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C&B15班——传记性自我观察中的温尼克特视野第二轮,第

C&B15班——传记性自我观察中的温尼克特视野第二轮,第

作者: 孤独的长跑者 | 来源:发表于2016-11-23 23:20 被阅读62次

    时间:2016.11.19

    地址:昆明大溪地

    C&B15班——传记性自我观察中的温尼克特视野第二轮,第一次课(备忘录)

    透过现象看本质,经过深度人格修复的羸弱自体渐渐体会到修复中带来的自体自在自为的愉悦感,曾经常常被一股黑暗的力量侵袭,焦虑,恐惧像是打不破的魔咒镶嵌在命运之轮中,脑海中无数次出现一个场景一个隐士身穿斗篷,手中拿着油灯泛着微光,远方一片漆黑,只看到脚下的路,心中充满了困惑同时又充满了力量与勇气,坚信生命之光会在下一个黑暗的湾口冉冉升起。

    客体关系的学习不仅在咨询中,在生活中从不同的纬度去看一些路径,早期的不良影响如何阻碍了切断了转化路径,从而形成固化的人格结构,跟随课程深度的反思,观察与思考。

    课堂知识:(上一堂课程回顾)

    【被迫以身体的方式】

    @被迫以身体的方式,被提醒着他早年的“客体”—也就是他的母亲——从其兴奋中自我抽离的经验

    【兴奋性客体】

    对象化

    路径

    转化性

    认同与同一化

    上传中,请稍候。。。

    第二轮——第一次课:

    《攻击与情绪发展的相关性》157

    @原初时期,攻击性几乎与活力是同义词

    @辨识出其攻击欲望针对对象“客体母亲”(你越来越不理解我,是你原始的客体不理解)与提供他抱持的环境的“环境母亲”(响应,支持,鼓励)是同一人时,会让婴儿产生愧疚感,这是一大进步,之后会涌现修复的欲望。

    &在客体母亲这一级:原始的母亲、往往需要自己去面对,去修复。考验着治疗师的自体水平与情发育水平,是否有足够的边界能够成受来访者的退行引发的攻击。

    &在环境母亲这一级:治疗师将会成为咨客早期的投影,去牵引他的痛苦与难受,给予足够好的响应,对话与支持。

    作为治疗师与咨客关系,不是陪聊,是治疗,推动你进入真正人格修复的阶段。

    @强化特定的防御机制,让爱与恨在不同的轨道上进展,这样,客体分裂成好与坏的防御发展了,愧疚感就平伏了,但,代价是爱失去了某些古怪的攻击性,而恨则会变的更具破坏性。

    引入资料:《温尼科特攻击性理论》

    在温尼科特看来,攻击性等同于活力与动力。他认为攻击性最早的证据是,在子宫里或在母亲怀抱中,婴儿先天的攻击性在与母亲的接触与对抗中得到了表达,它还存在于热切、贪婪的吮吸与咀嚼中。随着婴儿的成长,攻击性的性质在改变,这一变化完全依赖于环境的种类,在够好的养育与促进性环境中,儿童的攻击性逐渐得以整合,如果环境不够好,攻击性则以破坏的、反社会的方式显示它自己。如果母亲在受到婴儿攻击后能够幸存,这会让婴儿认识到,母亲不是他的一部分,不在他的控制之下,因此攻击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性的力量。如果母亲不能应对婴儿对她的攻击,尤其是当她报复的时候,这时候所发生的破坏性,就会成为儿童人格中的一个特征,儿童可能通过抑制攻击或将攻击转向自身来对此进行防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温尼科特提出,在临床情境中,越是具有攻击性的儿童就越健康。

    温尼科特把攻击性视为一种生命的力量,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将其视为死亡的力量,也不像克莱因那样将其视为压倒性的破坏性的力量。他视攻击性为一种潜能,一种儿童生来就具有的构成性要素。这一潜能以何种方式表现出来依赖于环境提供的功能。可靠的促进性环境使儿童向健康地表达攻击性的方向发展。但是不够好的环境会使儿童产生过度顺从或反社会的破坏性攻击的反应。

    在温尼科特的工作中,攻击性的概念逐渐在其情绪发展理论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其他重要概念的关键,如“反社会倾向”、“创造性”、“客体使用”、“够好的母亲”、“过渡性客体”、“真实与虚假客体”等。 

