一个买你东西的理由,想要你对象和你回家,就给出一个和你回家的理由,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理由最好让对方给出来,而不是由你说出来。

    就举个劝别人找对象的例子。当你问一个人为什么不找对象时,他就会顺着你的问题想出一大堆没有找对象的理由,像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找不到合适的,有合适的对方不太主动,总之就会想出一大堆的理由,然后你还得逐条反驳他们的理由,没有时间?那你的同事怎么都结婚了,没有合适的?为什么不多见几个?对方不主动,你为什么不主动点?这样反驳完之后对方又会想出一堆理由来反驳你,因为谁都不喜欢被否定,因为替自己提出的理由辩护是人类的天性。这样没完没了的下去就根本不会有说服的效果。

    那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关键在于改变提问的方向,用问题来引导对方从“为什么我不能”转变为“为什么我想要”。

    再拿刚才找对象的问题举例。本来你想问别人为什么不找对象,现在换成,你有没有想过找对象,这时候对方就会顺着你的问题想:“有啊,当然有想过”。你再问:诶?你前面一直说单身挺好的呀,怎么突然想找对象了呢?对方就会顺着你的问题往找对象的好处想,把理由1234地列出来,最后你只需要问一句,那么你需要怎么做呢?就很有可能将改变从念头激励为行动。你看,随着对方不断地反驳你,找对象的念头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在脑海中慢慢长大,而且都是对方自己给出的理由来滋养这颗种子,所以通过提出问题,让对方自己找到去做的理由是说服的关键。

    这套提问的方法不只可以用来劝导别人,也可以用来自我激励,比如许多有坏毛病的人,他们其实常常检讨自己,经常会反思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个坏毛病,就比如说拖延症吧,有些人经常会想自己为什么有拖延症,其实如果总是这样想,就一定会想出一大堆理由来,比如我做的是创意型的工作,不到最后期限没有灵感,比如我天生向往自由,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和我的天性相违背,你看,只要你想找,总能找出无数个理由。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改拖延,就不要问“我为什么做事老是在拖”,而要问“为什么这件事我不想拖”。这样你就能想出一大堆不想拖的理由。你看,只需要简单地换一种问法,就能让自己的想法产生不同的路径。

    你可能会说,当我说服别人的时候,问也问了,不管自己给出的理由还是对方自己想出的理由也都有一大堆了,但是对方还是不愿意按照我的意愿行动怎么办,是不是我的说服就失败了。其实不是,说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程度上的改变,只要对方的想法从“很讨厌”到“没那么讨厌”,从“完全不同意你”到觉的你说的也有一定道理,那就已经算是成功了。说服别人的时候可不要用完美主义的标准要求自己。

    说服人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找到对方的诉求和痛点。举个西游记里三打白骨精的例子,这故事大家都熟悉,唐三藏屡次冤枉孙悟空,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唐三藏就是听不进孙悟空的建议,从表面上看唐三藏是不相信孙悟空的专业水平,总觉得他打的不是妖精,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们想问题的方向不同。孙悟空的职责就是打妖怪,宁可错杀一万也不能放过一个,因为放过一个师傅就可能有生命危险,他的任务就失败了,可是唐三藏是什么人,是十世修行的金蝉子,就算被妖怪吃了大不了再轮一世,可是万一他错杀一个,他的修行就泡汤了,从这可以看出安全不是唐三藏的第一诉求,他内心的第一诉求是想要普度众生,所以唐三藏不关心孙悟空那个层面的问题。

    我们可以想一想作为孙悟空,他完成了保护师傅的本职工作,却要面对师傅的责怪时该怎么说,他要说,我这就是为你好,你睁大眼睛看看这是妖怪。要这么说唐三藏就要反驳了,妖怪也有好的,你错杀好人就是不对。但是孙悟空要站在唐三藏的角度说:“师傅,我知道您是怕我万一看走眼滥杀无辜了,但是您想想,万一我们放走一个吃人的妖精,那周边的百姓可要遭殃了,到时候在佛祖面前要怎么交代啊。”这样一说,师傅就算不消气,也至少不会念紧箍咒了。你看,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首先把对放的诉求和痛点说出来,才能达到真正有效的说服。

    下面我们说说如何谈判。

    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谈判,谈判是一种权利在双方的关系,就是在双方都持有退出权利的条件下达成共识。我们平时最常见的谈判场景应该要算砍价了,下面我们就用砍价来举例,聊聊谈判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谈判的时候没有人喜欢让步,每个人都希望在谈判中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是谈判的时候几乎大家都是靠让步来达成协商的,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如果对方出的价格和我们的想法差别不大,那么大家都好商量,各退一步也许就能达成共识,那要是出的价实在接受不了,而我们又想要来个大砍价的时候该怎么做呢?

