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一个反对正能量的人。
因为人的头脑一旦被正能量的话语充斥,眼睛便容易被遮蔽。他会一心把事情往最好的方面想,如果事情发生了任何意外,他都会接受不了。
为什么反对,因为正能量会削弱人的接受能力,等同于削弱人的防御能力。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如意的只占一成。正能量使人放大这一成,而低估了那八九成。
当这八或九的状况发生时,他所信仰的正能量大楼会轰然倒塌。
到了那个时候,人会迅速坠落,坠落到深渊里。之前他所信仰的正能量没有教他任何现实的冷酷,所以他才会在最后输得一败涂地,连重新站起来的能力都没有。
当初引人向上的是正能量,最后摧毁人心理防线的可能也是正能量。
C是我公众号里的一位读者,也是最早关注我公众号的一批人。
她原本是个极度活泼的人,每次推送文章,她都会给我留言,话语中时常流露一个年轻姑娘的爽朗与单纯。有一天,她告诉我,她要去参加司法考试了,她将来想开自己的律所,想做一个气场强大的女律师。
当时她表现得异常自信,我回复了一段鼓励她的话。之后她又说,如果这次考不上,她可能就要回老家了。父母在老家帮她找了一个私企的前台工作。她决定这次要拼了命地考上,无论如何都要考上。她相信那句话,天道酬勤。
我发了一个笑脸给她。
大概在3个月之后,她告诉我,结果出来了,没有考上。第二天早晨,我打开后台,看到C发给我一大堆留言。她说她开始怀疑这个世界了,她说她是整个学校里最努力的人,为什么努力的人会没有好下场呢?为什么那些复习的时间比她少的同学都考上了,她却没有。
其实我很想告诉她,当然,当然了,努力的人的确不一定有好下场。这个世界上影响成功的因素那么多,你如何肯定“努力”是达到成功的唯一条件呢?
但是我没有说,我知道这样说等于在她伤口上撒盐。我告诉她,你再试一次。
她没有回我。
你知道吗?一个曾经视努力为信仰的人,一旦失败了,她坠落的速度,会比谁都快。所有的她曾经努力的动力,都会成为日后她快速堕落的原因。
之后,C又给我留言了,她说她不会再努力了,因为生活根本不会犒劳努力的人。大概两天之后,C给我发了一张照片,是她手里拽着很多头发,像乌黑的稻草,她用剪刀胡乱剪自己的头发。
她也告诉我,家里人一直催她回去,可老家的生活根本不是她想要的。考试也令她绝望,她说她不干了。
“我不干了。”
这是C给我的最后一条回复。无论我再发多少话过去,她都没再回我。
我比较担心,咨询公司程序员是不是能调取微信后台用户的电话号码,我想直接打电话给她,但最终并未调取成功。
事情就这样发生了,这个年轻女孩失望极了,我也再无机会和她沟通。
当然,如果她现在还有看我写的东西的话,我很想告诉她:努力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任何因素都不可能成为成功的唯一条件。成功拼的就是不确定性,拼成功了,才有资本说励志的话,拼不成功,那也并非万丈深渊。
是的,我知道你的确是用尽全力了,你不光是踮起脚尖了,你已经跳得气喘吁吁,可有些事就是无法办到,有些目标就是无法实现。
那些说励志话的人,都是用结果去验证成功的。从来没有人敢在结果出来之前,就去宣扬成功的经验。
因为成功的可能性根本就是不可控的。
[ 2 ]
认识一个学长,90年的。考编剧专业的研究生没考上,连续两次失败后,他去北京了。在北京电影学院附近租了个小铺子,开始卖碟片了。
他是标准的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本科学校一般,本想指望考个好学校的研究生,最终却一无所获。
世俗的认知标准,永远采用的是一套简单有效的认知标准,即用“结果论”给人贴标签。你要考研?很好!拿结果说话。考不上就是考不上,考不上就是卢瑟,考不上就活该过灰头土脸的生活。
用这套标准去看他,能把他给看扁。可是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
他的观影量超过3千,对剧本、电影史等专业问题有着独到的看法。北大曾经出版过一本《世界电影史》,是大卫·波德维尔和克里斯汀·汤普森合著的。这本书足足有近1000页,从19世纪80年代的电影诞生初期,一直讲到电子媒体时代的电影。
这本书一直放我书架上不敢动,因为啃起来太累,而且不在考试重点范围内。但学长看了,甚至用很完善的笔记系统做了整理。
可是结果是什么?他两次落榜。
能说他不努力吗?几乎是努力到心力交瘁,可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他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让我感动得想哭:“陆,我考不上,就做个普通影迷,也挺好的。”
我劝过他再试一次,他拒绝了。他说他努力的结果就是更了解与电影艺术相关的一切了,觉得够了。于是,在上海租的房子也不续约了,直接买了高铁票去北京,在电影学院附近卖起了碟片。
他说他很开心。
我为他的开心而开心,他的那句话我一直记着“考不上就做个影迷”。
努力了两年,到头来没得到自己想要的,没有人会甘心。
而有勇气面对失败结局的,才是真正的强悍之人。
[ 3 ]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提及了村上春树本人参加纽约市马拉松的经历,这个老头用了一个跑者最为细腻的笔触写下了从头到尾的心声。他自称“平日刻苦训练”,本来以为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在纽约城市马拉松中取得好成绩。
他也很想用“冲过终点时,我感动极了”之类气壮山河的话,当作结束语,放在这本书的最后。他打趣地说道:“要是这样发展该多好啊!这就是我的计划A,多么完美的计划啊!”
