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先生给我发过来一篇美文,是他的同事,我们的老邻居安彦珠老师写的,着实喜欢。好文章须与友友们分享才是。
“锄禾”为何要“日当午”?
安彦珠
唐诗《悯农》(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通俗的诗,连三岁的小孩儿都会背诵,小学生也知道写农民劳作辛苦,粮食来之不易,因而就成了一首根本不需要去想道理的诗了。然而,我却要质疑:“锄禾”为何要“日当午”?为什么不一大早去锄,中午天气热了就回家休息,下午等天气不太热了再出去锄?
解答这个问题要先看几条农谚:春分开犁种扁豆。清明前后,安瓜种豆。枣树开花花,赶快种棉花。春误一日,秋迟十天。……这些农谚说的都是农业生产的时效性。
“锄禾日当午”也当由时效性来解释。时效性分“时间点”和“时间差”。例如“清明前后,安瓜种豆。”属于“时间点”;“ 春误一日,秋迟十天。”就属于“时间差”。
“时间点”是指最佳时间,即就某种农作物来说,播种、除草、施肥、浇灌、收获各个环节效果最好的时间;“时间差”是指从播种到收获相差的时间,收获前的每个环节都不宜拖延,否则,到了收获时节,庄稼不成熟或不饱满。“锄禾日当午”虽然只是一个环节,但兼具“时间点”和“时间差”。从“时间点”来说,“日当午”是锄掉杂草的最佳时间,因为锄起的草根,经过中午的太阳暴晒,很快就死了。要是早晚锄起的草根,由于地湿不易死去,粘土又活,“锄禾”效果不好。从“时间差”来说,辛勤的农民不是早晚休息,中午才去“锄禾”,早晚即使不宜“锄禾”,也要干其他活儿,从早到晚都在忙。“日当午”除了是“锄禾”的最佳时间点外,也在赶时间,能多锄一会儿就多锄一会儿,今天锄完就决不推到明天;三天能锄完,就决不拖延四五天。越拖延,草越高,就越难锄;锄草慢,庄稼就长得慢,成熟得就迟。如果遇到降霜,轻则不饱满,减产;重则不成熟,颗粒无收。虽是一个“午”的时段,却关系到一年收成的大事。由此看来,“锄禾日当午”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辛苦”能解释了的。
学习也是有“时间点”和“时间差”的。从“时间点”来说,早晨适宜记忆,如记英语单词,背诵古诗文等;晚上适宜练题,“静夜思”做题效果好。从“时间差”来说,当天的知识争取当天消化,今天的作业不要拖到明天;高一的学习任务千万不要拖到高二甚至高三,如果拖来拖去,把问题都堆积到高三,就会推迟学习能力的成熟,就要补习,上大学就会晚,工作就相应的晚,许多机会就会错过,一生步步都慢一个节拍。这要引起每位同学重视。
人生更有时效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古人就懂得建功立业当在精力充沛的年轻时段,尽管“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年老体衰总是难以比得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的。苏轼自感“早生华发”就是这个原因。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轻时候不积累知识,拖延到成年再去弥补,往往是来不及的。学得迟,用得就一定会迟,能力提高得肯定就慢。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苦短,就当懂得“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年轻。“莫等闲,白了少年头”,不要到时“空悲切”。
今日习篆:对当下有耐心,对未来有信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