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能回忆起,人生中的重大转折吗?
什么是沉没成本?
维基百科上的定义是,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举例来说,就是你花钱买了昂贵的画展参观券,可去了才发现是个抽象艺术展馆,并不是你喜欢的风格,你会选择离开呢,还是看下去。如果你为了昂贵的票,而选择看下去。那么你为此投入的时间就是你的沉没成本。
来德国或许就是沉没成本的总和。
德国大学面试的考试费用是2000元,我先是心疼白白送走的两千元,没有去仔细了解这个项目,然后又被热情冲昏头脑,去交了语言费4万元。然后这时妈妈问我,你想清楚,不然还是在国内读书吧,德国不好,不好毕业,也可以考虑下别的国家。可是我几乎就是只咨询了德国项目,由于一直以来对德国的好感,以及对于德国帅哥的憧憬,又听了中介的吹嘘,交了预科费十四万元。中介说费用只退20%左右时,我就彻底陷入了沉没成本谬误。
沉没成本谬误,又称损失憎恶,对于完美主义者也是一种满足性效益。经济学家们会称这些人的行为“不理智”,因为类似行为低效,基于毫不相关信息作出决定错误地分配了资源。
于是继续在一个没有前景的项目中投入,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更多的还是,时间。两年过去了,当我的同学们进入大三的课堂时,我还一筹莫展地,对未来充满的焦虑。虽然当时父母劝我在国内读,甚至可以去保留一个学籍再出去,可我总是觉得就该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去争取想要的未来,不辜负已经花费的高额费用。可是很多时候努力并不能解决问题。
当你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就是一步错,步步错。没有回头的道路,要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另辟蹊径,要么就咬牙坚持,看能不能脱离苦海。
昨天一个奥地利朋友对我说“这在我们看来没什么,我很多朋友都是,学习一年之后不喜欢这个专业又换一个专业开始,也有的是学一半去打工然后继续读下去,有的是毕业后去旅行,二十七八岁才开始学习,我班上有个女生,已经31岁了。”
西方对于决策错误的包容性和为每一个居民的自我发现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而在中国,当你21岁还在和同龄人一起复读时,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而很多大学和企业更是明确地提出“我们只要应届毕业生。”
朋友在维也纳大学学兽医专业,也是在今年暑假去北京大学交换一年后,会继承父母的兽医诊所的,子承父业的人。他的人生在我眼里看来轻松又愉悦。这也和他的选择有关“我每做一个决定都会考虑很久,因为选择往往比努力更重要。”
朋友喜欢中国的生活方式,但是他知道他留在奥地利的话,不会有找工作,办签证,挣钱少等种种难题。他决定去交换去旅行而不是去长久定居。小时候他就对医学感兴趣,想学骨科,可是衡量一下,他喜欢和动物相处,从小在父母开的诊所里,楼上是住房楼下是诊所,他小时候就时常在楼下玩,和顾客聊天,陪伴生病的猫咪。于是准备学兽医,继承家业“现在兽医收入不是很高了,要开兽医诊所也越来越难了,我也没做什么,就这样继承家业,只是觉得为自己工作的话,陪家人的时间就更多了。”
而想到当初的自己,完全是头脑发热,感性地去做决定,没有去考虑最坏的情况,没有去了解更多的信息。
爸爸说:“中介把你们骗进去后,怎样开口要价你都只能任人宰割了。”现在看来他说的话很有道理
自己买只需要3000的机票,中介收了我8000。小城市便宜的住宿。收我们快5000元两个人,一个人住更是高达三千一个月,还没有网络,一个很小的房间没有厨房,还有不可拆除的肮脏的地毯,并且你一旦搬出就会损失5000人民币的押金。
而当初中介许诺的一切都没有实现。晚于申请时间的毕业成绩,团审的APS处处受限制。“简单”的数学,难上加难。
或许只有盲目如我才会听从,会从我获利的中介。
当初有两个选择留在国内读喜欢的专业,去更大的城市,无论是创业还是工作都拥有更多的机会。或是走项目来德国。我选择了后者。
后来又有两个选择一个开始办理第一届的预科和一个办了三年的预科,我以为经验足的就是好的,再加上中介的极力推荐,我选择了东德的预科。现在我知道了。越是时间长,套路就越深,坑人的模式就越多。于是就错过了题简单,能申请出去的西德的预科。
报名前,爸爸说你读预科的地方不在米特而在一个叫glauchau的地方。从没听过名字的我,也并不关心,浑然一只待宰羔羊的样子说“随便吧”中介说是哪里就是哪里。心里只想走远一点,没想到,被安排到了一个特别小的城市。
投入了这么多沉没成本我终于学到了一句话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在决定一件事之前,应该先去网上了解信息,去分析一件事情,而不是凭一时好恶而先入为主地朝错误地方向走下去,一错再错。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