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电视里重播汉武大帝,里面的情节是关于西汉名将霍去病的。由于前段时间在漫画上也看到关于霍的故事,就看了几分钟,发现没啥内容。怀着对那段时期历史的喜爱之情,又找来司马迁大叔的著作一读。结果因本人是文言文小白,读的是精疲力尽。大叔不愧为史家之绝唱,行文果然风骚,这要是年龄再大点,估计要带呼吸机才能读完。好在本人擅长化风骚为流水账,还是按自己的风格记上一笔白话,以后读起来轻松。
先来个自己的总结:霍去病绝对是一猛人,18岁从军,24岁英年早逝,精通骑兵作战,几乎没打过败战,死后葬在茂陵(汉武帝墓)旁。相关的传说有酒泉的来历。名言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借用陈凯歌导演的话,人的一生要有壮丽的瞬间,那么此人的军旅生涯就是由一个个壮丽的瞬间组成的。他短暂的一生如同一颗耀眼的彗星划过秦汉时期历史的天空。
要说霍去病,就不得不简单说下西汉中期势力绵延三朝的外戚卫家的来历。下面的文字人名较多,理顺了也不复杂,就是隔壁老王二人组结合卫家母女。
在卫家的家谱树上,处于根结点的是一个叫卫媪的妇女。此人并非姓卫名媪。在秦汉时期,底层妇女基本没有名字。卫媪等于一个嫁给了姓卫的男人的妇女。厉害的是,该妇女在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府为奴且生育能力较强,在她的子女中和卫家后来发达有关的有三个,分别是卫少儿,卫子夫,卫青。霍去病是卫少儿和平阳府的衙役霍仲孺的私生子,这一点倒和他舅舅卫青的身世颇为相像(卫青是卫媪和平阳县吏郑季的私生子)。
卫子夫显贵以后,就把霍去病带进了宫,担任皇帝的护卫。霍敢作敢为,擅长骑射,颇得汉武帝刘彻的赏识。从后来的事情上来看,刘彻对霍去病的感情是很深的,加上自己的几个儿子都让自己失望,这一感情似乎演变成了一种父子情。刘彻对霍的偏爱,使得霍去病年纪轻轻就获得了独立指挥部分骑兵的权力,为他的军事天分找到了展示的舞台。
霍去病第一次作战就跟随自己的舅舅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他率领800骑兵离开大部队独立作战。奔袭数百里,歼敌两千余人,包括众多匈奴高官。此次班师回朝,霍去病军功第一,获封侯爵,风头盖过了自己的舅舅卫青。
一年后,为了从匈奴手中夺回河西走廊,打通和西域的道路。汉武帝命霍去病和公孙敖分进合击匈奴。霍去病到达会师地点后发现猪队友公孙敖没有按时到达,为了不延误战机,只好孤军深入,穿越沙漠和匈奴作战。结果大获全胜。此役,霍去病行军2000余里,斩杀敌军3万多人,俘获不少匈奴要员,从匈奴手中夺回祁连山,打通河西走廊,汉军只损失了三层的兵力。在回军途中,汉武帝派使者送来一坛美酒以示祝贺。酒少人多,霍去病将酒倒入泉水中和将士们共饮。酒泉地名由此而来。这是关于酒泉名字由来的传说中,我认为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个。
至此霍去病军功卓著,被汉武帝封为骠骑将军,地位仅次于大将军卫青,但却掌握着汉朝最精锐的骑兵部队。刘彻想为他修府第主持婚事,霍去病说了句在今天听来依旧振奋人心的话--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话意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事业没完成,老子就不买房不娶老婆。)刘彻从此更加赏识霍去病。
此后的几年里,霍去病多次出征匈奴,作战的类型基本都是他最擅长的长途奔袭作战,可以说是百战百胜无往不利。但好大喜功,有钱任性的汉武帝仍不满足,在这一点上他和秦始皇很是一致,怪不得后人作诗拿秦皇汉武类比。霍去病也由此迎来了军事生涯中的巅峰一战。武帝命他和卫青各领兵五万远征漠北,进攻单于王庭。霍去病率军出赛1000多里,横穿大漠,击溃匈奴左贤王部,在匈奴祭天的地方狼居胥山,修筑汉碑祭天。这一战虽然汉军获胜,但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将士活着回来。
也许是天妒英才,霍去病的生命也随着他的军事生涯达到顶峰而戛然而止。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主要分为两类,阴谋论和自然死亡。个人觉得自然死亡比较可信,因为正史和史记的记载都是自然死亡,而且以司马迁对汉武帝的特殊感情,如果是阴谋论,不太可能在史记里不做任何记载。况且秦汉时期男子寿命大都不长,霍去病名去病似乎也暗示他天生体质多病。
总的来说,霍去病能取得这样的战绩,除了自身军事天分外,资源补给充足装备精良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其实任何战争最后拼的主要都是双方调配资源的能力。汉朝能够在武帝时期一直维持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这和汉武帝数十年来一直实行国防优先发展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其实,优先发展国防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实际的情况是穷兵黩武。汉武帝晚年政局动荡,西汉由盛转衰都和这有很大关系,这都是后话。 但从此汉朝和西域各国贸易文化往来频繁,丝绸之路的繁华也是不争的事实。在那个时代,汉武帝的千秋功业也只有秦始皇能与其比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