    〔原初攻击性〕

    儿童攻击性的三个发展阶段

    温尼科特在《与情绪发展有关的攻击性》(1950—1954)一文中提出,攻击性有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最初是无心的攻击,在这最初的阶段,攻击性有目标,比如,想吃、想动、想咬乳头,但是没有伤害的意图。第二阶段是伴随担忧或内疚的人格的整合,类似于克莱因的抑郁样心态阶段。第三阶段是人际关系和冲突的阶段,既是有意识的又是无意识的,这一阶段的攻击性是弗洛伊德研究的对象。

    攻击性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温尼科特研究的重点,这是弗洛伊德和克莱因从未涉及的。他区分了原初攻击性(primary aggression)和反应性攻击性(reactive aggression)。前者是无心伤害的,是原初爱的表达;后者是在自我组织的整合能够满足愤怒、恨等情感的存在之后出现的,其攻击性是有目的的,并且是有意的。沃克(1998)认为,“对温尼科特来说,邪恶、罪恶、残忍或破坏性的观点以及谋杀、暴力的观念在先天攻击性的概念中是没有空间的。”温尼科特认为,攻击性的概念首先不是与嫉妒、愤怒、施虐联系在一起的,而是婴儿活动的一部分,它导致了对外在客体的发现,这种攻击性就是原初攻击性。

    〔原初攻击性的性质〕

    温尼科特把原初攻击性当作既不是一种本能,也不是任何破坏性的冲动。他指出:“在人格统一之前,就有攻击性”,而且“一种原本意义上的攻击性,几乎总是与运动性同义。”婴儿的攻击性并不是有意在破坏或伤害。对于温尼科特来说,生命之初的攻击性,是“原初的爱的表达的一部分……原初的爱的冲动具有一种破坏性,尽管破坏不是婴儿的目的—因为这种冲动是在他还不知道怜悯的时候体验到的。”在成长的最初阶段,攻击性是婴儿的自然爱好的一部分,温尼科特称这种爱好为“无心的目的”,在其中婴儿的兴奋的爱包括着对母亲身体的一种想象的攻击。

    他主张运动性(motility)是攻击性的前身,并相信存在着一个内在的发展动力,这动力有一种特殊的攻击性,能够用来描述胎儿的运动及婴儿的手抓和咀嚼动作,这些动作最终都变得有攻击性。在健康的时候,这种“潜在的攻击性”大多与婴儿的本能经验、与每个婴儿的关系的模式混在了一起。这种不被称作本能的“潜在攻击性”相当于一种发展的潜力,更多地被看作是生命的证据。但是它必须被包括进婴儿对本能关系的能力中去。它们是不同的力量,需要融合到一起,与客体发生关系。否则这种潜在的攻击性就会被分解或体验为人格中的一种异常的力量。破坏性是尚未被关系规范过的攻击性;如果它孤立地存在,没有任何可以理解的背景,它就是无意义的。

    温尼科特认为,在成长的最早阶段,一个原本统一的“生命力”分裂为两种因素:得自于对立面的攻击性因素和得自于赞美的爱的因素。只有通过攻击性要素,与他者的关系才能够存在。他发现“爱”和“攻击性”会将对象卷入两种极为不同的关系之中。当对象被主观地感知或者个人化地创造时,可以完成爱的体验,饥饿的婴儿幻想着一个满足的对象,而这对象因为及时到达,似乎作为他自己的创造而从属于他。相反的,正是通过攻击性要素,婴儿才确立了一个独立的外部世界的存在,这世界通过违抗他的意愿而向他提供了一个关于其自身界限的定义。“在早期阶段,当‘我’和‘非我’正在建立的时候,正是攻击性要素更为确定地驱使个人产生对一个外在的‘非我’或对象的需要。”通过早期阶段的爱的要素,婴儿和他的欲望的对象似乎化而为一了;而攻击性要素则满足了一种分化的欲望。攻击性要素要求有外在的对立面,以使成长成为可能。

        对温尼科特来说,〈生命力和真正活着的感觉明显地与攻击性因素相连〉他还进一步认为,攻击性就是自发性。正是外部对象的敏锐的对立,激起了成长所必需的攻击性。正是攻击性要素使得全身心的本能体验成为可能,而这种体验也由母亲予以满足。

