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看了电影《他是龙》,主要是陪女儿。
他是龙这个故事的情节很简单,只要你知道西门豹和白娘子的故事,就很容易去理解。
大意就是一个女孩根据祭祀龙的传统,在结婚当天被一条可以幻化为人形的龙抓到一个孤岛上,然后他们相爱了。后来龙放走了女孩,但女孩回到家以后突然醒悟爱能够战胜一切,并能够跨越人与龙之间的障碍,于是在其第二次结婚的当天唱起了“龙之歌”,唤醒龙再一次抓走了她,或者说他们一起私奔了,最后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并且还生了一个小贝比。
这部片子的重点不是情节,而是人物的唯美以及音乐特效的视听感受。说到底无论是许仙爱上白娘子,还是小萝莉爱上恐龙,人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张脸或者一副完美的身材(那个演龙的男主角是1.87米的模特,有八块腹肌) ,然后这张脸和身躯里面或背后是什么都不重要了,因为爱在内心已扎下了根。
看脸与身材这可以说是贪爱的一种极端,然而在现实中还毕竟是不多的,于是为了满足自他的这种贪爱,“玛丽苏”的故事手法就大行其道,且逐渐融入到影视界。这种东西通过文字、电视剧、电影以及综艺节目等不同的形式在不停的收割(你被收割了吗?)着大众的时间和注意力,然后以高价格卖掉。其商业操作的手法已经非常娴熟。
写实的,人们往往看不懂或者不愿看;而这种虚化的,却让人着迷,甚至是沉迷。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人们好像宁愿吸食这些精神上的鸦片也不愿意去面对真实世界,或者是在真实世界中,大家很难完成自己心里的那一份理想。
前段时间看一个帖子说佛陀时代,佛给弟子们传授不净观,观想自身和他人身体的种种污秽不净现象,用以消除自身对欲望的贪恋。这些弟子们修了以后有一部分十分厌倦自己以及这个世界,就选择自杀或者请别人将自己杀死。这又是另一个极端,极度消极的厌世,甚至只有去死才能让厌倦的情绪得以解除。如果生命对于人来说是最为宝贵的,那么厌倦的情绪大概真的是让人生不如死,否则怎么会选择呢?
活着不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所以我们只有幻化出一个自己来尝试去体验我们体验不到的完美,佛法中的秘密传授貌似也异曲同工,如果说“玛丽苏”是现代人类的产物,其实2500年前的佛陀时代就已经烂熟于胸了,甚至远远超越了这些,因为按照传承的说法佛法的力量可以让幻化成真。
一边是现实的苦,无边的苦需要出离;一边是无上的圆满,究竟的成就需要达成,这一推一拉的里力量仿佛能够让我们迅速获得安心,然而无量劫才能修得一分成果的告诫始终传递着一个信息,不着急。。。。。。慢慢来。。。。。。
很多爱情诗或者故事,说等一个人的时间可以是千年,爱一个人的期限可以是万年。然而这与佛法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因为佛爱众生,一切有情。每一位等一千年,每一个爱一万年,那真的无量劫都等不完,都爱不完。所以入大乘门唯是发心,发菩提心去等,去爱,去救渡一切有情众生,唯一不在乎的就是时间。因为时间是自我的衡量,一旦有了时间的计算,那就意味着基于自我的要求,而一切基于自我的都是无明盖,爱结系,长夜轮回之因。想通了这一点,虽然还不能够安心,但至少也有了几分坦然,而人活着最重要的就是坦然,这正是我们面对无尽未知时的最好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