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味寓言故事

作者: 诗之源 | 来源:发表于2018-08-03 10:04 被阅读48次

鲁侯养鸟

原文: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  庄子《庄子·至乐》

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以为这是只神鸟,令人把它捉住,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宴迎接,并将它供养起来,每天都演奏古时的音乐《九韶》给它听,安排牛羊猪三牲具备的“太牢”给它吃。鲁侯的这种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点儿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鲁侯是用他自己享乐的方式来养鸟的,而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啊。这只鸟是被他吓死的。

寓意:办事不看对象,完全根据自己的好恶行事,好心也会把事情办糟。

题旨:办事要有针对性,否则必然失败。

老汉粘蝉

原文: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啁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庄子《庄子·达生》

译文:孔子前往楚国,路过一片树林,看到一个驼背老人,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正在粘知了。老人的技术非常娴熟,只要是他想粘的知了,没有一个能逃脱的,就好像信手拾来一样轻而易举。孔子惊奇地说:“您的技术这么巧妙,大概有什么方法吧!”

  驼背老人说:“我的确是有方法的。夏季五六月粘知了的时候,如果能够在竹竿的顶上放两枚球而不让球掉下来,粘的时候知了就很少能够逃脱;如果放三枚不掉下来,十只知了就只能逃脱一只;如果放五枚不掉下来,粘知了就像用手拾东西那么容易了。你看我站在这里,就如木桩一样稳稳当当;我举起手臂,就跟枯树枝一样纹丝不动;尽管身边天地广阔无边,世间万物五光十色,而我的眼睛里只有知了的翅膀。外界的什么东西都不能分散我的注意力,都影响不了我对知了翅膀的关注,怎么会粘不到知了呢?”

  孔子听了,回头对弟子说:“专心致专,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啊!”

寓意: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猴子逞能

原文: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逃,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搔,见巧乎王。王射之,敏给搏捷矢。王命相者趋射,狙执死。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呼!无以汝色骄人哉!”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其色,去乐辞显;三年,而国人称之。庄子《庄子·徐无鬼》

译文:吴王坐船在大江里游玩,攀登上一座猴山。一群猴子看见了,都惊慌地四散逃跑,躲在荆棘丛中了;唯独有一只猴子,却洋洋得意地跳来跳去,故意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吴王拿起弓箭向它射去,那猴子敏捷地把飞箭接住了。吴王下令左右的侍从一齐放箭,那只猴子被射死了。吴王回过头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夸耀自己的灵巧,仗恃自己的敏捷,在我面前表示骄傲,以至于这样死去了。警惕呀!不要拿你的地位去向别人耍骄傲呀!”

颜不疑回去以后,就拜贤人董梧为老师,尽力克服自己的骄气,远离美色声乐,不再抛头露面。过了三年,全国人都称誉他。

寓意:不管有多大的本领,也不可当作骄傲的本钱。谦虚谨慎,才能获得人们的敬重。

屠龙之技

原文: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庄子《庄子·列御寇》

译文:有一个姓朱的人,一心要学会一种别人都没有的技术,于是,就到支离益那里去学习宰杀龙的本领。他花尽了家里资产,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宰杀龙的技术学到手了。

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可是,世间哪有龙可杀呢?结果,他学的技术一点也用不上。

寓意: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

庖丁解牛

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顶,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谷,导大,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 子《庄子·养生主》

译文:庖丁为梁惠王宰牛。手到的时候,肩倚的时候,脚踩的时候,膝顶的时候,那声音十分和谐,就跟美妙的音乐一样,合于尧时的《经首》旋律;那动作也很有节奏,就像优美的《桑林》舞蹈。梁惠王看得出了神,称赞说:“哈,好啊!你的技术是怎么达到这样高超的地步的呢?”庖丁放下刀对梁惠王说:“我喜欢探求的是道,比一般的技术又进了一步。我开始解剖牛的时候,看到的无非是一头整牛,不知道牛身体的内部结构,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三年以后,我眼前出现的是牛的骨缝空隙,就不再是一头整牛。到了今天,我宰牛就全凭感觉了,不需要再用眼睛看来看去,就能知道刀应该怎么运作。牛的肌体组织结构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我进刀的地方都是肌肉和筋骨的缝隙,从不碰牛的骨头,更不消说碰大骨头了。技术高明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割。一般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砍。而我宰牛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又经有几千头,然而刀口锋利得仍然像刚在磨石上磨过的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牛的肌体组织结构之间有空隙,而刀口与这些空隙比起来,薄得好像一点厚度也没有。用没有厚度的刀在有空隙的肌体组织间运行,当然绰绰有余罗!所以十九年过去,我的刀还跟新的一样。虽然我的技术已达到了这种程度,但我在解剖牛的时候,还是丝毫不敢马虎,总是小心翼翼,心神专注,进刀时不匆忙,用力时不过猛,牛体迎刃而解,牛肉就像一摊泥土一样从骨架上滑落到地上。这时,我才松下一口气来,提刀站立,顾视一下四周,心满意足地把刀揩拭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听了,高兴地说:“好极了,听了你的这一席话,我从中悟到了修身养性的道理。”

