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春秋乱世,随着各诸侯国政治形势的变化对原周礼制也带来的很大的冲击和践踏。
春秋初期,周天子名义上还有一定的影响,各诸侯经常打着“尊王”的旗号来达到自己的私利,这时候,大家对于周礼还在适当的时候有所保留,当然这主要是为“己”而留。
春秋中后期,公室衰微,卿大夫夺权欺主,就出现了许多礼制被破坏什僭用的现象,礼崩乐坏现象十分严重。到了战国时期几乎不再看到周礼的存在,所以孔子创建儒家思想其实在某种意义是有恢复三朝礼制的想法。
首先,各诸侯不再对天子进行朝聘和贡献。春秋中后期,各小诸侯不再朝见天子,而是朝见称霸的大诸侯,将过去对周天子应尽的义务转向了诸侯霸主,有时候还要同时向几个诸侯霸主进贡。如《春秋》等史书记载:在春秋时代二百多年间,鲁国朝见晋国333次,朝见齐国40次,而朝见周天子仅仅7次。可见在诸侯眼里,周天子已不是至尊至上的天下共主了。
其实,“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制度荡然无存。西周时期,周王是天下的盟主,盟誓制度盛行。西周时期对盟誓制度有严格的规定,并有专门的职官。在《周礼》收录377种职官中,约有60多种职官与盟誓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春秋中后期,周天子已经无力组织盟誓活动,而且自己的财政状况还要有求于各诸侯,在政治上还要听诸侯霸主的召唤。所以,各诸侯为了展示自己霸主地位便自行组织盟誓,还要请周天子参加成为“站场”的工具。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成为诸侯霸主时都是这样操作的。
第三,超越周礼扩充军队。《周礼・夏官》记载:“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这就对各诸侯国拥有的军队有严格的规定,周王才能拥有六军,其他诸侯根据国之大小确定军队数量,但绝对不能超过王室。但各诸侯国在春秋时期为了争霸的需要,不断扩充自己的军队。如晋国:公元前678年,有一军之众;公元前661年,有二军之众;玩法却633年,有三军之众;公元前629年,有五军之众;公元前588年,有六军之众,数量已经与王室并列了。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晋国的军队由一军扩大到六军,已经远远超过了《周礼》大国三军的规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