    有一个常见的做法就是“掀桌”,就是把桌子掀翻,不谈了的意思。比如买东西的时候,东西看了半天,等到成交的时候如果对方给个价,你嫌贵掉头就走,对方对你的背影说来来来我给你打五折,这当然是掀桌所能达成的最好效果,但是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实际上的情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你走就走了,对方一点留恋都没有,完全没有叫你回来的意思,这时候如果你很需要这个东西,再调回头去就比较尴尬了。

    为什么掀桌这个策略有的时候会成功,有的时候反而弄巧成拙呢。答案在于在掀桌的时候你需要有一个铺垫,有一些准备工作要做,如果没有做这些工作就贸然掀桌那就只能是自讨没趣了。

    准备工作分三步,首先表达意愿,把对方先拉到谈判桌上来。比如你看中商店里的一个东西,如果你只是拿起来看看再随便问一问价格就出去,那老板就会觉得你是个路人,如果你左看看右看看表现出强烈的购买欲望,最后又因为价格的原因不买了,那老板可能就会觉得自己亏了,因为感觉能稳赚你的钱但是没赚上,为了止损,他可能就会愿意让步。所以第一步,增加对方的预期还有和你聊天的时间是关键。

    第二步,等对方上桌了,再说出不止你一个人在桌上,还有其他不太友好的人也在桌上。这是啥意思呢,就是表面你没有最终的拍板权,身后还有一个人决定是否最终成交。比如你可以说:“你的东西是不错,但是我爱人要知道我买了这么贵的东西一定会发脾气。这样说一方面为后面的掀桌埋一个伏笔,另一方面也能设立一个安全网,避免谈判破裂之后的直接对立局面。

    第三步就简单了,等条件成熟了果断掀桌。等到对方的时间和精力成本都有所投入了,等到谈价格的时候就果断来个大逆转,表明价格太贵接受不了,要继续交易就需要对方接受自己断崖式的砍价,这时候老板就面临一个选择了,要么取消交易,他之前所有的投入都打水漂了。要么就成交,你顺利达成目的。

    当然做完这三步也不是每次都能成功,因为对方依然有权利拒绝你的要求,不过这时候你如果想继续交易依然可以挽回局面,说就算爱人反对,我依然要买你的东西。这种谈判的话术就比前面直接询问价格能砍价的空间更大一些。

    知道了这些之后我们就会明白,有些人谈判不成功的原因不是语言上有问题,而是在布局上就有问题。再强调一遍,成功的掀桌策略只是能让我们在砍价的时候获得一定的优势,但是并不意味着只要掀了桌就一定能成交,只有摸清对方的底线,在掀桌后开出合理的价格,在谈判中保持清晰的思路,才能正确地使用好掀桌策略。

    下面我们说一说演讲。

    演讲是一个形成权力的过程,一场好的演讲能让演讲者建立一种权威感,他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一个人说话能力的一个项目。在演讲的时候,紧张是要越过的第一道关卡,为什么会紧张?因为怕出错,很多人在出错后第一反应是掩饰,第二反应是解释,结果就是本来大家没有注意到你这个错误,被你这么一弄大家反而开始关注了。

    其实要面对这种紧张感,首先要弄明白一个道理,就是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也就是说,就算你现在在台上讲话,台下安安静静地坐着几千人听着,大家也没有像你自己想象的那么关注你自己。

    你可能会说,你的意思是说我的演讲就不重要吗?不是这个意思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台下的观众对你的容错率其实是很高的,你想,作为一个听众,你也不希望台上的嘉宾遇到尴尬,你也希望台上的人顺利完成演说吧,所以在演讲的时候,只要你自己表现得不紧张,没人会去关注你的紧张,只要你自己不把错误当回事,就没人把它们当回事。

