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hua雨,观电影《冈仁波齐》于北京,写于湖南湘潭。

一、起点
起点是西藏的一个村。有老人,有中年男子,有妇女,有小孩。有牦牛,有青稞磨成的糌粑。有每天的平凡生活。
起点是有人动念,有人想去拉萨,朝拜圣城拉萨。有人想去,身体不好,很早过世,结果一辈子没去成,人生留下了遗憾。他领悟到,有生之年,一定要去拉萨,不要留下遗憾。有很多人去过了,必定有其神奇魅力。
你有什么念想,还没有实现?
这种动念会传染,这个要跟着去,那个要跟着去。这种好事,必须都同意。这个队伍扩大到十几个人。而且,不仅要去拉萨,而且要去转山,转冈仁波齐。人是群居的动物。在旅途中,你可以看到孤单的行者。更多的是,三五成群。
带上被褥,带上帐篷,带上风干牦牛肉,带上糌粑,装在拖拉机里,现在就出发。
离开村口,就开始磕长头,就是走几步,然后全身匍匐在地上,以额头磕地面。
队伍里,有老人,有怀孕的妇女,有小女孩,有内疚感很重的宰杀牦牛的屠夫。
这是起点,也是出发,一切刚刚开始。
二、过程
路上,有漫天飞舞的大雪,有望不尽的雪山,有潺潺的河流,和油菜花。
啊,漫天飞舞的大雪啊,那年冬天,我与领导同事去林芝工作,就下着漫天的大雪,越野车甚至打滑,我们必须前行,必须到达目的地,不管有多晚,因为,路上是漫天的大雪,我们不能滞留在雪地里,通过了,我们就到了目的地,滞留着,就是更深的积雪更打滑的地面更加不能明确的不确定性。
油菜花,这不是江南的油菜花,这是西藏的油菜花,海拔越高,就开得越晚,内地的油菜花都谢了,似乎不论多晚,在西藏都能找到开得正好的油菜花。
从芒康到了左贡,沿着318国道,我还看到了落石,看到了昌都那比较险的路,那通麦的天险,看到了那段路上的浅粉色的桃花。
西藏的桃花,你是那么低调。在我去过的桃花沟里,那更是野古树上低调的桃花,不那么红颜,不那么艳丽,一条沟,沿路都是桃花,一直延伸到大山深处。
那段路,经常被水淹着,是走过去吗?磕长头过去吧,与水亲近,湿身了,酣畅淋漓,人类究竟是来源于大海,还是从树上爬下来的呢?似乎是先在海里,然后上了树,水退了,就从树上走下来了。
路上的老人看到了他们,让他们在他家里住宿,他说,磕长头啊,不能走的步数太多,额头一定要磕着地面,心里要想着众生的幸福。他们缺了一条磕长头的围在身上的皮子,老人送给他们一条。
看到一只虫子,他等它缓缓通过,否则压死踩死,又是一次杀生。
孩子生在路上,结果拖拉机又出了车祸,孩子幸好无碍。
傍晚,安营扎寨,帐篷里,喝酥油茶,念经,睡觉。
三、结局
到了 拉萨,是个结局。然后又磕长头到冈仁波齐,不过,这段经过,电影里没详细展示。
拉萨,18岁的小伙子去理发,年轻的姑娘问他从哪里来到拉萨,他说是1200公里之外的芒康。
在拉萨,他们白天打工,晚上去八廓街磕长头。他们筹钱去冈仁波齐。
小伙子即将离开拉萨,与年轻的姑娘话别,似乎有那么一点意思。
路上出生的孩子蹒跚学步。
到了冈仁波齐,队伍里最年长者在夜里安静地睡过去,大家请喇嘛为他念经。路上,他是一路走到拉萨,走到冈仁波齐。他太老了,不能磕长头,只能步行。
更大的漫天飞雪,队伍如同黑点,行进在路上,背景是苍茫大山,传来他们说话的声音。
他们终将回到起点。
朋友的朋友圈是这么说,第一道茶,苦,第二道茶,甜,第三道茶,淡。这是实际,也是比喻,还会有变化、转化。
因为苦,或者是念想,想着甜,而出发
过程,是苦也是甜,酸甜苦辣。
结局,是欣喜,是悲怆,如果是安静地抵达或者是睡过去,那就是淡淡的。
0-6岁的时候,你睡到自然醒。6-60岁,你睡不够,然后起床去读书、上班。60岁以后,你很早就醒了,有大把的时间。100岁的时候,你只想安静地睡过去,没有疾病和死亡的恐惧。
起点和结局似乎已经决定,那么,我们唯一能够有点主动性的,那就是过程。
过程如同炉灶,你自己添加木材。去往拉萨或者冈仁波齐的夜晚,必须生火熬制酥油茶,还有,取暖。
影片里几乎没有什么绚丽的风景,有的是一个个小故事、一个个细节。
一辈子,就是出趟远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