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看简书时,发现一位关注很久的作者,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更文了。她的最后一篇文章发于今年二月份,只有简单的几句话。大意是,我要出趟远门了,不知何时归来。各位文友,有缘再见。
忽然觉得这种告别方式很诗意,很古雅。她也许只是累了不想写了,亦或者,她只是,不想在这个地方写。很多人给她留言,都没有回复。也许她还会回来,只是需要一段时间;也许她已经在别的地方找到了乐趣。
就像一扇久闭的柴扉,主人不知何时归来,门口留下很多访客的脚印、眺望和期盼。
出趟远门,现在大部分人听起来好像是一个很古老的词语。但曾经这的确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哪怕只是外出数日不回也算得远门了,因为从前车马慢,距离带给人的直观感受特别强烈。
而现代人已经很少再使用这个词了。因为现在真的无法确定,多远才能算得上是远。各种交通方式四通八达,方便迅捷。你可以去几千公里外的地方,你还可以跨越几万公里到别的国度或地球的另一边。而这些都可能在一天之内,或者最多是几天之内,完成一个来回。所以只要你想,你可以很快就回来,那这还算不算是远门呢?
在那些看似久远的年代,通常如果有人跟大家说,我要出趟远门。那么其他人会很清楚,接下来将有一段时间见不到甚至联系不上他了。然后,大门紧闭,庭前寂寥,主人要消失一段时间。也许是几个月,也许是几年,甚至,再也不回来。
那个时候,出趟远门。带着一种诗意,神秘,不确定,甚至是一种一去不复还的那种决绝,还有一点微茫的希望。
那个时候,出一趟远门,意味着要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周围那些熟悉的人。在你回来之前的时间里,你不知道你曾经生活的那个环境里发生了什么?你也不知道那些人,又经历了什么?有谁结婚有谁生孩子,有谁,也出了远门。距离真的切断了你与这一切的联系。
那个时候,没有手机,微信,甚至普通人家连电话都没有。最普遍的联系方式是写信,而在一些偏僻的地方,可能连邮局也很远很稀少。信件常常可能在路途中丢失,或者有的时候对方换了地址,信件因查无此人被退回。
那个时候,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可能是马车,或慢速火车,汽车非常少,而火车的车次也很少。人们出行很少,对车辆的需求也少。在一些村庄里,也许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去,没有见过城市,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出过远门。
现在就不一样了,人和人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出行有飞机高铁,几千公里的路程,几个小时就能到达,比朝发夕至还要快。
加上手机通讯那么发达,我们习惯于把行程和状态都发在朋友圈或其他社交软件上。亲人朋友很容易就能知道我的现状,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我也能轻轻松松就知道大家在干什么,在哪里?人与人之间的神秘感消失了,我们变得仿佛很近,但又很远。我们不再亲密地坐在一起,吃瓜子聊天,很难约在一起亲亲密密地逛街,或秉烛夜谈,相互倾吐各自的心事。
我们隔着几千公里,聊着同一部电视剧,同一个热门的节目,同一个明星。我们隔着几千公里,相互展示着自己在玩什么,在吃什么?我知道你的小孩上了小学,你知道我的孩子舞蹈比赛得了奖。我看到你在练瑜伽,你也看得到我早起拍摄的花花草草和风景。
你走的很远,可是,你的生活,依然没有走出大家的视线,我不知道这样算不算是真的出了趟远门。对于远方,很多人有着深深的执念,也有着深深的矛盾。
手机里的世界很喧嚣,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每个人都在积极的生活,赶赴前程。大家都很累,但是却从来不轻易说累,只喜欢展示自己如何体验这个世界,多么的满足和享受。
而我有时候真的想出趟远门,远离这些喧嚣。也许,我只需要把手机,微信关掉,朋友圈关掉,或者就去一个没有无线信号的地方。提前跟大家说一下,我要出趟远门。免得大家看我状态不更新,心生疑虑和担忧。
那么当你感到倦了的时候,就真的出趟远门吧。给心放一个假,留出一段时间和自己对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