    比如著名主持人何炅就有一个救场案例,在一个颁奖典礼上,主办方本来设计了一个高大上的触屏电脑,让嘉宾通过电脑来读获奖名单,可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电脑突然死机了,嘉宾在台上一脸茫然,大家都在等着他们说话,你说尴尬不尴尬,这时候何炅愣是没把这个当回事,一句话就带过去了:“其实除了最炫的高科技设备,我们也同时准备了最原始的手段。”然后通过原来拆信封的方式顺利完成了整个颁奖典礼。

    其实你自己想想,电脑死机了?正常啊,谁的电脑没死过机,备用方案很烂?正常啊,备用方案嘛,你还能指望好到哪去,说话口误了,正常啊,谁还没有舌头打结的时候,所有在台上的情况大家其实都见过,所以还是那句话,只要你自己不把它当回事,没人把它当回事。

    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演讲,在我们的工作中出了差错,用这种坦荡的态度面对错误也是最好的方式。比如你犯了一个错误,老板批评了你,那你的回应只需要老实地认错,然后说出从这件事中吸取的经验,保证以后不再犯就行了。然后这件事就过了,以后不需要再提起了。有些人就不,他们就觉的自己犯了天大的事,只是承认错误不够显示自己的诚恳,非要给自己加戏,半夜给老板发一通几万字的道歉信,然后长期陷入情绪低落的状态,结果就是,本来不是个事,被你这么一折腾反而变成了事。

    其实不管我们在演讲中还是工作中,这都是信息高速流转,注意力不断变迁的场景,你想在演讲的时候,都是每个嘉宾上来说上一会,一早上有十来个嘉宾要发言,工作中也是呀,大家都在忙自己手头的工作,被工作进程赶着跑,连在手机上看个稍微长一点的文章都觉得受不了,谁没事去关注你的那些很普通的小错误呢,你说是吧。

    所以演讲时遇到错误了,直接过,自然地往下说就好,这就要求练习的时候也是这样,很多人演讲前要背自己的演讲稿,在练习的时候一遇到错误就从头再来一遍,一遇到错误又从头来一遍,所有的错误其实都被搁置了而不是跨越,这样是没有效果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不管通不通畅都继续往下说,遇到经常犯的错误可以停下来反复练习,就像攀岩一样,你以为那些徒手攀岩的人都疯了吗,他们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就爬上几十米高的悬崖,其实他们之前都是绑着绳子反复练习过的,遇到特别困难的点都要反复练习,直到自己一点都不觉得害怕,百分百能成功了最后才敢松掉绳子上,这就和演讲的过程是一样的,遇到困难不要怕,反复地针对困难点练习才是正确的姿势。

    关于演讲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口语稿的问题。大多数人在演讲前都要准备一份稿子,就算没有稿子也会有一个大纲,在准备稿子的时候,很多人都是把自己写的东西直接读出来,这时候就会遇到问题了,就是自己说出来的话会变的很奇怪,一点都不像自己平时说话的样子,听起来就像是在念文章,要让他们口语化地表达,他们就会觉得很奇怪,我就是把我想说的说出来呀,为什么听起来这么奇怪呢。这其实是没有弄清楚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区别。

    具体来说,在口语表达的时候有三个方法可以保证你的演讲能做到清晰地表达信息。

    第一个,关键信息要多重复。

    在写文章的时候讲究的是言简意赅,语句最好精炼,写完文章在检查的时候要把多余的,重复的句子都删掉,这样文章读起来才会清爽有力,但是口语表达的时候就不是这样,我们在用声音交流的时候其实是比较迟钝的,经常会遇到一句话听不清,一个意思出现歧义的情况,就是理解起来要比眼睛看起来慢,就比如我一分钟能看1000字,但是一分钟说上300字舌头就要打结了,别人也压根就听不懂。所以口语传播的时候千万不要高估听众的理解力,遇到关键信息要多维度地解释,千万不要一遍就过,一个意思多重复几遍。

    有很多长的演讲,说完论证的过程,听众就已经忘了你的论点是什么了,说完最后一段,听众会连你的演讲主题是什么都记不清,不是听众不尊重你哈,而这就是口语传播的特点,所以一段一个小总结,三段一个大总结,不断地重复关键的信息,这样听的人才能比较完整地接受。