寓意: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办事就可以得心应手。

3、随珠弹雀

原文: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庄子《庄子·让王》

译文: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人们看了,都嘲笑他。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寓意: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防冻手的药

原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氵并氵辟纟光,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河,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庄子·逍遥游》

译文: 有一个外乡人听说了,请求收买他的药方,情愿出一百两黄金。宋人便把全家人招集在一块商量说:“我们家祖祖辈辈干漂洗棉絮的活儿,能够得到的不过几两黄金;现在出售这个药方,一下子就可赚取一百两黄金,就卖给他吧!” 那个外乡人得到了药方后,便拿去献给吴王,并向吴王夸赞这种药的用处。这时,正赶上越国有内乱,吴王便派他领兵讨伐越国。冬天,他们和越国军队进行水战,把越国军队打得大败。吴王很高兴,就割出一块土地来封赏给了他。

寓意:同样的东西,由于眼光和见识不一样,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就不一样。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与惠施论鱼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与惠施在濠上观鱼。庄子说:“鱼游来游去,多么快乐呵”

惠施是逻辑论辩的专家,马上抓住一点:“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一笑,以同样的逻辑回答:“你也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懂鱼的快乐呢?”

寓意: 在逻辑学上,这是著名的一例。有人说在逻辑上庄子有些诡辩。但实际上这说的是另一回事:庄子告诉惠施,不要把你的学说强加于人,因为你不能代替别人。惠施古称博学,出行时随带五车之书跟在后边,靠雄辩博学博取功名,所以庄子有此一说。

庄子轻相位鸱得腐鼠

原文: 夫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选自《庄子·秋水》。

译文:雏这种鸟,目标远大。它自南海出发,不远万里,飞往北海。沿途非高大青色的梧桐不栖 息,非洁净鲜嫩的竹实不餐食,非清凉甘甜的泉水不饮用。

这天,领馋跋扈的鸱得到一只腐臭的老鼠,正巧从它上空飞过。鸱唯恐雏向它争食, 抬头怒目而视,吼叫道:“吓!”

题旨:狭隘、贪婪、自私的人往往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惠子相梁

原文: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 ),子知之乎?夫(fú)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yé)?”

译文: 惠施当了魏国的宰相,庄子去看他,因为两人虽然有些理论分岐,仍然是哲学上的学友。这时有人挑拨说:“惠子你要当心,庄子来了,他的学问名声比你高,对你的相位是个威胁。”

惠施果然下令提拿庄子,搜捕三天没有提到,他才放下心来。不料第四天,庄子却从什么地方神不知鬼不觉的又来求见。

惠施紧张的作了准备。庄子进来不久,悠然说道:“你听说南方奇鸟鸩的故事吗?鸩是凤凰一族,从南海飞到北海这么长的路程,不是梧桐不栖身,不是竹实不充饥,不是甘泉不钦用。有一天老鹰抓了只死老鼠,抓得特紧,生怕鸩抢了,你说,这时鸩会怎么办呢?”

惠施面红耳赤,不知说什么好。

寓意: 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涸辙之鲋

原文: 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 “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 曰:“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 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选自《庄子·外物》。

译文: 我昨天到您这儿来,半路忽然听到“救命”的呼喊呢?”

鲫鱼回答说:“我是东海龙王的臣子,不幸落到这里。您能够给我一斗半升水来救我活命吗?”我说:“好吧。我将要到南方去游说吴、越国王,正好引西江的水来救你,可以吗?”

鲫鱼听了,气得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正常的生活条件,无法生存。现在我只要得到一 斗半升的水,就可活命,您却讲这些无济于事的空话。等您从吴越引来江水,已经来不及了 ,还不如趁早到咸鱼店里找我呢。”

题旨: 空头支票害死人。

庄子借米

原文: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土,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外物》)

译文: 庄子很穷,没米下锅时,记得监河侯的小官和自己有一面之交,就向他借米。

监河侯是个小气鬼,但也是个诡计多端的人。他推辞不掉,就说:“好呵,等此时候吧,我把封邑的租子收回来了,可以给你价值三百余的粮米,让你吃个痛快。”

庄子悠然坐下:“我刚才在路上听到一阵呼救的声音,找了半天,原来是一条小鲫鱼。它被什么人扔在车轮辗出的泥糟子里,它对我说它快要渴死了,先拿点水给它活命。我想呢,一点水只能救得一时,就答应它到南方游说吴越,让他们兴修水利,造一条渠把水引到这里来,你说我这个办法如何?”.

