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晋文公为了报答恩公介子推,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接受他的恩赐,结果把介老爷子烧成黑炭。后来晋文公猫哭耗子,为了纪念介老爷子,昭告天下每年的这一天全国不得用火,食物也只能凉着吃,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后来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禁火这一优良传统没能传承下来。估计公子重耳在几千年前就预知,即使没有火,如今的人却可以用电。而且,现在的人们不仅没有禁火,反而纷纷效仿他当年放火烧山的“义举”,看来“重耳”这名字还真没起错,往返重复耳!
南方人称扫墓叫扫山,坟头叫山头,清明放火烧山实则为了烧去坟头的杂草。往年杂草没那么多,子孙们带上锄头、铲子和刀斧,仍要费上好大的工夫将坟头修葺一番。年少时以为扫墓要拿着扫帚去,没想到一帮人荷锄挑担像赶农活一样忙碌。往往十个八个山头忙下来,个个都满身尘土,如果碰到阴雨天,保不准还成了“泥人”。
过去的一年雨水充足,山头早已灌木丛生,野草都长得比人高,以前少见的勒树(树条带刺)更是疯长。弟弟在网上订购了一把锯子,堂弟们也亮出各式新鲜实用的工具,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成为新时代扫墓祭祖的一道靓丽风景。可他们没能想起晋文公,面对遍地荆棘,放火烧山是唯一最有效的办法。我不知道祖先们是否在意他们坟头上的熊熊烈火,毕竟他们不是介子推,浓烟大火勾不起那伤心的回忆,反而让地上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赞誉这火——旺!越烧越旺!
现实中的放火烧山修葺好坟头,接下来就是一套规整的流程,压纸、烧香、燃烛、摆置贡品、烧纸钱。遇到重大的祭祀活动,族里的头人还要制作祭文,在一应子孙跪拜之时念诵。四叔是村长,也是族人里精通此道的人物。堂叔正准备拿一袋豪华版的“衣物”往烧纸钱的大火里扔时,发现包装上“母亲”二字不妥。四叔说不能用“母亲”,只能写“故母”。然后又给我们普及常识,先考先妣、显考显妣等专业用语在四叔嘴里如数家珍,各种礼仪规矩在他看来是祖先传承下来的规制,不可逾越,也是对先人的尊敬。
《中庸》有云:“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我不知道四叔是否读过四书五经,但祖先关于“序”的经义在他身上得到了传承,他也试图传授和纠正后辈们。而后辈们只知道按规矩做便是,用勤劳和忙碌来弥补礼制的缺失。在民间,越来越多的传承已经变得非常稀罕。别说年轻一辈,就连老一辈,所知者也就村里那一两个,况且还是不了义的。没办法,人们早把那些拗口的古文丢在一边,口口相传的只有一些鬼怪之说,愚昧的人们只当做是迷信,其实也是先人的无奈。
四叔给我们说了个笑话,有人为了孝敬先人,给先人烧了一辆“豪华轿车”,结果那一年他交通事故受伤,搞得他很郁闷。“先人又不会开汽车,开了也指定撞车!”众人听罢捧腹大笑。我想四叔无非是给大家说明一个道理,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想当然就行,还需依着“序”,依着规矩来做方是正道。否则,正如现在一些土豪请来火辣的脱衣女郎在祖先坟前跳“小苹果”,估计先人在坟墓里都会气得跳出来。
“明乎郊社之礼,褅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这些看似死板,现今之人觉得迂腐之教条,可能再也没有用武之地。人们并不关心祭祀的真正意义,只在乎这不可或缺的形式,清明不回家拜祭必会遭人指责,反骨子啊!人们也在乎拜祭时口中的念念有词,尽管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没在祖上坟头表示几句,心里不安。人们只在乎眼前看到的一切,当荆棘丛生阻挡拜祭的膝盖时,大家也会义无反顾地放火烧山,却不曾想过清明的源头正是一把火烧成的哀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