    第二个,难懂的地方要留白。

    在遇到比较复杂的概念时,刻意地停顿一下,给听众一些反应的时间,这就是书面稿所没有的特点,书面稿看不懂的地方可以重新看,口语就不行了,听不懂的地方不能倒回去听,所以在遇到信息量比较大的地方,放慢语速,刻意留下时间,或是说一些口头禅停顿一下,都是照顾听众的表现,也是一个口语表达高手必须要掌握的细节。

    第三点,复杂的概念要进行操作性的表述。

    比如我们给别人指路,如果说:过这个路口,先往东,再往南,再转西,多数人脑子都会一懵,可是如果我们说,前面第一个路口左转,然后两个路口右转就到了,这样听起来就是明白很多。

    我们在口语表达的时候,要注意的一点就是照顾听众,一切以对方理解和接收为目的地展开讲话,不要自顾自地说,以为自己懂了别人就能听懂,这样在演讲的时候就能清晰地表达了。

    最后我们说一说辩论。

    辩论是一种权利在第三方的说话场景。就像特朗普和希拉里进行美国大选的辩论,他们虽然在台上是针锋相对,但是其实都是想要赢取观众的认可,所以权利在观众的手中。

    很多人都以为辩论的时候内容观点是最主要的,大家是按照谁的观点正确,谁的 观点有说服力来投票,其实不是,就拿特朗普和希拉里的辩论举例,他们每次围绕一个话题的发言时间也就两三分钟,而他们说的都是非常大的问题,像医疗改革,国家安全这样的世纪难题,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这些问题说清楚,要比出谁的观点更高明,那不是天方夜谭嘛,所以表面上看他们的观点都很明确,但是其实都是避重就轻地回答,那既然比的不是内容,那比的是什么呢,其实是风度,观众会把票投给一个有风度的人,所以辩论其实就是一个风度的展示场。

    那要怎么展现出风度,唯一的办法就是了解和尊重你的对手,比如黄执中就举了一个他协助马英九先生辩论的例子,那时候他们的幕僚团队要求马英九读一本他对手的传记,马英九就觉得很奇怪,我干嘛要读对手的传记呢,里面的内容不看也能猜到,都是一些自夸的话,其实幕僚团队的这个举动就是要让马英九从心里知道,他的对手是和他一样值得尊敬的,是和他一样有奋斗精神的,这样在台上就不会不经意间表现出蔑视,这样对马英九先生的风度就有一个很好的展示。

    当然辩论这个说话场景我们在平时可能不怎么用的上,但是这种说话方式可以提升反应能力、洞察力和大局观,在这个充满忽悠和不靠谱的世界里,辩论思维也是一种必要的心智防身术。

    最后,我想说一说话语之间的转化关系,我们前面讲了沟通、说服、演讲、谈判、辩论的特点,它们看起来是完全不同的说话样式,其实是相同的。

    比如演讲的时候,我们讲的克服紧张呀,说话流利呀这些其实都是很表层的招数,一个高水平的演讲一定要和观众有交流的,有共鸣的,要根据观众的反应随机应变,这其实就自然过渡到了沟通。

    沟通也是呀,我们在平等的沟通过程中难免会加一些自己的观点,这样想让对方认同自己的说话方式又过渡到了说服。同理,说服的时候其实也是在谈判,谈判的时候也是在辩论,辩论的时候实质上就是一段演讲,你看,各种说话的场景其实是在互相转变的,所以只练好其中一种是不够的,你需要全部地掌握并且融会贯通,才能成为一个说话的高手。

    总结

    我们总结一下,这本书给我们从5个方面全面讲解了说话的具体技巧,从沟通、说服、辩论、演讲、谈判的各种误区开始,最后通过分析、纠错,一步步把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话术。

    其实说话的技巧都是次要的,这本书带给我们最大的价值就是重新认识说话这件事,我们从小就以听话的方式被教育,却以说话的方式被考核,我们所学的东西全都是以表达为指向的,所以表达能力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

    说的技巧无穷无尽,说话的场景也是千变万化,但是好好说话的一个核心就是好好思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得到|每天听本书|《好好说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zic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