监河侯也趣:“那样还不如到干鱼滩上找它呢。好吧,我先拿点给你。”

忘了庄子拿了没有。不过庄子在另一个地方写道,大抵富贵圣贤们的接济穷人,都象个样子。

题旨: 行善要及时,渴时点滴如甘露;若不能时时刻刻把握因缘,或不愿做小善,只想行大善,甚至拖延等待,不伸出援手;这种错误的观念,将会误人误己,甚至误事,对个人、家庭、社会都会造成损害。

任公垂钓

原文: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 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臣钩陷没而下,鹜扬而奋鳍, 白波 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悼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以北,莫不厌若鱼者。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 其于得大鱼,难矣!《庄子·外物》

译文: 任国一位公子制成了巨大的鱼钩和很长的钓线,又用五十条壮牛晾制的干肉做成肉饵,蹲在 会稽山上,鱼钩甩到东海。然后,天天地那里专心地钓着。整整一年过去了,还没有钓着鱼。

后来,终于有条大鱼吞食了鱼饵,牵着巨钩负痛直下,潜入海底。只见它东冲西撞,上下翻 腾,奋鳍挣扎。海面上,白浪如山,海涛呼啸,好象神呼鬼泣,声震千里。任国公子捕得这条大鱼后,将它分割腌制成干肉。制河以东,苍梧以北的人们,最后全都吃 腻了。

后世一些饶舌的庸人们都大惊小怪,奔走相告。那些成天拿着短竿细线,跑到小水沟旁,守 着鲵鳅小鱼的人,想钓到大鱼,是完全不可能的。

题旨: 要树雄心,立壮志,开拓进取,干前人未曾做过的伟大事业。

越俎代庖

原文: 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 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选自《庄子·逍摇游》

译文: 尧帝想把帝位让给许由。许由固辞不受,说:“您身居帝位,掌管天下。如今天下已经治理好了,反而让我来代替您 ,难道你会去空负治国有方的声名吗?所谓声名,不过是虚浮的东西而已,我不追求这些。 您看,鹪鹩筑巢,占据的仅是浩翰林海中的一树一枝;偃鼠饮水,不过喝满一肚子水而已。天下对我是毫无用处的,我看您还是算了吧。即使一个厨师不做祭祀的饭菜,而尸祝也不能 离开自己的岗位,去替代厨师烹调啊。”

题旨: 充分相信群众,不要包办代替。

楚王聘庄子为相

原文: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 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译文:楚王听说庄子很有学问,特意派了两个大夫(官名)去聘请他为相。两大夫在谈水找到正在钓鱼的庄子,说明来意。

庄子听了,头也不回,答道:“我听说楚国有个神龟,死了三千年,枯骨龟甲还被楚王珍藏着,你们说这个畜性多幸运呵!”两大夫还不太懂这个意思,还以为人说的是楚王敬贤之意。

不料庄子冷笑道:“我呢,却宁可拖着尾巴在泥水中爬行,因为至少还活着,活得自由自在,我可不愿意让楚王供奉珍藏。”两个大夫这才又羞又愧的退去了。

题旨: 突出环境的宁静,表现庄子垂钓的安闲和对世俗事务(功名利禄)的不屑一顾。

拊马不时

原文: 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盛溺,适有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自《庄子·人间世》

译文: 有一个人,爱马爱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用箩筐盛放马屎,把五彩斑烂的大贝壳作盛马尿 的器具。

这天,恰巧一只虻蝇之来,落在马身上,刺螫吮血。这人看见痛心极了,伸手猝然拍去,马 受了惊,挣脱绳嚼跑了,那个人也碰破了头,跌伤了身子。

这才是诚心相爱,反而致害,这样的事不可不慎重啊!

题旨: 爱应有恰当方法,否则,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见利忘危

原文: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 周之额而集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步 , 执弹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 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子·山木》

译文: 一天,庄周在雕陵栗园游玩,看见一只奇异的鹊鸟自南方飞来。这只鹊鸟翼长七尺,目大径 寸,从庄周面前飞过,触到他的额头,也不理会,最后落在栗树林中。

庄周奇怪地说:“这是什么鸟啊,翅膀如此大,却飞不远;眼睛这样大,却看不清?”