可是,比赛结果不尽如人意。他自己是这样说的:“然而人生中,事情的发展不会那么尽遂人意。希求一个明快结论之类的时候,家门口响起的咚咚敲门声,往往来自手拿坏消息的送信人。”
尽管作为名作家,村上的语言里仍旧也透露出十足的不满和焦虑。
“分明制定了如此绵密的计划,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训练啊!好似昏暗的云朵的碎片混入胃里去了一般,怎么也想不通。那么努力了,为什么还会遭受痉挛的袭击呢?事到如今,我并不打算大声张扬,说什么一切努力都应该得到回报... ...”
在那次在纽约的失败之后,村上又参加了2006年4月的,在波士顿的马拉松。当然,他此次去参赛,仍旧是带着纽约失败时的怨气的。
这次的结果又如何呢?
波士顿的成绩与纽约马拉松几乎没有差别。最后的最后,村上只能以“上了年纪”,聊以自慰。
人总是需要找出原因来放过自己的。
当然了,村上最后没有放弃马拉松,他在书里说道,他会继续努力。
为什么?为什么得不到结果,还要继续下去呢?
因为喜欢啊,这是村上春树自己说的。
人生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厢情愿的Plan A,即单纯地认为自己会成功,而对其他所有的可能视而不见。
人生更需要的是隐忍的Plan B,即输得再惨,输得再难看,仍旧可以从深渊里爬出来。站起身,说一句:“继续努力。”
Plan B存在的意义,就是让那些失败者还有勇气面对世界。
[ 4 ]
你要知道,你所作出的努力,可能没有任何回报。
我这样对你说,不是因为我阴暗,而是因为这一天会在任何时候到来。我只是希望你能够扛得住,能够做到,不对这个世界丧失基本的信念。
那种一无所获的滋味我也品尝过,那种倾尽全力之后,仍旧够不到目标的无奈,我也经历过。
因为前人的经验告诉你,你努力,一定会有收获,所以你去做了。结果你发现,什么都没得到。这不是告诉你经验的那个人的错,也不是你的错,世界本就存在一种不确定性。有时候就算你有99%的努力,加上1%的勤奋,你也无法保证获得那个100%的成功。成功,这本就不是用公式能概括的。它不是从A到B的线性过程,它是综合因素的累积。
人类永远在根据自身经验总结通往成功的路径,并且个人有个人的算法。
人类经验的总和,也总是无限趋近于那个答案,但永远不等于答案。
既然如此,倾尽全力之后,没有成功,这不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吗?
如果目标失败,像学长那样做个影迷,像村上那样做个跑步爱好者,这也同样使人愉快。
我想,所有垂头丧气的失败者,都是被成功学捆绑多年的奴隶。
因为成功,不是唯一的价值所在。现代人早就不必再用成王败寇的古老逻辑来束缚自己了。
你要知道,努力不一定会换来成功,甚至没有回报。
你不能一厢情愿地遥想着成功的美梦,你还得有Plan B。这个Plan B,就是使你能够再次站起来的东西。
你若是有朝一日成功,我会说恭喜恭喜。
你若是有朝一日输得什么都不剩了,我会说:“平凡的生活,还要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