    〔原初攻击性对于成长的意义〕

    能够客观地感知世界的婴儿已经产生了客体从其原初攻击性中幸存的体验,这就意味着客体没有变化,没有通过拒绝或惩罚进行报复。不够好的母亲以及不能对婴儿的自发性动作予以反应的母亲没有存活,结果打击了婴儿的情绪发展。这种打击的一种结果是婴儿处于发展出顺从、虚假自体的危险之中。母亲对儿童攻击性的宽容使温尼科特得出了一个论断:“对于一个儿童来说,要成长起来以便能够发现他本性中最深刻的部分,必须有人受到蔑视甚至有时受到憎恨,而无须担心关系有彻底破灭的危险。”他的意思是,一种公认的或许是内在的不服从,在儿童那里有着成长上的必要性,它必定会具有攻击性,但是这种攻击性与个人成长的动机息息相关。

    思考:关于攻击看自己攻击性与情绪路径

    针对性的攻击对象:弟弟(偷钱,打架,攀比,车祸赔钱等)——我对ta的行为(吵架,打架,回来晚没有饭吃,吐沫,衣服扯地上踩)

    为什么对弟弟是冷漠并充满了恨意,原因:源自于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将此恨意发泄投射到弟弟身上,并产生隔离,隔绝与破坏力,甚至是抛弃

    &有愧疚感——修复这个攻击性,他们养我们这么大,为什么你还不理解母亲,你还这么不孝的还这么的攻击她

    &没有内化理解你的客体,重建你的客体关系与环境母亲

    &思考最近发生的歇斯底里情绪的本源

    【《过渡性现象:从儿童玩具的角度研究主观与客观之间的中立区域》159】

    中立区域:是过渡性空间,而不是痴迷性的。

    【分裂与假我165】

    @在早期时,若有“分裂的高度倾向”,个体便处于一个“被引诱”(慢慢的主体被消解了)到虚假生命的危险中,而“本能的力量”会站在“诱人的环境”这一边.这类的成功诱惑可能会制造出一个“看似满足的假我”

    上传中,请稍候。。。

    &假我的五个维度(ppt中)

    &虚假自体越健康,是防御性结构。

    &虚假自体不健康,是结构性的问题。

    &拖延症的核心:动力的核心,动力的路径。

    本能(是原始力量)与真我(真正的愿望、创造性与自发的存在)

    分裂每个人都有,只是处在不同的程度中,评估在哪个层面)我常常感受到一种分裂的力量在扰乱着生命的秩序,停留在主观的障碍里,呈现出人在曹营心在汉的状况,被锁定在人格困境中,不断在咨询中咨询师以镜像移情的方式,反射看到生命的为何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在假我中挣扎,甚至承认真正的生命序列基础都成为一种无法穿越的屏障与阻碍(是虚荣?还是梦幻余温依旧残存?)生活,工作,关系的同步推进,驱使自己稳住心专注,脚踏实地并必须全力以赴,不断寻中找打开路径。

    &什么是发自内心的喜悦?真我,最真切的审美感。

    &什么是真我?人格力量,有热爱,有情趣,有创造力,多元化,投入,走心

    &心智弱导致单线思维的结果

    心智越好,流动性越高

    心智越差,流动性越差

    【过度客体】

    @理解婴儿需求与母性风险间重叠之处的方式

    婴儿需求:

    &营养

    在日常家庭中,我们常常看到一种现象:营养焦虑

    &安全——焦虑是成人的不安全感

    安全需要的满足:微笑,热情的响应,父母对世界的安全感越足,那么孩子的安全感也会越足。

    &信任

    母性奉献:供孩子尽情的使用这个客体

    徐娟总结提问:

    对于孩子:如何把握是呈现客体母亲?还是环境母亲?

    团:分阶段

    T:0-6个月,是作为客体被使用,母亲抑制越强烈,母亲做为环境母亲,被完全使用

    当孩子有语言功能的时候,有初步的社会化功能,这时候是客体母亲关系来使用了,母亲具有‘’引领‘’的功能,而非意志的侵犯,破坏孩子的生长。

    @母性奉献是母亲通过“提供客体”或者一个“小小举动”所呈现(举动也是客体,拥抱也是举动)

    【大部分的问题都是没有进入“移情领域”中被分析165】

    @移情与分析

    只有移情才能分析,而分析是进入内心世界的路径与方法,通达主体的生命。

    @移情与修复的路径

    修复路径上的移情,情感是内心内化的客体(咨询师要去承担咨客投射出来的恶与力比多的能量)

    @移情中的正向推动

    在治疗中中的正向移情推动,把真我的力量推动,建构起来,往正向的方向做建构式发展。

    @移情中的原始客体,原始情感,原始关系模式

    这个点最艰难,原始移情,咨询师能否承受

    每堂课跟随踩点式的思考,生命渐渐趋向明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C&B15班——传记性自我观察中的温尼克特视野第二轮,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ztb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