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读书哲思
《道德经》新注(第十五章)

《道德经》新注(第十五章)

作者: 沉醉的文人 | 来源:发表于2018-12-16 12:13 被阅读73次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涘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气,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古代善于修道的人,能从细微之处观察到玄而又玄的大道理,他们的智慧深不见底,让人无法探究。因为无法用精当的语言和文字形容他们,只好勉强为他们做一个简单的描述。

    “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体道之人经常表现出小心谨慎的样子,就象是在冬天过河一样犹犹豫豫,迟疑不定。他们还经常象害怕别人攻击一样警觉戒惕,象参加重大仪式一样面容庄重。此处老子用谨慎,警觉和庄重给体道之士做了一个初步的描述。

    “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他们是那么的令人亲近,就象春天里即将消融的冰块,他们是那么的温良敦厚,就象是从未加工过的木材,他们性情旷达,虚怀若谷,他们浑然天成,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就象是一股浊流一样难以识辨。

    即将消融的冰马上就可以滋润万物,一块从未加工的木材就可能任意取舍,能虚怀若谷就能容得下天地万物,既然清浊难辨,就可以不分善恶,无所偏爱。此处老子用“涣”,“敦”,“旷”,“混”四个字来描述体道之人,他们既是涣然可亲的,又是天然朴素的,既是空旷豁达,虚怀若谷的,又是从知是非,从不分善恶的。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谁能让一潭浊水慢慢的变清,谁能让已经沉寂很久的事物慢慢的恢复活力。天之“道”可以让万物在随季节的变化,由夏季的竞相生长,再到冬季的沉寂归藏。一潭浊水只要你不要经常搅动,则水自清,万物到了春天复苏的时候,自然会徐徐而生,何必想着拔苗助长呢?此处,是提醒统治者不要随便去扰民就象搅一潭浑水一样,所谓政烦则民厌,大概如此吧!老子要人们按照自然的规律去办事,否则会事与愿违。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体道之人都必须做到虚怀若谷,流水不盈,对于容器而言只有始终保持不满的状态,才能不断接收新的水源,对于人而言只有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才能不断接收新思想,新观念,才能吐故纳新。

    本章先从行为方式上用“犹”,“豫”,“俨”来阐释体道之土的外在表现,决策时多“豫”,遇事时多“犹”,时时刻刻都能保持“俨”。然后用“涣”,“敦”,“旷”和“混”来形容体道之士的精神状态,他们是可亲的,是朴素的,是大度的,是无所偏爱的。

    老子想让人们尤其是统治者能够体道,悟道,继而从道,如果人们都能成为体道之士,那么天下大治就不远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新注(第十五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agtkqtx.html