于是撩起衣裳,起步走上前去,手拿弹弓,寻找机会弹射它。

这时,又看见一只知了,躲在浓荫,悠然自得地乘凉,忘记了自身的安危;旁边,一只螳螂 隐藏在一枝树叶后面,蠢蠢欲动,得意忘形,准备捕食知了;那只奇异的鹊鸟一心想猎取螳螂,以致利令智昏,忘乎所以。

题旨: 见利忘危,则危在旦夕;居安思危,则有备无患。

探骊得珠

原文: 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稚庄子。庄子曰:“河上有家 贫恃纬萧而食,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 ,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今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子能得车者, 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为齑粉夫!”《庄子·列御冠》

译文: 有个人进见宋王,宋王赐给他十乘车马。那人便趾高气扬,以此向庄子炫耀。庄子嘲笑地说:“从前,一条河边住着一户以编织蒿草为生的贫苦人家。一天,儿子潜入河 水的深处,捞到一颗价值千金的宝珠。父亲见了,大惊失色地对儿子说:‘快拿石头来砸碎 它!要知道价值千金的宝珠,是在九泉深渊的骊龙嘴里。你能得到这颗宝珠,一定是它在睡觉。等它醒来发现,就会来取。到时大难临头,你还能保全半点吗?’试想,今天宋国深重 莫测,并非九泉深渊能比;宋王的强横霸道,也非骊龙可比。您侥幸得到车马,一定是他被 您蒙蔽了。一旦他清醒过来,您将粉身碎骨,死无葬身之地了!”

题旨: 充分认识强暴,切莫幻想,否则大祸将至。

无用之树

原文: 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 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很大的树,树名叫做樗。它的主干木瘤盘结。它的小枝,也都凸凹扭曲,完全不合乎绳墨规矩。这树就生长在路边,但从来就没有木匠去理会它。现在你讲的话就跟这大树一样,大而不当,有谁会相信呢?”

庄子说:“你没有看见过狐狸和野猫吗?为了捕食,东窜西跳,功夫很好。结果往往中了机关,死在陷阱里。至于犛(音离,即牦牛)牛身体虽大,像天空垂下来的一块云,但是它却不能捉老鼠。现在你有一棵这样的大树而愁它无用,何不把它种在空旷的地方,你就可以很舒适地在树下盘桓休息。这树既然无用,自然也就不会有人来砍伐,自然也就不必操心了。樗树没有什么用处,所以不会被砍伐。这对樗树来说,无用之用正是它本身最大的用处。”

题旨: 庄子的无用之树给了海德格尔这样一种启示:"人对于无用者无需担忧,无用性的力量使他具有了不受侵犯和长存的能力,因此,以有用性来衡量无用者是错误的。无用者正是通过 不让自己依从于人的标准而获得了它自身之大 和决定性的力量,无用乃是物或事情 的意义。

与时俱化

原文: 庄子行于山中,见木甚美,长大,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弗取,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以不材得终其天年矣。”出于山,及邑,舍故人之家。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鴈飨之。竖子请曰:“其一鴈能鸣,一鴈不能鸣,请奚杀?”主人之公曰:“杀其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昔者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天年,主人之鴈以不材死,先生将何以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于材、不材之间。材、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道德则不然:无讶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禾为量,而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此神农、黄帝之所法。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成则毁,大则衰,廉则剉,尊则亏,直则骫,合则离,爱则隳,多智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吕氏春秋·必己》)

译文一: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取它。庄子问他们这是什么缘故,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处世原则。至于万物之情,人伦相传之道,就不是这样了。成功了就会毁坏,强大了就会衰微,锋利了就会缺损,尊贵了就会受到倾覆,直了就会弯曲,聚合了就会分散,受到爱惜就会被废弃,智谋多了就会受人算计,不贤德就会受人欺辱。怎么可以偏执一方而加以依仗呢?”

译文二: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取它。庄子问他们这是什么缘故,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

师徒二人出了山,来到邑县,留宿于庄子故友之家。主人很高兴,命儿子杀鴈款待。儿子问:“一鴈能鸣,一鴈不能鸣,请问杀哪只?”主人道:“当然杀不能鸣的。”第二天,出了朋友之家,没走多远,弟子便忍不住问道:“昨日山中之木,因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鴈,因不材被杀。弟子糊涂,请问:先生将何处?”庄子笑道:“我庄子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是而非,仍难免于累……”庄子欲言又止,弟子急待下文:“那又怎处世呢?有材不行,无材也不行,材与不材也不行,究竟如何是好?”

庄子沉思片刻,仰头道:“如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毁,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不肯专为。一下一上,以和为量,浮游于万物之初,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还有什么可累的呢?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至于物之性、人伦之情则不然:成则毁,锐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厚,不肖则欺。怎能免累呢?弟子记住,唯道德之乡才逍遥啊!”

弟子道:“道德之乡,人只能神游其中;当今乱世,人究竟怎样安息?”庄子道:“你知道鹌鹑、鸟是怎样饮食起居的吗?”

弟子道:“先生的意思是说:人应象鹌鹤一样起居、以四海为家,居无常居,随遇而安;象鸟一样饮食:不择精粗,不挑肥瘦,随吃而饱;象飞鸟一样行走:自在逍遥,不留痕迹?”庄子微笑着点点头。

庄周梦蝶

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译文: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题旨: 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子却以为不然。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

庄子在用一个最简单的寓言来说明一个人类最沉重的疑问,即生死问题。

庄子《齐物论》的“梦蝶”,其重心为第三句,“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程度较前两句高出很多。因庄周与蝴蝶,第一句说的是时间之别(梦与梦醒),第二句说的是空间之别(人之世界与物之世界),语意越来越深。而到第三句,则将时间与空间合为一体。因庄周与蝴蝶原为一体,但是在我们现在的时空中,庄周与蝴蝶是不同的物质状态,人与物是分开的。

也即是,庄周与蝴蝶之别,其实是我们自身的限制所造成的,作为这个具体时空的人,由于眼界与头脑的局限,只能认识到人与蝴蝶的差别。如果想打破这种局限,向更高的状态跃进,却又无别的途径,就只能通过“梦”这种形式来达到。荣格、弗洛伊德等精神分析学家,对“梦”的探索,虽各有解释,但亦可看出,“梦”其实是一种人自身产生,但要摆脱人自身的限制,向上跃进的“权宜之计”。

庄子之文影响后世之文甚多,“庄周梦蝶”几乎也是一个惯常的主题。李商隐的《锦瑟》诗,开首便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其诗说及人生的追怀与迷惘。其诗说及人生的追怀与迷惘,“庄周梦蝶”为其核心意象之一,而从情绪上来说,更是此诗的中心意象。李商隐《锦瑟》诗的含义,其实不出“庄周梦蝶”的第一句所表示的意思。而且,由于《锦瑟》诗的流传与经典化,它所运用的“庄周梦蝶”之比喻,也成为后来诗文的常见模式。诗人多借“庄周梦蝶”表达追悔、惘然之情感。换言之,因为中国古典诗歌也以抒情为特质,庄周的蝴蝶也成为中国诗歌天空中的一只翩翩蝴蝶。述其事者不胜枚举。

相关文章

  • 庄子哲味寓言故事

    鲁侯养鸟 原文: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

  • 《庄子》——飞跃常理的奇绝与颠覆

    先秦时期的作品,往往文中有哲,哲中有文,此中代表当推庄子的《庄子》。《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其中内篇可以基本认...

  • 寂寞的庄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庄子养生主 我喜欢庄子,小时候都在读庄子的寓言故事,只是觉得很美,...

  • 庄子的寓言故事一篇

    自律使人学习,早起第四百一十八天 今天学习了庄子的一个寓言故事,是来自《庄子·逍遥游》的: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

  • 无功神人恰有功

    《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鲲鹏寓言故事是《逍遥游》的开篇,可以说“大鹏展翅”的画面就是《庄子》的开篇。 ...

  • 与庄子哲游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译文 沼泽中的野鸡走上十步才能吃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

  • 庄子的39个寓言故事(二)

    庄子的40个寓言故事(二) 20、尧舜卑劣 尧舜是儒家奉为圣贤的榜样。庄子出于对封建社会残酷统治的极端不满,也一样...

  • 人世间的处世哲学—庄子(8) 内篇 人间世(一)

    《庄子人间世》的开篇,写了第一个寓言故事—颜回请行,庄子假托孔子教导颜回的话,说明事君之难,一或不慎,即遭杀戮。庄...

  • 庄子《齐物论》试读31‖帝尧之惑

    庄子《齐物论》试读 本来,《齐物论》到【此谓之葆光】一句就完了,但庄子却又拿出他十分擅长的寓言故事来点缀文章。这些...

  • 庄周梦蝶

    庄周梦蝶出自于《齐物论》篇,庄子将自己作为寓言故事的主角。寓言内容:庄子夜晚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庄子哲味寓言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zue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